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和密度調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2-19 15:20
米老排是我國南亞熱帶區(qū)域適生范圍極廣的優(yōu)良用材樹種,具有一定的天然更新潛力,但當前其人工林的作業(yè)法主要為傳統(tǒng)的同齡林皆伐作業(yè)法,生產的產品主要為中小徑材,更新全為人工更新,需育苗、煉山、整地、挖坑和造林等。存在地表水土易流失、植被易破壞、更新成本逐年高漲、森林經營目標單一和功能不強等問題,既不利于發(fā)揮米老排人工林的天然更新潛力,也難于維持其人工林的多種生態(tài)服務功能。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研究以南亞熱帶區(qū)域米老排人工林為對象,基于野外固定樣地觀測、實驗室和苗圃控制性試驗的方法,研究了米老排人工林種子更新的機理,采伐方式對米老排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響,密度調控對皆伐跡地米老排天然更新幼齡林生長的影響,密度調控對米老排人工中齡林生長的影響,并基于上述研究設計了米老排人工林帶狀皆伐作業(yè)法。本研究闡明了米老排人工林種子雨在林分內外的時空動態(tài)規(guī)律,探討了米老排人工林帶狀皆伐適宜的作業(yè)時間、帶寬和撫育時間等,揭示了米老排人工林種子更新的機理,探明了不同密度調控下米老排林分的生長規(guī)律,為米老排人工林帶狀皆伐作業(yè)法的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本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1)成熟米老排人工林林分內天然更新的種源充足,不存...
【文章來源】: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頁數(shù)】:14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研究技術路線
第二章材料與方法27在每個對照樣地(分割為24個5m×5m的樣方)中,分別在其4個角和中心共選取5個5m×5m的樣方作為灌木和草本的補充調查樣方;在對照樣地所分割的5m×5m樣方中隨機抽取18個,統(tǒng)一在其左上角布設2m×2m的小樣方,調查高度大于0.3m喬木類天然更新幼樹的名稱、數(shù)量、起源和平均高,及每個小樣方內的微環(huán)境類型(凋落物、苔蘚、草本、裸露地表、倒木、裸根、巖石等)和林下位置(林窗內、林窗邊緣、林冠下)。圖2-1米老排人工林不同采伐處理跡地示意圖Fig.2-1SketchmapofMytilarialaosensisplantationwithdifferentcuttingtreatment2.3.1.2帶狀皆伐米老排人工林種子雨研究的試驗設計及數(shù)據(jù)采集(1)種子收集器布設及種子雨觀測種子收集器布設。2016年9月初,在圖2-1中每條皆伐跡地旁隨機選擇1條保留帶(對照樣地(CK)視為特殊保留帶),沿其中線隨機布設4個種子收集器(下文簡稱收集器,每收集器間距大于15m),3條保留帶共布設12個收集器。在每條皆伐跡地(即圖2-1TA處理跡地)內靠近保留帶有收集器的一側,從上坡到下坡,沿等高線方向分別隨機布設3條樣線,并在每樣線距林緣45m范圍內等間距布設收集器(首個收集器中心距林緣為5m,相鄰收集器間距為5m,每樣線為9個收集器),3條皆伐跡地共布設81個收集器。2017年,基于2016年林緣外種子雨觀測數(shù)據(jù)(其傳播的水平距離主要在25m以內),故將距林緣25m及其以外的收集器撤除,并在原樣線2.5m、7.5m、12.5m、17.5m、22.5m的位置分別加插1個收集器;此外,在每條皆伐跡地內,再增加1條種子雨觀測
第二章材料與方法28樣線,調整后皆伐跡地種子雨的收集器共為108個;保留帶原有收集器觀測的位置和數(shù)量不變。樣地種子收集器布設見圖2-2。圖2-2帶狀皆伐米老排人工林種子收集框示意圖Fig.2-2SketchmapofseedtrapsofMytilarialaosensisplantationwithstripclear-cutting收集器材料及參數(shù)。收集器均由1m×1m的PVC管和1mm網目的尼龍網制成,其地面平均高0.7m、平均深度0.4m和收集器有效面積為1m2。種子雨觀測。從當年種子雨散落開始,約每周對其收集器內種子收集1次,遇暴雨天氣,收集時間提前或延期1~3天,直至其種子雨散落結束;種子雨兩次觀測時間分別為:2016年9月27日~2016年12月26日,2017年9月29日~2018年1月9日。(2)種子收集及分類在每次種子雨收集時,先將收集器內的枯枝、落葉及其它植物種子等分離,然后用標號的袋子收集其種子(每收集器對應一個收集袋),回到實驗室后再將當天收集的種子,用水選法分離漂浮種子與沉底種子,分別記錄各收集器的種子數(shù)量、種類、漂浮種子和沉水種子。