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熱詞的倫理研究
本文關鍵詞:網絡熱詞的倫理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隨著網絡的日漸普及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在大數據背景下海量的網絡信息的傳播使人們應接不暇,大眾參與傳播和評議社會新聞事件也隨之普及化,各種社會輿情和社會心態(tài)也加速成型。這些變化強化了社會大眾和弱勢群體的話語權,也賦予了其對民主權力包括精英們話語權力的監(jiān)督。在此基礎上,社會熱點事件或重大新聞一旦產生,聚焦于社會輿情事件之上的網絡熱詞也就應運而生。在這些網絡熱詞中有的積極向上,催人奮進,傳遞著社會正能量,引領著社會良好的道德風尚;但由于中國正處于對外開放,既要面對西方敵對勢力和平演變的侵蝕與干擾,又要面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分化,價值取向多元,傳統(tǒng)思想道德解構所帶來的困惑與迷惘,因而更多的網絡熱詞則是以黑色幽默和諷喻風格為特征的形式出現,并在各類負面新聞事件中不斷涌現和演變,時刻腐蝕著部分網民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即有損黨的形象,又弱化了政府的公信力。青少年作為網絡時代的主力軍,其思想道德水平和價值取向決定了國家發(fā)展的前途與命運。如何認知與對待網絡熱詞,如何發(fā)揮網絡熱詞的道德功能,加強網絡熱詞道德規(guī)范與其對網絡輿情的引導,以建立積極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就成為新時期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題中應有之義。在結構上,本文按照網絡熱詞發(fā)展的技術背景、生成來源、道德文化功能、發(fā)展特征、傳播模型、倫理道德生活現狀、倫理引導及路徑選擇的先后順序來開展研究。首先,網絡熱詞作為一種新的道德文化關鍵詞,它與當代社會道德生活緊密相聯(lián),同時也離不開大數據和網絡文化背景。網絡熱詞源于大眾生活,植根于社會文化,它行于規(guī)則、意于使用,外化為一種群體性的語言游戲;同時又是網絡時代的社會關鍵詞,給虛擬網絡的文化價值觀念烙上了平等、自由、開放的印記。文中選取了可信度較高的互動百科和百度百科聯(lián)合多家機構發(fā)布的2008年度至2014年度的網絡熱詞作為研究對象,對網絡熱詞進行分類,并分別建立其傳播模型,分析其演變規(guī)律和特點。其次,以折射社會正負兩面影響的網絡熱詞為例,開展正負兩類網絡熱詞與當代道德生活的相關性研究,大量的網絡熱詞的實證研究表明,積極性網絡熱詞引領當代社會良好道德風尚,具體體現為勤儉節(jié)約美德的提倡、仁愛精神的彰顯、愛國主義精神的弘揚等;消極性網絡熱詞則凸顯當代社會道德失范,具體表現為社會公德的缺失、人際關系的冷漠、公共權力的異化等等。最后,基于網絡熱詞與當代社會道德生活現狀的相關性研究,針對社會道德失范及倫理失常,我們應對網絡熱詞進行倫理反思,用正確的倫理觀加以積極的引導。一方面,規(guī)范網絡熱詞的語言形式,糾正部分網絡熱詞給傳統(tǒng)語言帶來的負面影響,并剖析其所呈現出亞文化、粗俗語言、惡俗文化帶來的語言倫理問題,著重對網絡熱詞語言本身加以規(guī)范;另一方面,注重發(fā)揮網絡熱詞傳遞社會正能量的作用,引導廣大網民都能進行正確的價值定位,達到全新的倫理高度。通過研究,本論文認為:第一,網絡熱詞是當代大數據背景下的社會道德文化關鍵詞,通過解碼網絡熱詞,我們可以把握社會道德文化與生活;第二,所有網絡熱詞都是易感型詞匯,它在其演變的傳播模型中,易感詞又分為反復型和免疫型,其中反復型易感詞一般由重大的社會輿情事件所引發(fā),根據輿情事件產生的正負兩面的社會影響,再次細分為積極性網絡熱詞和消極性網絡熱詞,其中,消極性網絡熱詞在社會重大輿情事件中占較大部分。第三,網絡熱詞的演變大都呈現出輿情性、主體性、信息傾向性和熱度周期性等特征。而這些特點正好契合了網絡熱詞作為一種道德文化關鍵詞的屬性,也賦予了它對網絡輿情予以倫理引導的可能性,從而能在一定程度有效抑制網絡輿情所帶來負面社會影響,促進社會和諧。第四,網絡熱詞與當代的道德文化生活有很強的相關性,網絡熱詞是當代社會道德生活的晴雨表和指示器,通過積極性網絡熱詞,可以引領當代社會良好道德風尚,消極性網絡熱詞又凸顯當代社會生活中的道德失范;第五;鑒于網絡熱詞與道德文化生活的相關性研究,在對待網絡熱詞的態(tài)度上,我們應注重其作為社會道德文化關鍵詞對網絡輿情的引導作用,最大程度地發(fā)揮網絡熱詞教育功能,發(fā)出中國聲音,傳遞中國力量,從而有效引導網民們在虛擬的網絡世界和現實社會都能樹立一種健康、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凝聚道德的正能量。
【關鍵詞】:網絡熱詞 大數據 關鍵詞 道德現狀 倫理思考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B82-059
【目錄】:
- 摘要4-7
- Abstract7-14
- 第一章 導論14-29
- 第一節(jié) 選題的緣由14-15
- 第二節(jié) 研究意義15-17
- 一、理論意義15-16
- 二、現實意義16-17
- 第三節(jié) 文獻綜述17-26
- 一、關于網絡熱詞的研究綜述17-20
- 二、關于語言倫理的研究綜述20-22
- 三、關于網絡語言倫理的研究綜述22-24
- 四、關于關鍵詞研究社會文化的研究綜述24-26
- 第四節(jié) 研究方法及內容26-28
- 一、研究方法26-27
- 二、研究內容27-28
- 第五節(jié) 本研究的可能創(chuàng)新之處28-29
- 第二章 網絡熱詞:大數據時代的道德文化關鍵詞29-58
- 第一節(jié) 網絡熱詞是大數據時代的新現象29-39
- 一、網熱熱詞的界定29-32
- 二、網絡熱詞的取樣32-36
- 三、網絡熱詞的分類36-39
- 第二節(jié) 網絡熱詞產生的背景39-47
- 一、網絡熱詞的大數據技術背景39-42
- 二、網絡熱詞的社會語言學背景42-44
- 三、網絡熱詞的網絡文化背景44-47
- 第三節(jié) 網絡熱詞是大數據時代觀察社會道德文化的新工具47-58
