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臺紅茶樓_《蘇州大學》2015年博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漢畫像祥瑞圖式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蘇州大學》 2015年
漢畫像祥瑞圖式研究
顧穎
【摘要】:漢畫像是指漢代墓室、祠堂、棺槨、石闕等載體上面的圖像。這些圖像深刻、全面、形象地表現(xiàn)了漢代人的思想觀念、文化意義、民俗信仰等,其中一個主要的問題是祥瑞觀念。祥瑞觀念雖然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到了漢代則成為普遍流行的社會意識,在漢畫像中的表現(xiàn)極為豐富。探討漢畫像中的祥瑞圖式,有助于我們理解中國古代藝術中深層的文化觀念,并且理解中國設計背后所表達的民俗信仰。論文提出了一個藝術設計中的―圖式‖問題,并結合漢畫像中具體的祥瑞表現(xiàn),研究了漢畫像祥瑞圖式表現(xiàn)的幾種典型模式。―圖式‖是人把握世界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客觀世界與人的主觀認識相結合的產物,表現(xiàn)為一種系統(tǒng)性的、譜系性的設計圖案。這種圖案有簡約、簡單、簡潔的特征,往往成為人類把握世界的象征符號。論文根據(jù)古代―天地人‖三才的構架作為立論的基礎,在秦漢宇宙象征論的前提下,通過漢代讖緯觀念與圖像的研究,探討了漢畫像的圖式表現(xiàn)是如何在漢畫像中呈現(xiàn)的,對漢畫像的整體圖像進行了一個宏觀的概括,并進行了譜系學的分類。論文把祥瑞圖式分為天降祥瑞、地出瑞應與人事吉祥三大領域,然后對漢畫像中的典型祥瑞圖式進行了歸納、分類、分析、綜合及闡釋,在圖文關系的比較中,在文獻資料與考古資料的兩重證據(jù)下,對具體圖式的意義與價值進行了探討。在天降祥瑞圖式探討中,論文認為漢畫像中的天象圖是在―天人感應‖觀念影響下的帶有占星學意義上的天,是人仰觀天象的結果;從圖式設計來看,是人對天與人的祥瑞關系進行的符號化的設計表達,是古代巫術智慧在漢畫像中的遺留。論文探討了一些具體的天象祥瑞圖式,如太一崇拜、北斗星君、二十八宿、四象崇拜、龍鳳飛舞、日月同輝、日月合璧等。在地出瑞應圖式中,探討了周易對大地―厚德載物‖的崇拜心理,研究了對人生存必不可少的物品的祥瑞物性的表現(xiàn)。論文把瑞應物分為動物與植物兩大類,在這樣的邏輯框架下,具體探討了在信仰中可以使人趨吉避兇的動物圖像,如麒麟、鳳凰、龍、九尾狐、比肩獸等。論文從原始春天植物崇拜的原始信仰出發(fā),探討了漢畫像中植物的祥瑞圖式。如嘉禾、靈芝、連理木、蓂莢、建木、松柏等。論文認為動物與植物因與人的價值相關聯(lián)而獲得祥瑞的象征意義,這對古代設計理念產生了及其巨大的影響。動物與植物在中國古代設計中,含有一種政治、文化與民俗的意義,最終化為一個設計的形式符號。在人事祥瑞圖式上,探討了在人的生存模式的生命觀中體現(xiàn)出來的祥瑞。表現(xiàn)為神仙的信仰、英雄的崇拜、黎民的生活等。具體則探討了西王母與東王公的神話故事、三皇五帝信仰的英雄傳說、周公輔成王的圣人觀念、孔子見老子的道德寓意等。論文認為,人事是漢畫祥瑞圖式要表現(xiàn)的主題,天地的祥瑞只有對人事祥瑞才是有意義的。人類不僅有趨吉向善的美好追求,而且也有避穢除惡的巫術觀念,為此論文還探討了漢畫像中的巫術儀式、儺舞驅邪、鋪首銜環(huán)等圖式的表現(xiàn)。論文認為漢代人的祥瑞觀念是漢畫像表現(xiàn)的主要內容,這種觀念通過當時藝人們的設計理念表達了出來。藝術設計中最主要的是要設計出一種簡約的圖式,通過簡約的圖式,才能完成從觀念到具體藝術呈現(xiàn)的過程。這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在藝術設計理念中的一種古老的智慧,應該對今天的藝術設計起到重要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蘇州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J205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邸永君;;“九鼎”的來龍去脈[J];百科知識;2008年07期
2 鄭建明;;史前玉璧源流、功能考[J];華夏考古;2007年01期
3 李強;;漢畫像石《孔子見老子圖》考述[J];華夏考古;2009年02期
4 陶思炎;炎帝神話探論[J];江蘇社會科學;1998年04期
5 余治平;董仲舒的祥瑞災異之說與讖緯流變[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6 孫作雲(yún);;評“沂南古畫像石墓發(fā)掘報告”——謙論漢人的主要迷信思想[J];考古通訊;1957年06期
7 王海航;;石家莊市東崗頭村發(fā)現(xiàn)漢墓[J];考古;1965年12期
8 羅世平;關于漢畫中的太一圖像[J];美術;1998年04期
9 張從軍;畫像石中的西王母[J];民俗研究;2004年02期
10 戴璐;;漢代藝術中的九尾狐形象研究[J];民族藝術;2013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詹頌;乾嘉文言小說作者閱讀視野與作品故事來源(續(xù))[J];蒲松齡研究;2003年02期
2 朱銳泉;;心如止水,貴者自貴——小議聊齋先生筆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3 姚穎;;“雙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齋志異》和子弟書“志目”為例[J];蒲松齡研究;2011年04期
