布迪厄?qū)嵺`理論視角下的語言認同:四位蒙古族三語人案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26 04:05
本文關(guān)鍵詞:布迪厄?qū)嵺`理論視角下的語言認同:四位蒙古族三語人案例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探究蒙古族三語人語言認同及其影響因素,不僅能夠豐富三語習得理論并擴展多語現(xiàn)象中的語言認同研究,還能為我國少數(shù)民族外語教育提供有力的實證基礎(chǔ),進而解決少數(shù)民族外語教育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并折射出少數(shù)民族的精神世界,為改進少數(shù)民族工作提供理論啟示,落實建設和發(fā)展和諧社會的目標。但是目前學界對少數(shù)民族多語人語言認同的研究尚不多見。 本研究將少數(shù)民族外語學習者置于多語現(xiàn)象研究范式,從多語研究、第二語言習得者認同研究,以及社會學理論等多學科視角,研究了蒙古族三語人的語言認同,并試圖在布迪厄的實踐理論的指導下回答以下問題:(1)蒙古族三語人的語言認同是什么?(2)他們?yōu)槭裁从羞@樣的語言認同?(3)他們的語言認同與民族認同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研究采用了批判民族志社會語言學研究方法分析四位蒙古族三語人的社會生活軌跡,通過深度訪談、日常生活觀察、研究者反思日志、個人通訊等手段收集相關(guān)文本資料。 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一、蒙古族三語人具有以蒙語為首要性和基礎(chǔ)性的多重語言認同。他們用“心、手、眼”的比喻來描述蒙語、漢語和英語對他們的意義,三種語言從表面上看“各司其職”,也可以因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而出現(xiàn)功能上的重疊,但現(xiàn)實中蒙語作為蒙古族人的母語,是文化傳統(tǒng)的載體,是民族身份的象征,具有其它兩種語言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二、四位蒙古族三語人的語言認同受到了社會語言場域的轉(zhuǎn)換、教育場域中語言資本及其不平等分配以及個人語言資本積累及其結(jié)構(gòu)變化的影響;三、蒙古族三語人的蒙、漢、英三種語言在他們的社會生活軌跡中分別強化了他們的民族認同。 本研究呈現(xiàn)了四位蒙古族三語人豐富的語言生活,揭示了其語言認同特點,并提出構(gòu)建和諧語言社會環(huán)境,促進多語教育模式發(fā)展以及提高多語人的自我認識三種研究啟示。
【關(guān)鍵詞】:語言認同 蒙古族三語人 布迪厄?qū)嵺`理論 批判民族志社會語言學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H09
【目錄】:
- 中文提要5-6
- Abstract6-7
- 致謝7-13
- 第一章 緒論13-20
- 1.1 研究背景13-18
- 1.1.1 社會背景13-15
- 1.1.2 個人背景15-18
-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18-19
- 1.3 論文結(jié)構(gòu)19-20
- 第二章 文獻綜述20-56
- 2.1 中國少數(shù)民族外語教育研究述評20-31
- 2.1.1 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政策及現(xiàn)狀研究概述21-24
- 2.1.2 中國少數(shù)民族外語教育實踐研究概述24-29
- 2.1.3 中國少數(shù)民族外語教育研究評析29-31
- 2.2 多語現(xiàn)象研究述評31-44
- 2.2.1 多語現(xiàn)象的概念及其發(fā)展31-34
- 2.2.2 多語現(xiàn)象研究概述34-42
- 2.2.3 多語現(xiàn)象研究評析42-44
- 2.3 語言認同研究述評44-56
- 2.3.1 身份認同的概念及其發(fā)展44-47
- 2.3.2 語言認同概念及其操作定義47-48
- 2.3.3 語言與身份認同研究概述48-54
- 2.3.4 語言與身份認同研究評析54-56
- 第三章 理論框架與研究設計56-84
- 3.1 理論框架56-75
- 3.1.1 理論框架選擇理據(jù)57-59
- 3.1.2 布迪厄的實踐理論59-61
- 3.1.3 布迪厄的語言實踐理論61-68
- 3.1.4 本研究的概念工具68-75
- 3.2 研究設計75-84
- 3.2.1 研究方法的選擇75-78
- 3.2.2 研究對象的選擇78-80
- 3.2.3 研究資料收集過程80-81
- 3.2.4 研究資料的整理與分析81-84
- 第四章 四位蒙古族多語人的語言生活軌跡84-169
- 4.1 學校概況及其語言課程設置84-86
- 4.1.1 呼和滿達中學: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一所重點中學84-85
- 4.1.2 江北大學預科部:教育部直屬大學的預科部85-86
- 4.2 薩如拉:說著純正蒙語的蒙古族三語人86-107
- 4.2.1 “他們都不懂我說的蒙語”87-90
- 4.2.2 “蒙古情懷好像一下子就整個兒爆發(fā)了一樣”90-93
- 4.2.3 “啊呀,我也有這一天”93-98
- 4.2.4 “我的蒙語怎么都成這樣了啊?”98-106
- 4.2.5 小結(jié)106-107
- 4.3 蘇雅樂:說著一口漢語的城市蒙古族三語人107-124
