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木低效林幾種改造模式生物多樣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柏木低效林幾種改造模式生物多樣性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柏木 低效林 凋落物 細根 土壤微生物 土壤動物 改造模式
【摘要】:柏木林是四川盆地丘陵區(qū)的主要森林類型,同時也是兩種主要的低產(chǎn)低效林分之一。四川盆地丘陵區(qū)在長江上游生態(tài)屏障,在水土保持以及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柏木低效林分林相殘敗,結構簡單,樹種單一,水平相稀疏,物種多樣性程度低,水土流失嚴重。因此,柏木低效林分的改造對生態(tài)效益和木材產(chǎn)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林分改造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系統(tǒng)的穩(wěn)定與健康,其中生物多樣性程度對改造成功與否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探討柏木低效林改造模式地上與地下,有機與無機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德陽市幾種柏木低效林改造模式為研究對象,以期為柏木低效林改造提供理論依據(jù),以柏木低效林改造10年后四種模式:純雜交竹模式(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 daii)(CZ)、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榿木(Alnus cremastogyne Burk.)+雜交竹模式(BZQ)、柏木+麻櫟(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模式(BL)、柏木+雜交竹模式(BZ)為研究對象,未經(jīng)改造的純柏模式(CB)為對照,對林地土壤理化性質、凋落物、林地細根、植物多樣性、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動物進行了研究,得到以下初步結論。(1)改造模式和土層對銨態(tài)氮和土壤全磷無影響,其他指標都可能受到模式或土層的影響。土壤養(yǎng)分和水分基本上都隨著土層的加深而逐漸降低。各模式間全氮、全磷、硝態(tài)氮、銨態(tài)氮、含量差異不顯著。各模式間全鉀含量差異顯著,其中CZ(0.325 g·kg-1)最高,依次為CBBLBZQBZ。模式間速效鉀含量差異顯著,最高的為BZQ(0.059 g·kg-1),其余依次為BZCZBLCB。土壤含水率為BZBZQCZCB。相比較而言在BZQ模中土壤養(yǎng)分、水分狀況和土壤結構相對CB模式來說能得到有效的改善,但這些性質的改善主要表現(xiàn)在表層土壤。(2)柏竹與柏竹榿模式細根生物量顯著高于純柏模式,幾種模式中柏櫟模式細根生物量最小,多樣性對細根生物量影響不顯著。柏竹與柏竹榿模式中柏木細根在土層中的分布呈現(xiàn)上升的趨勢,而在柏櫟模式中則呈現(xiàn)下沉趨勢,柏木細根在總細根中的比重低于柏木在柏櫟中的組成,柏櫟模式中柏木死細根的比重也明顯高于其他模式。CZ細根鉀含量與CB細根的鈣含量在幾種模式中是最高的,與其他模式間有顯著性差異,而其他細根養(yǎng)分在模式間沒有差異;細根生物量與土壤全P、細根N含量與土壤全N及細根的K含量與土壤全K全N間有顯著相關,而細根的P含量則與土壤養(yǎng)分無關。(3)柏木低效林改造模式林分年凋落物量為BZQBZBLCBCZ。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的凋落物數(shù)量在各個月的分布不均勻,除了BZQ模式,其他幾種改造模式森林凋落物量一年之內在十月凋落量最多,在一月最低,各改造模式從一月到十月間凋落物生物量總體呈現(xiàn)上升趨勢,但是BZQ模式卻在四月有小幅的下降。對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凋落物養(yǎng)分含量研究發(fā)現(xiàn),氮磷鉀各養(yǎng)分含量差異均顯著,其中BZQ模式的養(yǎng)分含量最高。(4)幾種改造模式下的灌木層與草本層植物物種,其組成結構特征存在一定差異,但在物種的分布上差異并不明顯。CZ模式由于較其他模式結構更對獨特,擁有著較多的獨有種。