4 孫其香;;古老與現(xiàn)代的合奏——從《聊齋俚曲·窮漢詞》中的疊音詞談起[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5 閔順琴,盧和樂;《詩集傳》詞語訓釋商榷[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6 吳天德,張宗福;從神本走向人本——殷商西周時期的文化特征[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7 厚實;郭彤;;宮體詩與花間詞文本生成背景比較解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8 陳祥明;;注重形式美與提高鑒賞力——中國繪畫鑒賞的理論與實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9 張傳開;試論時間范疇的起源[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10 王莉;推己及人與角色扮演——道德意識的個體發(fā)生機制[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洪伯;;秦漢“稗官”考 秦漢基層機構的組織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孫齊;;《五岳真形圖》的成立——以南岳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陳浩;;孝子丁蘭“刻木事親”形象的演化[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4 裴繼剛;;佛山陶塑藝術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A];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chuàng)新評比暨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5 王則遠;;略論“物感說”之“感”:文學創(chuàng)作的本源[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朱海燕;王秀萍;劉仲華;;中國傳統(tǒng)茶禪美學思想研究[A];科技創(chuàng)新 轉型升級 做大做強湖南特色茶葉——湖南省茶葉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鄭奕;;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核心價值觀[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8 楊春鼎;;形象思維的環(huán)節(jié)和過程[A];中國思維科學研究論文選2011年專輯[C];2012年
9 楊春鼎;;形象思維研究與新的科技革命和教育革命——紀念錢學森倡導思維科學研究三十年[A];中國思維科學研究論文選2011年專輯[C];2012年
10 楊春鼎;;形象思維研究對于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理論意義[A];中國思維科學研究論文選2011年專輯[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康德強;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的文化哲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4 隋曉荻;弗吉尼亞·伍爾夫小說與傳記中的事實與虛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張美宏;生生之道與圣人氣象:北宋五子萬物一體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10 劉艷清;清代“六書”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哲;中國傳統(tǒng)紋飾在現(xiàn)代裝飾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2 王穎;談水彩畫的裝飾性語言[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秋利;《醒世姻緣傳》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許慶玲;試論孝觀念向封建孝道的轉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夢潔;基于養(yǎng)生理念的居住區(qū)景觀設計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年
7 郭遜;盲校中學生學校適應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馬晶晶;表人名詞類詞綴“X手”、“X者”、“X員”分析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高世江;論兩漢士人風貌及文學精神的嬗變[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劉洋;民國前期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赤銀中;老子會見孔子漢畫像的文化意蘊[J];中國道教;2002年04期
2 尤振堯;寶應《射陽漢石門畫像》考釋[J];東南文化;1985年00期
3 張敏;句容城頭山遺址出土的史前玉器及相關問題的討論[J];東南文化;2001年06期
4 周南泉;論中國古代的玉璧——古玉研究之二[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1年01期
5 張明華;良渚玉璧研究[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5年02期
6 鄭先興;;漢畫九尾狐的原型分析[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7 羅熾;郭店楚墓竹簡印象[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8 李強;;漢畫像石《孔子見老子圖》考述[J];華夏考古;2009年02期
9 陳松長;;馬王堆漢墓帛畫“神祗圖”辨正[J];江漢考古;1993年01期
10 戴應新;李仲煊;;陜西綏德縣延家岔東漢畫像石墓[J];考古;1983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汪小洋;漢畫像石中射鳥圖像的宗教認識[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2 呂靜;陜北漢畫像石的文化考釋[J];榆林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3 楊金萍;漢畫像石中的養(yǎng)老圖考[J];中醫(yī)文獻雜志;2004年04期
