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僧詩研究
本文關鍵詞:中晚唐僧詩研究
【摘要】:中晚唐僧詩既是佛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唐代詩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詩僧以群體之力,讓僧詩占據了唐詩的重要一席,極大豐富和拓展了唐詩的創(chuàng)作領域,在唐詩發(fā)展史上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中晚唐是詩僧輩出的時代,作為佛教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共同影響下的時代產物,詩僧在中晚唐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扮演了溝通禪俗的特殊角色,他們以禪法入詩、以禪理入詩、以禪趣入詩,營造了詩禪合一的禪境與詩境,并以獨特的文學品格影響了當時和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本文以中晚唐僧詩一百三十多年的發(fā)展演變?yōu)橹骶,力求對中晚唐僧詩進行全面深入的論述,重點考論中晚唐僧詩的時代特質,深度挖掘中晚唐僧詩的文化內涵,進而揭示中晚唐僧詩的重要文學史意義。本文由緒論和五章內容組成。緒論部分對論文的研究時段進行了設定,對中晚唐僧詩的研究現(xiàn)狀給予了整體分析,對論文的選題意義及期望達到的研究效果作了相關說明。結合了當前學界的部分研究成果,以中晚唐時期佛教的發(fā)展情況及當時的政治、社會大環(huán)境為研究背景,全面分析了佛教發(fā)展,尤其是南宗禪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對詩僧創(chuàng)作理念、僧詩創(chuàng)作風格的影響,以從總體上把握中晚唐僧詩發(fā)展的軌跡和特征。第一章至第三章,以中唐大的歷史環(huán)境為背景,首先梳理了禪宗的歷史發(fā)展狀況,以及禪宗思想、偈頌對詩歌、音樂的影響,以揭示禪宗對中唐文化乃至整個唐代文化的特殊貢獻。其次,結合歷史文獻和研究成果,深入考證了中唐詩僧,特別是以寒山、拾得為代表的“通俗派”,以及以皎然等為代表的“清境派”詩僧的生平事跡和文化內涵等。最后,以僧詩創(chuàng)作風貌為切入點,全面分析了中唐僧詩在溝通禪俗、融禪入詩等方面體現(xiàn)出來的種種特征,以從整體上把握中唐僧詩的時代特質。第四章至第五章,以晚唐乃至五代時期的政治社會情況為切入點,首先分析了晚唐政局及政治措施對佛教的重大影響,論述了南宗禪以及禪宗五家的發(fā)展脈絡、興盛原因,其次論述了晚唐的禪宗實踐、不同宗派的禪法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從整體上把握了晚唐佛禪的發(fā)展情況。通過對晚唐諸多詩僧生平、交游、創(chuàng)作等的考證,對晚唐詩僧群體進行了總體的把握和分析。多角度的分析研究,全面理清了晚唐僧詩的題材內容、風格特征以及詩歌體式的特點,為整體上把握晚唐僧詩創(chuàng)作風貌提供了翔實的資料。結語部分歸納總結了論文的創(chuàng)新點,提出了論文尚未解決的相關問題,以及可為后來研究者提供研究思路的地方。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I207.2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羅時進;;唐代寒山詩的詩體特征及其傳布影響[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2 張鵬麗;;禪宗語錄語言研究述略[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3 周曉琳;胡安江;;寒山詩在美國的傳布與接受[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4 覃俏麗;;禪境與詩境——淺談禪宗對中國古典詩歌意境的影響[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5 羅時進;;寒山的身份與通俗詩敘述角色轉換[J];唐代文學研究;2006年00期
6 楊f;;論晚唐詩僧的“苦吟”之風[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7 李鐘美;;朝鮮本系統(tǒng)《寒山詩》版本源流考[J];文獻;2005年01期
8 子規(guī);中國的寒山與美國的《冷山》[J];文史雜志;2004年06期
9 張?zhí)旖?略論寒山的生年辯異與身世[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10 金英鎮(zhèn);論寒山詩對韓國禪師與文人的影響[J];宗教學研究;2002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7條
1 韓傳強;禪宗北宗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2 楊芬霞;中唐詩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3 崔小敬;寒山及其詩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4 吳定泫;詩僧皎然[D];復旦大學;2004年
5 王秀林;晚唐五代詩僧群體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6 田道英;釋貫休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7 張箭;三武一宗滅佛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呂燁;從“三武一宗”滅佛看儒釋道三教的沖突與融合[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2 王丹;唐代詩僧拾得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2年
3 薛春華;禪宗語錄熟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4 蔡沅(金長);賈島與佛教文學[D];復旦大學;2009年
5 李碩;從“三武一宗”滅佛看當朝統(tǒng)治者的宗教政策及其影響[D];新疆師范大學;2008年
6 劉雯雯;齊己的詩歌研究[D];揚州大學;2007年
7 岳珊珊;中唐詩僧詩歌創(chuàng)作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8 吳雙雙;貫休思想及其文學創(chuàng)作初探[D];廈門大學;2007年
9 黃艷紅;貫休詩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10 張海;貫休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129417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rwkxbs/1294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