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知覺層面客體更新和反應層面自我抑制引發(fā)負相容效應的作用機制

發(fā)布時間:2020-07-24 08:22
【摘要】:經典的負相容效應(negative compatibility effect, NCE)是指在掩蔽啟動范式中,當啟動刺激和目標刺激指向相同(相容條件)相比指向相反(不相容條件)時,反應時更長,錯誤率更高的現象(EimerSchlaghecken,1998)。經典的負相容范式通常包含順序呈現的啟動刺激、掩蔽刺激以及目標刺激。其中,啟動刺激和目標刺激均為左或右朝向的箭頭刺激,且根據二者的關系,將啟動和目標指向相同的試次稱為相容條件,將二者指向相反的試次稱為不相容條件,任務要求被試對目標刺激的方向進行按鍵反應,如用左手對左朝向的目標,右手對右朝向的目標進行反應。 關于負相容效應的發(fā)生機制涉及幾個相互爭議的觀點。其中,最有影響并分別在不同條件下被廣泛驗證的假說包括自我抑制假說和客體更新假說。自我抑制假說認為負相容效應產生于反應層面,源于對啟動刺激誘發(fā)動作激活的自動抑制加工。假說強調,自我抑制的產生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包括啟動刺激必須能被有效掩蔽,以及啟動激活強度必須達到抑制閾限的要求。而客體更新假說認為負相容效應產生于知覺層面,源于掩蔽刺激出現引發(fā)的與啟動刺激在特征上互補的客體更新加工。假說強調,客體更新只能產生于相關掩蔽(例如,由指向左和右的箭頭疊加而成的刺激)條件,無關掩蔽刺激不能引發(fā)負相容效應。此外,還有研究者中和了以上兩種假說,提出負相容效應可能既源于知覺層面的客體更新加工還源于反應層面的自我抑制加工。然而,深入分析后發(fā)現,有關知覺及反應層面產生負相容效應的作用機制目前仍有三個問題尚待澄清:1)客體更新和自我抑制能否共同作用于負相容效應。前人針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經典范式中由橫豎線組成的無關掩蔽刺激不能有效掩蔽由斜線組成的箭頭啟動刺激,導致無法準確測量自我抑制引發(fā)負相容的效應量;第二,相關掩蔽刺激僅包含少量與啟動刺激特征相似的線段,導致無法準確測量客體更新引發(fā)負相容的效應量;2)客體更新引發(fā)的負相容效應能否產生于反應編碼層面。前人針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多采用改變反應候選數目的方法(例如,僅對左箭頭按鍵反應,對右箭頭不反應),然而,奇數的反應候選違背了反應編碼更新加工的前提條件,其結果并不能直接推廣至僅包含兩種反應候選的經典負相容范式中;3)自我抑制引發(fā)的負相容效應是由連續(xù)抑制機制還是抑制閾限機制所控制。前人研究中的問題包括:第一,支持抑制閾限假設的實驗依據中由于掩蔽刺激的清晰度較經典負相容范式更小,導致其結果還可被客體更新假說解釋,另外,由于掩蔽目標時間間隔較小導致其結果還可被連續(xù)抑制機制所解釋;第二,支持連續(xù)抑制機制的實驗依據未能將啟動刺激的激活控制在閡下水平,違背了自我抑制的產生條件,導致其結果不能直接反駁抑制閾限假設。 據此,本研究將分三大系列,六個實驗,從知覺到反應層面縱向探討負相容效應的發(fā)生機制。 研究一采用獨創(chuàng)的數字刺激(由等長短線組成的數字,見圖2-1),考察客體更新和自我抑制能否共同影響負相容效應的產生。采用此組刺激不僅能夠保證在無關掩蔽條件下,啟動刺激能被有效掩蔽,而且,還能保證相關掩蔽與啟動刺激在特征層面的高度相關性。實驗一操縱了掩蔽刺激相關性(包括相關和無關二個水平,目的是分離客體更新和自我抑制加工)、啟動和目標相容性(相容、不相容試次)以及實驗天數(第1、2和3天,目的是通過練習加強數字刺激與反應聯結)三個被試內變量,并根據掩蔽刺激相關性的二個水平將實驗分為兩個組塊(block),目的是讓被試盡快習得數字反應的聯結。實驗結果發(fā)現,練習早期,僅相關掩蔽條件出現了負相容效應,而在后期,兩種掩蔽條件均出現了相等的負相容效應。提示,在練習早期刺激反應聯結較弱時,負相容效應主要源自客體更新加工,而在后期聯結較強時,自我抑制起主導作用。實驗二與實驗一操縱相同的自變量,不同的是,實驗二將掩蔽刺激相關性作為組內隨機變量,目的是排除期待效應對實驗一結果的干擾。實驗二結果模式與實驗一類似,提示,實驗一將掩蔽刺激相關性作為組塊變量,除了加快刺激反應聯結的習得速度之外,并未影響到結果模式。因此,實驗一的結論是可靠的。 研究二采用阿拉伯數字作為實驗刺激(見圖2-2),考察客體更新引發(fā)的負相容效應是否既源于特征層面的更新,還源于反應編碼層面的更新。采用此組刺激可以在兩種候選反應的條件下,將客體更新引發(fā)的負相容效應分離為特征更新和反應編碼更新。