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滿族民歌演唱藝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15 14:42
滿族民歌是東北自然與人文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形成的、具有濃郁的民族鄉(xiāng)韻氣息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歌唱形式。內容涵蓋滿族人民生產、生活及風土人情,表達了滿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其唱詞質樸,具有滿族獨特音律、情感真摯,深深扎根于滿族人民的生活,伴隨滿族人民生活的音樂文化,以歌唱的方式記憶了滿族民眾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心聲。本論文通過對滿族民歌歷時與共時發(fā)展空間的回顧,以文獻記載、文化遺存的譜系資料為研究基礎,以民間留存的傳統(tǒng)民歌田野調查、搜集整理的滿族民歌和文化融合發(fā)展為新的演唱形式的滿族民歌為研究視角,通過個案分析和實踐案例比較論證,對滿族民歌人文自然生態(tài)形成依據(jù)、唱詞音韻規(guī)律、演唱風格及表現(xiàn)形式、傳承意義進行研究。論文研究共分為六部分。緒論部分主要闡述了研究緣起、研究思路、研究現(xiàn)狀與問題、相關概念的界定,并對研究意義與創(chuàng)新、研究目的與方法之處作了闡述。第一章,通過對滿族民歌的歷史梳理,從“滿族民歌歷史文化”視角,闡述了歷史遺存的滿族民歌與自然和人文生態(tài)中滿族民歌間的依存關系。并歷時性地梳理了不同族源地域滿族民歌文化發(fā)展歷程,論述了滿族民歌與民族精神信仰和活態(tài)演唱發(fā)展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第二章,以...
【文章來源】: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36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滿族民歌體裁分類
氣候中潤生,是超越自然的文化產物。然而一切文學藝術是超越一定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①因此,筆者認為滿族民歌不僅起源于族群的自然社會生活,還源于他們社會生活實踐的全部,到當代超越了曾經自然存活方式。滿族民歌題材內容構成了新的演唱要素,品種繁多形態(tài)復雜多樣。所以,這些民歌在勞動、婚姻愛情生活、民俗宗教等題材內容方面以不同視角反映了勞動人民的不同生活。筆者從搜集整理的資料上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整理。圖2-2滿族民歌題裁分類通過圖2-2所見,滿族民歌題材內容形式多樣,歸納后題材內容主要有漁獵、儀式歌、敘事歌、婚禮歌、時政歌、情歌、兒歌、贊歌等。通過對滿族民歌部分題材內容的詮釋、筆者將在本章第二節(jié)唱詞部分對本章節(jié)內容做以詳細闡釋,所以本節(jié)不做詳解。人類自脫離動物界開始,也就開始了超越性的審美活動,這種審美很自然地體現(xiàn)在他們的言談歌詠之中,作為中國文學起源佐證的兩言《彈歌》:“段竹,①毛澤東.毛澤東文藝思想內部試用稿[M].成都:四川省七院校毛澤東文藝思想編寫組,1976.07-98.
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80圖2-3人體歌唱腔體圖1、氣息運用基本要素凡是歌者,人人皆知“氣息是歌唱的生命之源”,好比人沒有手指不能彈鋼琴一樣的道理。要有好的歌唱就要有好的氣息支撐,滿族民歌的產生由于地域生境的原因,演唱起來必定大氣磅礴、高亢粗獷,明亮清脆、雄健剛勁、熱情豪放,氣息的巧妙運用就更顯為重要。除了號子、山歌、小唱、兒歌之外,最能顯示歌唱氣息的運用應該就是薩滿神歌古調了。薩滿儀式古歌演唱時要達到娛人娛神效果,演唱時聲音就必須有穿透力,如果不夠遠大、達不到目的,就是氣息運用的不夠準確到位。在2018年末在與孫鐵峰的徒弟楊佳傳一做訪談時透露“當師傅傳授神本子時一定會傳授神歌曲調,五音音律感覺好的、嗓音條件好的、氣息運用靈活的徒弟就學的多一些,唱出旋律也會好聽一些。相反,一些薩滿在演唱時說唱比較多,”。2014年6月1日筆者前往吉林九臺其塔木劉家村田野調研,參加薩滿孫鐵峰“納烏云”(薩滿傳接儀式)祭祀,在儀式傳承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孫鐵峰的師傅關長季在演唱《納烏云》時的曲調音域不高幾乎以說唱為主;在觀察中還發(fā)現(xiàn),徒弟孫鐵峰演唱時聲音追求自然但也響亮有力,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孫鐵峰在演唱時氣息比師傅關長季使用的靈活,他用自然的歌唱氣息演唱出自然歌聲。關于滿族民歌氣息的運用筆者在前期碩士論文中已經做了詳細的介紹,不再累贅。滿族民歌呼吸技術在吸氣、換氣和氣息調節(jié)方面有獨到之處。吸氣方式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聯(lián)合式呼吸。由于胸式呼吸吸氣過淺,會造成喉部用力,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滿族音樂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J]. 程丁. 黑龍江民族叢刊. 2018(04)