4 楊愛國;五十年來的漢畫像石研究[J];東南文化;2005年04期
5 楊金萍;臧守虎;;漢畫像石中的養(yǎng)老圖[J];文獻;2005年01期
6 崔平平;;漢畫像石中的線條魅力——以山東省嘉祥、鄒城、滕州三地的漢畫像石為例[J];雕塑;2006年01期
7 楊孝軍;郝利榮;;徐州新發(fā)現(xiàn)的漢畫像石[J];文物;2007年02期
8 朱冠華;楊洪浦;;漢畫像石數(shù)字化的設計與實現(xiàn)[J];中國集體經濟;2008年04期
9 張清明;;讖緯與漢畫像石[J];山東省農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10 史紳;;漢畫像石的審美特征寫藝術表現(xiàn)[J];美術大觀;2008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國新;;滿石風動話線語——沂南北寨漢畫像石藝術特色闡釋[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孫怡村;;淺析漢畫像石的藝術價值[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王瑞峰;;從漢畫像石看漢代的陰陽觀[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李世勇;顏道彩;陳慶峰;;滕州漢畫像石分布解析[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劉冰;;從漢畫像石看生存到娛樂的轉變[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朱存明;;論漢畫像中天地觀念的民俗性[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張耘;李慧;燕燕燕;顏道彩;;滕州新發(fā)現(xiàn)漢畫像石初探[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唐毅;;從“神仙”到“凡人”——對漢畫像石藝術中“女性形象”變遷的解讀[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董良敏;;“神人操蛇”漢畫像石考釋[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鄭先興;;論漢畫像藝術中的民間信仰性質[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州博物館 吳玲;[N];中國文物報;2005年
2 記者 孫娜;[N];徐州日報;2006年
3 記者 高云天 彭春祥;[N];徐州日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唐紅麗;[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5 本報記者 唐紅麗;[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6 蔣英炬 楊愛國 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研究員;[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7 本報記者 唐紅麗;[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8 朱紹鴻;[N];中國文物報;2014年
9 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 王懷義;[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10 彭俐;[N];北京日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袁野;漢畫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2 汪小洋;漢畫像石宗教思想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4年
3 顧穎;漢畫像祥瑞圖式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4 史培爭;漢畫像與歷史故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瑩;陜北漢畫像石造型藝術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10年
2 侯曉宇;徐州漢畫像石裝飾藝術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3 張強;漢畫像石藝術的現(xiàn)代化轉化之可行性[D];中央美術學院;2003年
4 劉珊宏;漢畫像石的文化淵源與藝術特點研究[D];湖北工業(yè)大學;2010年
5 沈潛;漢畫像石中的“繪畫感”與“設計感”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6 孔琳;漢畫像視覺圖式的空間建構[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7 鄧攀;河南漢畫像石的地域特征研究[D];鄭州大學;2013年
8 吳瓊;淮北漢畫像石的文化特色及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海燕;漢畫像石的藝術形式與畫面構成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10 陳華;陜北漢畫像石裝飾藝術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漢畫像祥瑞圖式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7693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176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