在幾種改造模式中,僅有柏櫟混交林此一種模式在生物多樣性上表現(xiàn)出優(yōu)于對照模式既純柏模式。從植物多樣性的角度來看,BL改造模式植物多樣性程度更高。(5)柏竹模式土壤動物數(shù)量最多,其次為柏竹榿純竹純柏柏櫟,土壤動物最少,模式間的土壤動物數(shù)量并沒有顯著性差異(P=0.80)。幾種模式中所有土壤動物中大型土壤動物占優(yōu)勢,分別占柏櫟、柏竹榿、柏竹、純竹、純柏的42.99%、56.37%、44.34%、75.93%、58.99%。柏櫟、柏竹榿、柏竹中小型土壤動物較小型土壤動物多,而在純竹、純柏兩模式小型土壤動物較中小型土壤動物多。凋落物中氮磷鉀含量與土壤動物的總數(shù)、大中小型土壤動物的數(shù)量均無明顯相關性,只有凋落物生物量與中型土壤動物間有極顯著的正相關(P0.01,R2=0.978)。土壤因素中僅有土壤pH值與大型土壤動物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6)土壤微生物中細菌數(shù)量所占的比例最大,約為60%-95%;放線菌數(shù)量占微生物總量的5%-40%;真菌只是土壤微生物中很少的一部分約占0.03%-0.24%。五種模式土壤微生物在不同的土壤深度分布變化明顯(P0.01)。在0-10 cm的微生物總量略多于10 cm-20 cm。土壤微生物在季節(jié)上變化也很明顯,總體呈現(xiàn)出降升降的趨勢,只是一月至四月雖然表現(xiàn)為降,但相對平緩,四至七月急劇上升,七月到十月又急劇下降。Shannon及Pielou多樣性指數(shù)總體趨勢是七月十月一月四月。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純竹柏櫟柏竹榿純柏柏竹。細菌數(shù)量與土壤全磷、凋落物磷含量和大型土壤動物數(shù)量呈顯著正相關,與植物的Simpson多樣性呈顯著的負相關性(P0.05)。真菌數(shù)量與土壤全氮、細根氮含量呈負相關關系,而與土壤全磷、細根鉀含量、植物豐富度有顯著正相關。放線菌只與土壤含水率有關且正相關,與其他因子無關。微生物總數(shù)受到土壤全氮、土壤全磷的影響,其中與土壤全氮呈負相關;與土壤全磷呈正相關。(7)凋落物生物量、凋落物N含量、凋落物P含量、植物Pilou均勻度及植物豐富度對地下部分有顯著性的影響,但凋落物K含量、植物Simpson和植物Shannon多樣性與地下部分無明顯相關性。凋落物生物量與中型土壤動物呈極顯著正相關;凋落物N含量與土壤全N、細根N含量呈顯著正相關,但與土壤全K和細根K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凋落物P含量與土壤全P、細根生物量、細根K含量和細菌數(shù)量呈顯著正相關,與細根N含量呈顯著負相關。植物Pilou與土壤全N呈正相關,但與土壤全K、細根K含量呈負相關關系;植物豐富度與細根生物量、細根P含量、細根K含量和真菌總數(shù)間呈現(xiàn)正相關,與細根N含量呈現(xiàn)極顯著負相關。雖然地上與地下部分存在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從本文來看,地上與地下間相互關系并不密切。在幾種模式中,BL與BZQ模式在植物多樣性、凋落物與土壤微生物方面表現(xiàn)較好,綜合考慮BL與BZQ模式相對表現(xiàn)較好,是該區(qū)域可供選擇的柏木低效林改造模式。柏木本來是川中丘陵區(qū)的適生樹種,對該區(qū)域的綠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只是由于其生長的紫色土瘠薄,環(huán)境承載力低,加之該區(qū)域明顯的旱澇季以及不合理的經(jīng)營利用,導致林分生產(chǎn)力和生態(tài)功能低下,但經(jīng)過眾多學者大量的研究,迄今仍未找到一種可以完全替代柏木的樹種。因此,在柏木低效林改造過程中,應適當保持林地上一定的柏木數(shù)量,選擇合適的模式營造柏木混交林,對于全砍重造要慎重,對外來物種的引進尤其要引起高度的重視;同時,由于柏木低效林所在環(huán)境承載力較低,應盡量避免人畜的破壞,適當進行封育。
【關鍵詞】:柏木 低效林 凋落物 細根 土壤微生物 土壤動物 改造模式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S791.41
【目錄】:
- 摘要5-8
- Abstract8-16
- 前言16
- 1 綜述16-42
- 1.1 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16-20
- 1.1.1 生物與非生物因子16-19