[2]滿族薩滿神歌藝術形態(tài)解析[J]. 王海霞,金順愛. 黑龍江民族叢刊. 2018(04)
[3]滿族“擬聲語”民歌無伴奏合唱《鷓鴣、斡羅塞》[J]. 李莉,王碩. 藝術科技. 2016(10)
[4]潤腔及其在晉劇唱腔中的運用[J]. 樊鳳龍. 中國音樂學. 2016(01)
[5]滿族扶余八角鼓到新城戲的變遷過程研究[J]. 高樂. 歌海. 2015(04)
[6]滿族薩滿神歌的演唱技巧分析[J]. 王海霞. 滿族研究. 2014(04)
[7]滿族音樂文化對東北大鼓的影響[J]. 蔣詩. 音樂時空. 2014(18)
[8]滿族音樂結構嬗變背后的文化主體效應[J]. 時江月. 貴州民族研究. 2014(06)
[9]從伊通滿族民歌中探究民俗文化意蘊[J]. 王曉東. 長春大學學報. 2014(05)
[10]東北滿族文化藝術資源的開發(fā)策略研究[J]. 傅堯. 戲劇之家(上半月). 2014(05)
博士論文
[1]我國民族聲樂“演唱多樣性”實踐與研究[D]. 黃茜.中國音樂學院 2018
[2]黃河流域道情戲研究[D]. 楊志敏.福建師范大學 2017
[3]畬族古歌音樂研究[D]. 洪艷.上海音樂學院 2017
[4]越南順化琴歌的研究[D]. 楊氏蘭香(Duong Thi Lan Huong).上海音樂學院 2017
[5]貴州丹寨縣苗族喪葬儀式中的蘆笙樂舞研究[D]. 孟猛.中央民族大學 2016
[6]北方滿族民居歷史環(huán)境景觀分析與保護[D]. 韓沫.東北師范大學 2014
[7]廣西苗族歌謠研究[D]. 陳日紅.暨南大學 2014
[8]文化多樣性視域下我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建設研究[D]. 李麗娜.遼寧大學 2014
[9]民歌《茉莉花》近現(xiàn)代流傳史研究[D]. 楊璐璐.東北師范大學 2014
[10]方言學視野下的山西民間音樂[D]. 趙海英.山西大學 2013
碩士論文
[1]滿族音樂傳承與發(fā)展的公共政策研究[D]. 周坤.沈陽師范大學 2014
[2]滿族薩滿神歌的研究[D]. 楊義健率.東北師范大學 2013
[3]湖南土家族民歌傳承的傳播學研究[D]. 徐錦子.華中師范大學 2013
[4]“承德清音會”探究[D]. 陳琛.中央民族大學 2011
[5]東北滿族民歌演唱特征研究[D]. 王海霞.東北師范大學 2010
[6]承德地區(qū)滿族婚禮儀式變遷的人類學研究[D]. 曾令欣.吉林大學 2010
[7]鄂倫春族民歌贊達仁及其演唱研究[D]. 曹麗艷.首都師范大學 2007
[8]論滿族音樂在學前音樂教育中的教學探索[D]. 金華.東北師范大學 2007
[9]滿族薩滿神歌藝術特征之探索[D]. 張媛.吉林大學 2007
[10]湘西苗族民歌演唱藝術研究[D]. 雷惠玲.湖南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139534
【文章來源】: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36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滿族民歌體裁分類
氣候中潤生,是超越自然的文化產物。然而一切文學藝術是超越一定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①因此,筆者認為滿族民歌不僅起源于族群的自然社會生活,還源于他們社會生活實踐的全部,到當代超越了曾經自然存活方式。滿族民歌題材內容構成了新的演唱要素,品種繁多形態(tài)復雜多樣。所以,這些民歌在勞動、婚姻愛情生活、民俗宗教等題材內容方面以不同視角反映了勞動人民的不同生活。筆者從搜集整理的資料上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整理。圖2-2滿族民歌題裁分類通過圖2-2所見,滿族民歌題材內容形式多樣,歸納后題材內容主要有漁獵、儀式歌、敘事歌、婚禮歌、時政歌、情歌、兒歌、贊歌等。通過對滿族民歌部分題材內容的詮釋、筆者將在本章第二節(jié)唱詞部分對本章節(jié)內容做以詳細闡釋,所以本節(jié)不做詳解。人類自脫離動物界開始,也就開始了超越性的審美活動,這種審美很自然地體現(xiàn)在他們的言談歌詠之中,作為中國文學起源佐證的兩言《彈歌》:“段竹,①毛澤東.毛澤東文藝思想內部試用稿[M].成都:四川省七院校毛澤東文藝思想編寫組,1976.07-98.