2.3.1.3光照和凋落物對米老排種子萌發(fā)影響的試驗設計及數(shù)據(jù)采集(1)不同遮蔭措施對米老排種子萌發(fā)影響的試驗設計及數(shù)據(jù)采集試驗設計。按單因素完全隨機的試驗設計,在熱林中心苗圃用黑色尼龍網眼布搭建遮蔭棚,分別設計5種不同遮蔭處理,每處理3次重復,每重復50粒種子(種子播在托盤內土壤的上方,托盤內土壤為新鮮黃心土,播種前托盤內土壤已用質量分數(shù)為5%的多菌靈溶液消毒,托盤的長、寬、高規(guī)格為49cm×29cm×5cm),每一光照梯度處理共用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馬尾松二代無性系種子園的花期同步性[J]. 陳坦,張振,楚秀麗,金國慶,周志春,豐忠平. 林業(yè)科學. 2019(01)
[2]桉樹擇伐后套種3種闊葉樹的生長及土壤理化性狀效應分析[J]. 許冰,李寶福,鄭耀三,吳云忠,何德鎮(zhèn).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 2019(04)
[3]密度調控對米老排中齡人工林生長的影響[J]. 唐繼新,賈宏炎,王科,曾冀,鄭路,王亞南,楊保國. 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01)
[4]森林自然更新研究進展[J]. 程瑞梅,沈雅飛,封曉輝,肖文發(fā),王娜,楊邵,郭燕. 浙江農林大學學報. 2018(05)
[5]冰雪災害形成的米老排殘樁萌枝特征分析[J]. 周志平,劉志發(fā),周光益,趙厚本. 林業(yè)與環(huán)境科學. 2018(04)
[6]杉木人工林蓄積量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碳數(shù)量成熟齡的關系[J]. 霍常富,王朋,陳龍池,汪思龍.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 2018(09)
[7]毛紅椿落葉腐解物的化感作用及成分[J]. 郭曉燕,溫婷,張露,杜天真,吳南生,付立. 林業(yè)科學. 2018(06)
[8]米老排人工林皆伐跡地種子天然更新林密度調控效應[J]. 唐繼新,雷淵才,曾冀,李忠國,李武志,農良書,趙總. 浙江農林大學學報. 2018(03)
[9]密度對米老排萌生幼齡林生長及直徑分布的影響[J]. 唐繼新,賈宏炎,曾冀,蔡道雄,韋葉橋,農良書,雷淵才. 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 2018(05)
[10]珍稀瀕危植物金絲李種子的萌發(fā)特性[J]. 張俊杰,柴勝豐,韋霄,呂仕洪,吳少華. 林業(yè)科學. 2018(04)
博士論文
[1]馬尾松針闊混交人工林種間關系和作業(yè)法研究[D]. 邢海濤.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2017
[2]吉林蛟河針闊混交林種子擴散和幼苗更新研究[D]. 閆琰.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6
[3]杉木人工林生長及材種結構規(guī)律研究[D]. 相聰偉.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2013
[4]寧夏六盤山華北落葉松人工林密度對多功能的影響[D]. 郝佳.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2012
[5]北亞熱帶日本落葉松紙漿林最佳輪伐期研究[D]. 李子敬.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2011
[6]晉西人工林基于水分生產函數(shù)的密度調控模型研究[D]. 玉寶.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0
[7]江漢平原楊樹人工林密度調控技術與連栽效應研究[D]. 唐萬鵬.北京林業(yè)大學 2009
[8]百子蓮繁殖生物學研究[D]. 孫穎.東北林業(yè)大學 2009
[9]密度調控對針葉人工林地被和土壤影響的研究[D]. 李國雷.北京林業(yè)大學 2007
[10]杉木自毒作用及其與主要混交樹種化感作用的研究[D]. 曹光球.福建農林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造林密度對米老排凋落物量及養(yǎng)分歸還特征的影響[D]. 張陽鋒.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2017
[2]密度調控對長白落葉松人工林碳收支影響[D]. 邵英男.東北林業(yè)大學 2017
[3]米老排人工林萌芽更新研究[D]. 張顯強.廣西大學 2016
[4]動物取食行為對東北紅豆杉種子傳播的影響[D]. 尹雪.東北林業(yè)大學 2016
[5]植物生長調節(jié)物質對油菜萌發(fā)出苗及生長發(fā)育的影響[D]. 馮梁杰.華中農業(yè)大學 2015