- 1.1.2 現(xiàn)代氣候、歷史過程以及隨機因素假說19-20
- 1.2 生物多樣性及其影響因素20-30
- 1.2.1 植物多樣性20-23
- 1.2.2 微生物多樣性23-25
- 1.2.3 土壤動物多樣性25-30
- 1.3 地上與地下多樣性間的相互關系30-32
- 1.3.1 正相關型30-31
- 1.3.2 逐漸增加型31
- 1.3.3 本地負相關而大尺度上正相關型31-32
- 1.3.4 地上與地下多樣性無關聯(lián)型32
- 1.4 生物多樣性測度32-33
- 1.5 柏木低效林研究現(xiàn)狀33-40
- 1.5.1 柏木低效林的恢復與重建基本理論34-38
- 1.5.2 柏木低效林植物多樣性研究38-39
- 1.5.3 柏木低效林水土保持效益研究39-40
- 1.5.4 柏木低效林經(jīng)營管理及改造模式40
- 1.6 研究的目的意義40-42
- 2 試驗地概況及研究內容42-46
- 2.1 研究區(qū)概況42
- 2.2 樣地設置42-44
- 2.3 研究內容44
- 2.3.1 模式林內環(huán)境特征44
- 2.3.2 幾種模式植物多樣性44
- 2.3.3 幾種模式上壤微生物多樣性44
- 2.3.4 幾種模式土壤動物多樣性44
- 2.3.5 幾種模式地下與地上部分間關系44
- 2.4 技術路線44-46
- 3 柏木低效林幾種改造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質及有機物質特性46-68
- 3.1 柏木低效林幾種改造模式的土壤理化性質46-52
- 3.1.1 研究方法47
- 3.1.2 結果與分析47-51
- 3.1.3 小結51-52
- 3.2 柏木低效林幾種改造模式的地上凋落物特征52-56
- 3.2.1 研究方法52-53
- 3.2.2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53
- 3.2.3 結果與分析53-55
- 3.2.4 小結55-56
- 3.3 柏木低效林幾種改造模式的細根特性56-68
- 3.3.1 研究方法56-58
- 3.3.2 數(shù)據(jù)處理58
- 3.3.3 結果與分析58-66
- 3.3.4 小結66-68
- 4 柏木低效林幾種改造模式的植物多樣性68-76
- 4.1 研究方法69
- 4.2 數(shù)據(jù)處理69
- 4.3 結果與分析69-75
- 4.3.1 植被組成69-71
- 4.3.2 模式植物多樣性71-72
- 4.3.3 模式間的相似性72-73
- 4.3.4 模式內各層次多樣性73-75
- 4.4 小結75-76
- 5 柏木低效林幾種改造模式的上壤動物多樣性76-83
- 5.1 研究方法76-77
- 5.2 數(shù)據(jù)處理77
- 5.3 結果與分析77-82
- 5.3.1 土壤動物數(shù)量77-78
- 5.3.2 土壤動物群落78-79
- 5.3.3 土壤動物類群79
- 5.3.4 土壤動物多樣性79-80
- 5.3.5 土壤動物的影響因素80-82
- 5.4 小結82-83
- 6 柏木低效林幾種改造模式的土壤微生物多樣性83-95
- 6.1 研究方法84
- 6.2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84-85
- 6.3 結果與分析85-94
- 6.3.1 土壤微生物空間分布及季節(jié)動態(tài)85-88
- 6.3.2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88-90
- 6.3.3 模式內微生物多樣性90-91
- 6.3.4 微生物與環(huán)境因子間的關系91-94
- 6.4 小結94-95
- 7 結論95-106
- 7.1 討論95-103
- 7.1.1 土壤養(yǎng)分95-96
- 7.1.2 森林凋落物96
- 7.1.3 細根生物量96-99
- 7.1.4 凋落物對土壤動物的影響99
- 7.1.5 土壤養(yǎng)分對土壤動物的影響99-100
- 7.1.6 土壤微生物100-101
- 7.1.7 模式間比較101-103
- 7.2 主要研究結論103-104
- 7.3 特色與創(chuàng)新104-105
- 7.4 進一步研究的方向105-106
- 參考文獻106-126
- 個人簡介126-128
- 導師簡介128-129
- 致謝12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屠夢照,姚文華,翁轟,李志安;鼎湖山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凋落物的特征[J];土壤學報;1993年01期