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80圖2-3人體歌唱腔體圖1、氣息運用基本要素凡是歌者,人人皆知“氣息是歌唱的生命之源”,好比人沒有手指不能彈鋼琴一樣的道理。要有好的歌唱就要有好的氣息支撐,滿族民歌的產生由于地域生境的原因,演唱起來必定大氣磅礴、高亢粗獷,明亮清脆、雄健剛勁、熱情豪放,氣息的巧妙運用就更顯為重要。除了號子、山歌、小唱、兒歌之外,最能顯示歌唱氣息的運用應該就是薩滿神歌古調了。薩滿儀式古歌演唱時要達到娛人娛神效果,演唱時聲音就必須有穿透力,如果不夠遠大、達不到目的,就是氣息運用的不夠準確到位。在2018年末在與孫鐵峰的徒弟楊佳傳一做訪談時透露“當師傅傳授神本子時一定會傳授神歌曲調,五音音律感覺好的、嗓音條件好的、氣息運用靈活的徒弟就學的多一些,唱出旋律也會好聽一些。相反,一些薩滿在演唱時說唱比較多,”。2014年6月1日筆者前往吉林九臺其塔木劉家村田野調研,參加薩滿孫鐵峰“納烏云”(薩滿傳接儀式)祭祀,在儀式傳承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孫鐵峰的師傅關長季在演唱《納烏云》時的曲調音域不高幾乎以說唱為主;在觀察中還發(fā)現(xiàn),徒弟孫鐵峰演唱時聲音追求自然但也響亮有力,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孫鐵峰在演唱時氣息比師傅關長季使用的靈活,他用自然的歌唱氣息演唱出自然歌聲。關于滿族民歌氣息的運用筆者在前期碩士論文中已經做了詳細的介紹,不再累贅。滿族民歌呼吸技術在吸氣、換氣和氣息調節(jié)方面有獨到之處。吸氣方式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聯(lián)合式呼吸。由于胸式呼吸吸氣過淺,會造成喉部用力,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滿族音樂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J]. 程丁. 黑龍江民族叢刊. 2018(04)
[2]滿族薩滿神歌藝術形態(tài)解析[J]. 王海霞,金順愛. 黑龍江民族叢刊. 2018(04)
[3]滿族“擬聲語”民歌無伴奏合唱《鷓鴣、斡羅塞》[J]. 李莉,王碩. 藝術科技. 2016(10)
[4]潤腔及其在晉劇唱腔中的運用[J]. 樊鳳龍. 中國音樂學. 2016(01)
[5]滿族扶余八角鼓到新城戲的變遷過程研究[J]. 高樂. 歌海. 2015(04)
[6]滿族薩滿神歌的演唱技巧分析[J]. 王海霞. 滿族研究. 2014(04)
[7]滿族音樂文化對東北大鼓的影響[J]. 蔣詩. 音樂時空. 2014(18)
[8]滿族音樂結構嬗變背后的文化主體效應[J]. 時江月. 貴州民族研究. 2014(06)
[9]從伊通滿族民歌中探究民俗文化意蘊[J]. 王曉東. 長春大學學報. 2014(05)
[10]東北滿族文化藝術資源的開發(fā)策略研究[J]. 傅堯. 戲劇之家(上半月). 2014(05)
博士論文
[1]我國民族聲樂“演唱多樣性”實踐與研究[D]. 黃茜.中國音樂學院 2018
[2]黃河流域道情戲研究[D]. 楊志敏.福建師范大學 2017
[3]畬族古歌音樂研究[D]. 洪艷.上海音樂學院 2017
[4]越南順化琴歌的研究[D]. 楊氏蘭香(Duong Thi Lan Huong).上海音樂學院 2017
[5]貴州丹寨縣苗族喪葬儀式中的蘆笙樂舞研究[D]. 孟猛.中央民族大學 2016
[6]北方滿族民居歷史環(huán)境景觀分析與保護[D]. 韓沫.東北師范大學 2014
[7]廣西苗族歌謠研究[D]. 陳日紅.暨南大學 2014
[8]文化多樣性視域下我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建設研究[D]. 李麗娜.遼寧大學 2014
[9]民歌《茉莉花》近現(xiàn)代流傳史研究[D]. 楊璐璐.東北師范大學 2014
[10]方言學視野下的山西民間音樂[D]. 趙海英.山西大學 2013
碩士論文
[1]滿族音樂傳承與發(fā)展的公共政策研究[D]. 周坤.沈陽師范大學 2014
[2]滿族薩滿神歌的研究[D]. 楊義健率.東北師范大學 2013
[3]湖南土家族民歌傳承的傳播學研究[D]. 徐錦子.華中師范大學 2013
[4]“承德清音會”探究[D]. 陳琛.中央民族大學 2011
[5]東北滿族民歌演唱特征研究[D]. 王海霞.東北師范大學 2010
[6]承德地區(qū)滿族婚禮儀式變遷的人類學研究[D]. 曾令欣.吉林大學 2010
[7]鄂倫春族民歌贊達仁及其演唱研究[D]. 曹麗艷.首都師范大學 2007
[8]論滿族音樂在學前音樂教育中的教學探索[D]. 金華.東北師范大學 2007
[9]滿族薩滿神歌藝術特征之探索[D]. 張媛.吉林大學 2007
[10]湘西苗族民歌演唱藝術研究[D]. 雷惠玲.湖南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13953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3139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