[6]撫育間伐對黃龍山油松林林木生長、形質與枯落物的影響[D]. 尤健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5
[7]8個米老排天然群體的遺傳多樣性研究[D]. 袁潔.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2014
[8]杉木采伐地營造不同樹種人工林對土壤碳氮循環(huán)過程的影響[D]. 萬曉華.福建師范大學 2013
[9]鄉(xiāng)土樹種米老排、任豆種子萌發(fā)特性與貯藏生理研究[D]. 黃銀珊.廣西大學 2012
[10]動物與南方紅豆杉天然更新的關系研究[D]. 陳思靜.南京林業(yè)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544651
【文章來源】: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頁數(shù)】:14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研究技術路線
第二章材料與方法27在每個對照樣地(分割為24個5m×5m的樣方)中,分別在其4個角和中心共選取5個5m×5m的樣方作為灌木和草本的補充調查樣方;在對照樣地所分割的5m×5m樣方中隨機抽取18個,統(tǒng)一在其左上角布設2m×2m的小樣方,調查高度大于0.3m喬木類天然更新幼樹的名稱、數(shù)量、起源和平均高,及每個小樣方內的微環(huán)境類型(凋落物、苔蘚、草本、裸露地表、倒木、裸根、巖石等)和林下位置(林窗內、林窗邊緣、林冠下)。圖2-1米老排人工林不同采伐處理跡地示意圖Fig.2-1SketchmapofMytilarialaosensisplantationwithdifferentcuttingtreatment2.3.1.2帶狀皆伐米老排人工林種子雨研究的試驗設計及數(shù)據(jù)采集(1)種子收集器布設及種子雨觀測種子收集器布設。2016年9月初,在圖2-1中每條皆伐跡地旁隨機選擇1條保留帶(對照樣地(CK)視為特殊保留帶),沿其中線隨機布設4個種子收集器(下文簡稱收集器,每收集器間距大于15m),3條保留帶共布設12個收集器。在每條皆伐跡地(即圖2-1TA處理跡地)內靠近保留帶有收集器的一側,從上坡到下坡,沿等高線方向分別隨機布設3條樣線,并在每樣線距林緣45m范圍內等間距布設收集器(首個收集器中心距林緣為5m,相鄰收集器間距為5m,每樣線為9個收集器),3條皆伐跡地共布設81個收集器。2017年,基于2016年林緣外種子雨觀測數(shù)據(jù)(其傳播的水平距離主要在25m以內),故將距林緣25m及其以外的收集器撤除,并在原樣線2.5m、7.5m、12.5m、17.5m、22.5m的位置分別加插1個收集器;此外,在每條皆伐跡地內,再增加1條種子雨觀測
第二章材料與方法28樣線,調整后皆伐跡地種子雨的收集器共為108個;保留帶原有收集器觀測的位置和數(shù)量不變。樣地種子收集器布設見圖2-2。圖2-2帶狀皆伐米老排人工林種子收集框示意圖Fig.2-2SketchmapofseedtrapsofMytilarialaosensisplantationwithstripclear-cutting收集器材料及參數(shù)。收集器均由1m×1m的PVC管和1mm網目的尼龍網制成,其地面平均高0.7m、平均深度0.4m和收集器有效面積為1m2。種子雨觀測。從當年種子雨散落開始,約每周對其收集器內種子收集1次,遇暴雨天氣,收集時間提前或延期1~3天,直至其種子雨散落結束;種子雨兩次觀測時間分別為:2016年9月27日~2016年12月26日,2017年9月29日~2018年1月9日。(2)種子收集及分類在每次種子雨收集時,先將收集器內的枯枝、落葉及其它植物種子等分離,然后用標號的袋子收集其種子(每收集器對應一個收集袋),回到實驗室后再將當天收集的種子,用水選法分離漂浮種子與沉底種子,分別記錄各收集器的種子數(shù)量、種類、漂浮種子和沉水種子。2.3.1.3光照和凋落物對米老排種子萌發(fā)影響的試驗設計及數(shù)據(jù)采集(1)不同遮蔭措施對米老排種子萌發(fā)影響的試驗設計及數(shù)據(jù)采集試驗設計。按單因素完全隨機的試驗設計,在熱林中心苗圃用黑色尼龍網眼布搭建遮蔭棚,分別設計5種不同遮蔭處理,每處理3次重復,每重復50粒種子(種子播在托盤內土壤的上方,托盤內土壤為新鮮黃心土,播種前托盤內土壤已用質量分數(shù)為5%的多菌靈溶液消毒,托盤的長、寬、高規(guī)格為49cm×29cm×5cm),每一光照梯度處理共用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馬尾松二代無性系種子園的花期同步性[J]. 陳坦,張振,楚秀麗,金國慶,周志春,豐忠平. 林業(yè)科學. 2019(01)
[2]桉樹擇伐后套種3種闊葉樹的生長及土壤理化性狀效應分析[J]. 許冰,李寶福,鄭耀三,吳云忠,何德鎮(zhèn).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 2019(04)