實驗三操縱掩蔽刺激相關性(包括特征與編碼相關和僅反應編碼相關二個水平,目的是分離特征更新和反應編碼更新加工)、啟動和目標相容性(相容、不相容試次)以及實驗天數(第1、2和3天,目的是通過練習加強聯結)三個被試內變量,并要求被試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對目標刺激進行反應,其目的是保證反應編碼更新的有效性以及減小同樣來自于反應層面自我抑制的作用。實驗結果發(fā)現,負相容效應僅產生于特征及反應編碼相關掩蔽條件,而僅反應編碼相關掩蔽條件未出現負相容效應。提示,客體更新引發(fā)負相容效應的實質是特征層面的更新。實驗四與實驗三操縱相同的自變量,不同的是,實驗四將反應規(guī)則調整為用雙手食指對目標刺激進行反應,目的是增強自我抑制的作用,以排除對實驗三結果的另一種解釋(三天的練習并未促使被試習得刺激反應聯結)。實驗四結果發(fā)現,在實驗后期,僅反應編碼相關掩蔽條件出現了顯著的負相容效應。提示,三天練習足以使被試習得數字刺激與反應的聯結。因此,實驗三的結論是可靠的。 研究三利用事件相關電位的技術手段,考察自我抑制引發(fā)負相容效應的作用機制是連續(xù)的還是離散的。研究借鑒支持抑制閾限假設實驗依據的范式,采用連續(xù)短時(50毫秒)呈現兩個不同無關掩蔽刺激的方式使得啟動刺激的加工處在閡下水平,同時避免客體更新的作用。實驗五作為前期實驗,操縱了啟動刺激的背景密度(包括0%、25%和50%三個水平,目的是降低啟動刺激的表征強度)以及啟動和目標相容性(相容、不相容試次)兩個被試內變量。結果發(fā)現,在0%密度條件下,出現了顯著的負相容效應;而在25%和50%密度條件下,負相容效應消失。結果提示,隨著啟動刺激表征強度的降低,抑制作用的強度會減小甚至消失。這一結果可同時被抑制閾限和連續(xù)閾下抑制假設解釋。因此,實驗六繼續(xù)探討實驗五中負相容效應消失的原因。實驗六將啟動刺激的背景密度恒定在25%,實驗除了操縱啟動和目標相容性之外,還操縱了掩蔽和目標間的時間間隔(包括150、250和350毫秒三個水平,目的是考察抑制閾限和連續(xù)閡下抑制假設)。行為結果發(fā)現,在150毫秒條件下,出現了臨界顯著的負相容效應;相應地,腦電結果也在同一條件下,發(fā)現了相容條件的平均波幅顯著大于(向下)不相容條件。提示,150毫秒條件下的確出現了對啟動刺激激活的抑制過程。此外,對實驗五和六的負相容效應量進行對比后發(fā)現,實驗六的效應量有顯著減小。以上結果均支持連續(xù)閾下抑制機制假設,即,啟動刺激激活強度的降低,會導致隨后出現的抑制加工時程后移,并伴隨抑制強度的降低。 綜合以上三個研究的結果,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1.知覺層面客體更新和反應層面自我抑制可共同作用于負相容效應。當啟動刺激與反應間(S-R)聯結較弱而沒能達到抑制閾限的要求時,負相容效應主要源自客體更新加工;而當S-R聯結增強且達到了抑制閾限的要求時,客體更新和自我抑制均會對負相容效應的產生有所貢獻,但是,其中來自自我抑制的作用占據主導地位。 2.客體更新引發(fā)負相容效應的實質是知覺層面的特征更新,而非反應編碼更新加工。 3.反應層面自我抑制引發(fā)的負相容效應,受到連續(xù)閾下抑制機制,而非抑制閾限機制的控制。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B842
【圖文】:

示意圖,研究思路,示意圖


研究思路示意圖

流程圖,流程圖,啟動刺激,呈現時間


眼睛注視屏幕中央位置。實驗一包括兩個任務:正式任務和迫選任務。正式任務的試次流程如圖3-1所示。每個試次始于一個300毫秒的注視點,緊接著是一個200毫秒的空屏,之后依次呈現啟動剌激33毫秒5,掩蔽刺激100毫秒,S在經典的負相容范式中,啟動刺激通常呈現16ms,而本文的三個系列研究中則懫用33ms的呈現時間,原因是Schlaghecken,Rowley

示意圖,效應量,相容性,組塊


對負相容效應存在影響。證據來自第3天兩種掩蔽條件下負相容效應量的差值,如圖3-3所示,在實驗第3天,無關掩蔽條件下的負相容效應量為17毫秒,然而,在相關掩蔽條件下,效應量達到了 25毫秒。這一效應量的差值,只能被解釋為來自客體更新加工的作用。35 :30丨 丁25 丨 T T T m I20 I J- 掩蔽刺激忘15丨_ rtl 相天性S 1 _ _ W ■相關S10 — _ 

本文編號:276857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276857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771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