2 呂妍;鄭澤梅;美麗班·馬木提;陸江;王希華;;增施氮磷肥對木荷林凋落物生產(chǎn)量及其養(yǎng)分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3年11期
3 范春楠;郭忠玲;鄭金萍;李兵;楊保國;岳龍;于洪波;;磨盤山天然次生林凋落物數(shù)量及動態(tài)[J];生態(tài)學報;2014年03期
4 姚瑞玲;丁貴杰;王胤;;不同密度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及養(yǎng)分歸還量的年變化特征[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5期
5 張子文;;杉木人工林凋落物養(yǎng)分通量及其動態(tài)[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6 段艷芳;楊蕾;郭連樂;王鵬飛;趙勇;;太行山淺山丘陵區(qū)栓皮櫟人工林凋落物季節(jié)動態(tài)[J];河南科學;2008年07期
7 吳志丹;王義祥;蔡子堅;尤志明;張文錦;翁伯琦;;柑橘果園凋落物量及凋落葉的分解特征[J];生態(tài)與農(nóng)村環(huán)境學報;2010年03期
8 楊智杰;陳光水;謝錦升;楊玉盛;;杉木、木荷純林及其混交林凋落物量和碳歸還量[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0年09期
9 王強;張玉峰;王希臣;;小興安嶺主要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凋落物量及養(yǎng)分含量[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10 董彬;曹永富;尉海東;;楊樹人工林凋落物養(yǎng)分歸還功能研究[J];生態(tài)科學;2011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范川;柏木低效林幾種改造模式生物多樣性研究[D];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蘭長春;肖坑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凋落物量及養(yǎng)分動態(tài)[D];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2008年
2 余再鵬;米老排和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去除和交換對土壤呼吸和土壤微生物的影響[D];福建師范大學;2014年
3 車文玉;上海香樟群落凋落物量及養(yǎng)分歸還動態(tài)[D];華東師范大學;2015年
4 劉純;小興安嶺6種林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時空變化[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3年
5 張馳;亞熱帶北部常綠闊葉林凋落物對模擬大氣氮沉降的響應[D];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2014年
6 毛雙燕;冰雪災害后九連山常綠闊葉林凋落物量及分解動態(tài)[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7 郭婧;中亞熱帶4種森林類型凋落物量及周轉[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5年
8 肖銀龍;模擬氮沉降對華西雨屏區(qū)苦竹林凋落物和土壤氮礦化的影響[D];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9 張珊珊;模擬酸雨與凋落物對柳杉幼苗光合特性及保護酶活性的影響[D];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3年
10 王樟華;浙江天童常綠闊葉林凋落物量的時空分布特征[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71172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nykjbs/711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