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中晚唐五代禪思想與社會變革

發(fā)布時間:2021-07-28 15:07
  中晚唐五代時期(756——907)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變革時期,生產(chǎn)方式、社會結構乃至于人們的思想觀念都發(fā)生了比較明顯的變化。禪思想作為中晚唐五代時期最為活躍的思想因素之一,對于當時的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響。本文以個案研究的切入點和思想史與社會史相結合的方法,對中晚唐五代時期禪思想與社會變革的關系進行研究;在歸納禪思想的本質特征的基礎上,探尋禪思想對于中國佛教諸多傳統(tǒng)因素改變,以及禪思想與世俗社會思想、行為的因果聯(lián)系。這些研究將有助于明晰佛教中國化的歷程,解決“唐宋變革”的歷史疑難,進而更為準確地把握中國歷史走向與中華文明特質。秦漢至唐中期中國歷史的社會、思想構成,及其在中晚唐五代時期的發(fā)展趨勢,是禪思想得以生成、存在的社會基礎。社會領域,從以血緣為基礎的貴族社會向以皇權為頂點,其他階層圍繞周圍,且各階層相對平等的主從社會過渡;思想領域,從等級性思想結構向價值性思想結構發(fā)展。中國佛教作為思想領域的一部分,也面臨著舊有的“道術型”存在著失去社會基礎的問題。正是由于這種社會背景,決定禪思想的若干特質。禪作為一種源自古印度的修行方法,其在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不但豐富了自身的哲學體系... 

【文章來源】:西北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172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言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現(xiàn)狀
第一章 中晚唐五代之前的社會與思想概觀
    1.1 中晚唐五代之前的社會秩序——“身份為差”之關系
    1.2 中晚唐五代之前的思想結構——“同有其分”之態(tài)度
    1.3 中晚唐五代之前的佛教思想——“來世資糧”之學問
第二章 何謂禪思想
    2.1 禪的概念界定
        2.1.1 僧侶們的認知
        2.1.2 世俗者的理解
        2.1.3 學者們的分析
        附論: 從印度禪到中國禪
    2.2 禪思想的歷史脈絡
        2.2.1 習禪者時代
        2.2.2 天臺禪時代
        2.2.3 禪宗時代(北宗禪與南宗禪)
    2.3 禪思想的社會性能
        2.3.1 禪思想的思想定位
        2.3.2 禪思想的宗教觀念
        2.3.3 禪思想的社會觀念
第三章 禪思想與佛教社會變革
    3.1 禪思想對佛教教團組織的影響
        3.1.1 沿革——佛教教團組織新結構的出現(xiàn)
        3.1.2 務宜——佛教教團組織新結構的原則
        3.1.3 獨行——佛教教團組織新結構的特征
    3.2 禪思想對佛教核心理念的影響
        3.2.1 法要——中國佛教的總結性傳統(tǒng)
        3.2.2 提問——南宗禪的總結模式
        3.2.3 性相——南宗禪的總結特征與意義
    3.3 禪思想對佛教三教觀的影響
        3.3.1 分域——中晚唐五代之前佛教的三教觀
        3.3.2 整體——圭峰宗密的三教觀
        3.3.3 致用——永明延壽的三教觀
第四章 禪思想與世俗社會變革
    4.1 北宗禪影響下的主體覺醒
        4.1.1 禪緣——世俗人士與北宗僧的交往
        4.1.2 禪思——世俗人士對北宗禪的認識
        4.1.3 禪化——世俗人士受北宗禪的影響
    4.2 天臺禪影響下的實踐傾向
        4.2.1 禪緣——世俗人士與天臺僧的交往
        4.2.2 禪思——世俗人士對天臺禪的認識
        4.2.3 禪化——世俗人士受天臺禪的影響
    4.3 南宗禪影響下的道德意識
        4.3.1 禪緣——世俗人士與南宗僧的交往
        4.3.2 禪思——世俗人士對南宗禪的認識
        4.3.3 禪化——世俗人士受南宗禪的影響
第五章 結論
    5.1 禪思想對于中國社會的意義
        5.1.1 禪思想對于佛教社會的意義
        5.1.2 禪思想對于世俗社會的意義
    5.2 禪思想與“唐宋變革”再思考
        5.2.1 思想領域的“唐宋變革”
        5.2.2 唐宋變革之“變”與“不變”
        5.2.3 論“唐宋變革”之意義
參考文獻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普遍與特殊之間——侯外廬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治史路徑[J]. 于佳彬.  人文雜志. 2016(04)
[2]論馬克思的思想史研究方法——以《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為例[J]. 張茂澤.  唐都學刊. 2015(06)
[3]柳宗元與佛教[J]. 孫昌武.  文學遺產(chǎn). 2015(03)
[4]“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多重描述定義——再論馬克思恩格斯的意識形態(tài)批判理論[J]. 趙敦華.  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14(07)
[5]佛教中國化過程中的觀念對峙:自然與因果[J]. 宋玉波.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07)
[6]論古印度主流禪修與佛教禪修的相互影響[J]. 惟善.  世界宗教研究. 2011(03)
[7]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意識形態(tài)的多視角解釋[J]. 胡瀟.  中國社會科學. 2010(04)
[8]洛陽新出唐郭湜墓志及相關問題考釋[J]. 毛陽光.  中國典籍與文化. 2009(03)
[9]祛魅的意義與危機——馬克斯·韋伯祛魅觀及其影響探論[J]. 王澤應.  湖南社會科學. 2009(04)
[10]論房琯對中唐初期士風與文風的影響[J]. 胡永杰.  中州學刊. 2009(04)

博士論文
[1]李翱生平與思想新論[D]. 李小山.西北大學 2009
[2]實相之門——《大智度論》禪觀研究[D]. 尹邦志.四川大學 2004

碩士論文
[1]八至十世紀佛教傳播的思想研究[D]. 于佳彬.西北大學 2014



本文編號:330813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330813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330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