- 4.3.1 “我的蒙語咋就沒他們好?”108-110
- 4.3.2 “進了一個超級亂的屋子”110-113
- 4.3.3 "I am wondering that…"113-118
- 4.3.4 “我們是屬于Sly的一批人”118-124
- 4.3.5 小結(jié)124
- 4.4 呼斯樂:說著蒙-漢雙語的蒙古族三語人124-146
- 4.4.1 “英語考試全班那么多女生當中就我一個人沒及格”125-130
- 4.4.2 “老師喜歡自己,自己學的好,那種感覺很好”130-132
- 4.4.3 “我的名字跟大家不一樣”132-134
- 4.4.4 “我的三種語言之間有l(wèi)anguage gap”134-146
- 4.4.5 小結(jié)146
- 4.5 溫都蘇:說著流利美式英語的蒙古族留美“海龜”146-169
- 4.5.1 “為什么他們說的英語和磁帶里的不一樣?”147-152
- 4.5.2 “到了三江市后我突然間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一樣了”152-154
- 4.5.3 “為什么沒有考英語口語的考試?”154-160
- 4.5.4 "I'm from Inner Mongolia"160-163
- 4.5.5 “我要讓我的每一個學生通過雅思考試”163-168
- 4.5.6 小結(jié)168-169
- 第五章 蒙古族三語人的語言認同發(fā)展軌跡169-201
- 5.1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雙語環(huán)境下的蒙古族雙語人的語言生活169-174
- 5.1.1 默認的、有層級性的蒙語認同170-171
- 5.1.2 積極的、優(yōu)越的漢語認同171-172
- 5.1.3 缺失的、區(qū)分性的英語認同172-174
- 5.1.4 民族認同的自在階段174
- 5.2 自治區(qū)外單語環(huán)境下的蒙古族雙語人的語言生活174-178
- 5.2.1 蒙語認同的初步強化174-175
- 5.2.2 漢語認同的多樣化175-177
- 5.2.3 民族認同的自醒過程177-178
- 5.3 自治區(qū)外單語環(huán)境下蒙古族雙語人的第三語言學習過程178-186
- 5.3.1 蒙語認同的再次強化179-181
- 5.3.2 英語認同的形成過程181-184
- 5.3.3 民族認同的自省過程184-186
- 5.4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雙語環(huán)境下的蒙古族三語人的語言生活186-201
- 5.4.1 根本的、核心的、珍貴的母語認同186-190
- 5.4.2 實用的、工具性的、習以為常的漢語認同190-193
- 5.4.3 習慣的、彰顯自我的、熱愛的英語認同193-195
- 5.4.4 民族認同的自覺階段195-201
- 第六章 蒙古族三語人“心-手-眼”語言認同的形成過程201-229
- 6.1 蒙語為“心”的語言認同形成過程201-210
- 6.1.1 蒙語資本帶來的差異利潤:從交際工具到民族身份標志的轉(zhuǎn)變201-204
- 6.1.2 蒙語資本在第三語言習得過程中的符號權(quán)力及其利潤204-206
- 6.1.3 蒙語資本的變化、維持與再生產(chǎn)206-209
- 6.1.4 小結(jié)209-210
- 6.2 漢語為“手”的語言認同形成過程210-217
- 6.2.1 合法漢語資本的占有:從學?颇哭D(zhuǎn)為交際工具210-213
- 6.2.2 漢語資本積累的停滯與對漢語次場域的漠然態(tài)度213-216
- 6.2.3 小結(jié)216-217
- 6.3 英語為“眼”的語言認同形成過程217-229
- 6.3.1 英語資本符號權(quán)力統(tǒng)治下的蒙古族雙語人217-219
- 6.3.2 蒙古族雙語人獲取英語符號資本的過程219-224
- 6.3.3 蒙古族三語人作為英語資本符號權(quán)力的擁有者224-227
- 6.3.4 小結(jié)227-229
- 第七章 結(jié)論、啟示與反思229-254
- 7.1 研究結(jié)論229-244
- 7.1.1 蒙古族三語人的語言認同229-236
- 7.1.2 蒙古族三語人語言認同形成的影響因素236-241
- 7.1.3 蒙古族三語人的語言認同及民族認同241-244
- 7.2 研究啟示244-245
- 7.2.1 構(gòu)建和諧語言社會環(huán)境244
- 7.2.2 促進多語教育模式發(fā)展244-245
- 7.2.3 提高多語人的自我認識245
- 7.3 研究創(chuàng)新、局限與對未來研究的建議245-247
- 7.3.1 研究創(chuàng)新245-246
- 7.3.2 研究局限及對未來研究的建議246-247
- 7.4 研究者反思247-254
- 7.4.1 我與我的語言生活247-249
- 7.4.2 我與我的研究對象249-250
- 7.4.3 我與我的研究250-251
- 7.4.4 我與我的研究者身份251-254
- 參考文獻254-269
- 附錄269-27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J.Cenoz;B.Hufeisen;U.Jessner;劉承宇;謝翠平;;《第三語言習得中跨語言影響的心理語言學研究》述評[J];當代語言學;2006年04期
2 俞炎q,
本文編號:39569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395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