- 一、網絡熱詞折射當代社會文化與道德48-50
- 二、關鍵詞是研究社會與文化的方法論50-54
- 三、網絡熱詞是大數據時代的社會關鍵詞54-58
- 第三章 網絡熱詞的演變及其特征58-70
- 第一節(jié) 網絡熱詞演變的因素58-61
- 一、議程設置對網絡輿情的促進58-60
- 二、意見領袖對網絡熱詞的引領60-61
- 第二節(jié) 網絡熱詞的演變類型及其模型61-65
- 一、反復性易感型網絡熱詞及其演變模型62-64
- 二、免疫性易感型網絡熱詞及其演變模型64-65
- 第三節(jié) 網絡熱詞的演變特征65-70
- 一、網絡熱詞演變的階段性66-67
- 二、網絡熱詞演變的主體性67-68
- 三、網絡熱詞演變的傾向性68-69
- 四、網絡熱詞演變的周期性69-70
- 第四章 網絡熱詞與當代社會道德生活70-94
- 第一節(jié) 網絡熱詞與當代社會道德生活的相關性70-76
- 一、網絡熱詞反映社會生活70-73
- 二、網絡熱詞折射道德生活現狀73-76
- 第二節(jié) 積極性網絡熱詞引領當代社會良好道德風尚76-81
- 一、勤儉節(jié)約美德的提倡76-78
- 二、仁愛精神的彰顯78-80
- 三、愛國主義精神的弘揚80-81
- 第三節(jié) 消極性網絡熱詞凸顯當代道德行為失范81-94
- 一、社會誠信的缺失81-86
- 二、人際關系的冷漠86-89
- 三、公共權力的異化89-94
- 第五章 網絡熱詞的倫理引導及其路徑選擇94-118
- 第一節(jié) 網絡熱詞的倫理引導94-103
- 一、網絡熱詞的倫理本質95-97
- 二、網絡熱詞的倫理特點97-101
- 三、網絡熱詞的倫理對策101-103
- 第二節(jié) 網絡熱詞的倫理功能103-110
- 一、網絡熱詞引導網絡輿情的可行性103-106
- 二、注重網絡熱詞對網絡輿情的引導106-110
- 第三節(jié) 網絡熱詞倫理規(guī)范的路徑選擇110-118
- 一、發(fā)揮網絡熱詞的道德教育功能110-113
- 二、強化社會大眾與廣大網民的道德自律和道德約束113-116
- 三、以正能量網絡熱詞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16-118
- 結語118-120
- 參考文獻120-129
- 附錄129-132
- 致謝132-133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峰;試論我國誠實信用原則的道德基礎——從身份到契約的轉變[J];河北法學;2005年04期
2 閆磊;;“文化”——社會學視角下的概念分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3 李遲;;《追憶》中宇文所安對中國古代詩歌的闡釋策略[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0年06期
4 薛亞利;;定性研究方法爭議探究[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5 朱敏;周雷;;探索一種全景化的民族志敘述——從Discovery歷史頻道談起[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6 閆伊默;劉玉;;儀式傳播:傳播研究的文化視角[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7 邢建昌;朱鐵梅;;文藝美學:走向一種文化批判理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8 尹兆旭;;淺談音樂與國民文化素質[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9 韓紅雨;張綽庵;馬敏卿;;木蘭拳百萬娘子軍之謎的文化解釋[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10 劉倫文;;土家族梯瑪“玩菩薩”儀式及其社會功能——以雙坪村卡落坪梯瑪班子為例[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小雪;語文教育中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教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胡優(yōu)玄;廣西民族文化資本化中的政府政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姚洪陽;試論人機關系的歷史發(fā)展及其文化考量[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5 鄭衡;高校和諧校園建設問題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響;高師民族聲樂生態(tài)課堂構建策略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陳訓劍;僑鄉(xiāng)的巡海大王崇拜[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8 臧曉曦;民族文化的再生與認同—作為文化符號的銅鼓[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9 覃志鵬;廣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慶典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10 湯順霞;苦水高高蹺及其二月二龍?zhí)ь^社火的調查[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網絡熱詞的倫理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5275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252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