[3]密度調控對米老排中齡人工林生長的影響[J]. 唐繼新,賈宏炎,王科,曾冀,鄭路,王亞南,楊保國. 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01)
[4]森林自然更新研究進展[J]. 程瑞梅,沈雅飛,封曉輝,肖文發(fā),王娜,楊邵,郭燕. 浙江農林大學學報. 2018(05)
[5]冰雪災害形成的米老排殘樁萌枝特征分析[J]. 周志平,劉志發(fā),周光益,趙厚本. 林業(yè)與環(huán)境科學. 2018(04)
[6]杉木人工林蓄積量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碳數(shù)量成熟齡的關系[J]. 霍常富,王朋,陳龍池,汪思龍.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 2018(09)
[7]毛紅椿落葉腐解物的化感作用及成分[J]. 郭曉燕,溫婷,張露,杜天真,吳南生,付立. 林業(yè)科學. 2018(06)
[8]米老排人工林皆伐跡地種子天然更新林密度調控效應[J]. 唐繼新,雷淵才,曾冀,李忠國,李武志,農良書,趙總. 浙江農林大學學報. 2018(03)
[9]密度對米老排萌生幼齡林生長及直徑分布的影響[J]. 唐繼新,賈宏炎,曾冀,蔡道雄,韋葉橋,農良書,雷淵才. 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 2018(05)
[10]珍稀瀕危植物金絲李種子的萌發(fā)特性[J]. 張俊杰,柴勝豐,韋霄,呂仕洪,吳少華. 林業(yè)科學. 2018(04)
博士論文
[1]馬尾松針闊混交人工林種間關系和作業(yè)法研究[D]. 邢海濤.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2017
[2]吉林蛟河針闊混交林種子擴散和幼苗更新研究[D]. 閆琰.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6
[3]杉木人工林生長及材種結構規(guī)律研究[D]. 相聰偉.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2013
[4]寧夏六盤山華北落葉松人工林密度對多功能的影響[D]. 郝佳.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2012
[5]北亞熱帶日本落葉松紙漿林最佳輪伐期研究[D]. 李子敬.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2011
[6]晉西人工林基于水分生產函數(shù)的密度調控模型研究[D]. 玉寶.北京林業(yè)大學 2010
[7]江漢平原楊樹人工林密度調控技術與連栽效應研究[D]. 唐萬鵬.北京林業(yè)大學 2009
[8]百子蓮繁殖生物學研究[D]. 孫穎.東北林業(yè)大學 2009
[9]密度調控對針葉人工林地被和土壤影響的研究[D]. 李國雷.北京林業(yè)大學 2007
[10]杉木自毒作用及其與主要混交樹種化感作用的研究[D]. 曹光球.福建農林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造林密度對米老排凋落物量及養(yǎng)分歸還特征的影響[D]. 張陽鋒.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2017
[2]密度調控對長白落葉松人工林碳收支影響[D]. 邵英男.東北林業(yè)大學 2017
[3]米老排人工林萌芽更新研究[D]. 張顯強.廣西大學 2016
[4]動物取食行為對東北紅豆杉種子傳播的影響[D]. 尹雪.東北林業(yè)大學 2016
[5]植物生長調節(jié)物質對油菜萌發(fā)出苗及生長發(fā)育的影響[D]. 馮梁杰.華中農業(yè)大學 2015
[6]撫育間伐對黃龍山油松林林木生長、形質與枯落物的影響[D]. 尤健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5
[7]8個米老排天然群體的遺傳多樣性研究[D]. 袁潔.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2014
[8]杉木采伐地營造不同樹種人工林對土壤碳氮循環(huán)過程的影響[D]. 萬曉華.福建師范大學 2013
[9]鄉(xiāng)土樹種米老排、任豆種子萌發(fā)特性與貯藏生理研究[D]. 黃銀珊.廣西大學 2012
[10]動物與南方紅豆杉天然更新的關系研究[D]. 陳思靜.南京林業(yè)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54465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nykjbs/354465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