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城市森林生態(tài)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
【學位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5
【中圖分類】:S718.56
【部分圖文】:
2.1 自然環(huán)境2.1.1 地理位置延安市地處陜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屬黃河中游地區(qū),位于陜西省北部,地理位置介于東徑 107°38′57″~110°32′44″,北緯 35°20′37″~37°29′59″之間。北接榆林市,南連咸陽、銅川、渭南市,東隔黃河與山西省臨汾、呂梁地區(qū)相望,西依子午嶺與甘肅省慶陽市為鄰,東西最大橫距 257.85 km,南北最大縱距 239.12 km,全市總面積 37 043 km2。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 1 200 m 左右。北部以黃土梁峁、溝壑為主,占全區(qū)總面積 72%;南部以黃土塬溝壑為主,占總面積 19%;全區(qū)石質山地占總面積 9%。依據城市森林的概念與寶塔區(qū)當地實際,劃定棗園鎮(zhèn)、橋溝鎮(zhèn)、川口鎮(zhèn)、李渠鎮(zhèn)、柳林鎮(zhèn)、姚店鎮(zhèn)、萬花山鄉(xiāng)、河莊坪鎮(zhèn)、南泥灣鎮(zhèn)為延安城市森林范圍,其地理范圍為36°11'15.03"~36°45'53.58"N,109°16'29.91"~109°46'49.29"E,面積 1 545.05 km2,占寶塔區(qū)面積的 43.57 %。
將延安市區(qū)街道劃分為 4 個區(qū)域,調查中有行道樹街道有 5 條,分別是南濱路(局部)、東大街、東濱路(局向街道有 6 條,分別是 210 國道、南濱大道、南河濱路、南向街道有 5 條,分別是圣地路+棗園路(無明顯分界)、延濱路;東北向街道有 23 條,分別是長青路、向陽溝路、雙東三巷、東四巷、永安路、歐錦園街、尹家溝路、永興路、、永祥路、永青路、東升路、永寧路、朝陽街、麗森路、聯路。組成特征道路共計各類喬木、灌木行道樹 25979 株,隸屬于 13 科 2 科 16 屬 20 種,針葉樹 2 科 7 屬 8 種。由行道樹結構組成最多的是槐,占總株數的 50.78 %,其次是絳柳,占 14.81 側柏和銀杏,分別占 6.09 %、5.42 %和 5.36 %,而數量比例的 3.40 %。行道樹以少數種為主的結構既不利于結構穩(wěn)定富性?傮w來看,延安市行道樹樹種較為豐富,但配置模式劃與經營中,應適當增加其他綠化樹種的使用率。
圖 7-1 研究區(qū)植物葉片 Pb、Cu 含量Fig. 7-1 Concentrations of Pb and Cu in the leaf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study area銅是植物體的必需元素,植物體內正常范圍是 3-30 mg·kg-1,毒性范圍是 g-1,在不同的自然和人為條件下,多數植物可以積累大量的銅(Padmavathiamm07;Serbula et al. 2012)。研究區(qū)植物葉片銅濃度為 0.58-9.97 mg·kg-1(圖 7-1量較高的為臭椿、金葉女貞和槐,最低的是云杉,均在正常范圍內。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建國;城市森林的經營管理[J];中國城市林業(yè);2003年02期
2 蔡登谷;俄羅斯城市森林采風[J];中國城市林業(yè);2003年03期
3 李海梅,何興元,陳瑋,徐文鐸;中國城市森林研究現狀及發(fā)展趨勢[J];生態(tài)學雜志;2004年02期
4 何興元,劉常富,陳瑋,關正君,趙桂玲;城市森林分類探討[J];生態(tài)學雜志;2004年05期
5 謝友超,王歡;綠色江蘇新亮點——發(fā)展江蘇城市森林的思考[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6 田國行,田耀武,鄭根寶;城市森林水土流失率的研究[J];中國城市林業(yè);2004年05期
7 沈勇強,左宗貴;關于當前城市森林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J];華東森林經理;2005年02期
8 戴興安,胡曰利;城市森林的品格[J];林業(yè)經濟問題;2005年04期
9 黎玉才;城市森林 科學構建城市之“肺”[J];湖南林業(yè);2005年07期
10 于汝元;城市森林“孕育”到何時?[J];國土綠化;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菲冰;彭先濤;王海洋;;城市森林量化指標研究概況[A];城市生態(tài)建設與植被恢復、重建技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倪軍;徐瓊;石登榮;;城市森林在生態(tài)城市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A];上海市風景園林學會論文集[C];2005年
3 張茂欽;左顯東;;建設城市森林 改善城市環(huán)境[A];銀齡睿智——為“十一五”規(guī)劃建言獻策論文選編[C];2006年
4 沈芝琴;陳秋華;陳貴松;;城市森林游憩功能優(yōu)化初探[A];低碳經濟時代的林業(yè)技術與管理創(chuàng)新[C];2010年
5 ;第12章 城市森林的生態(tài)服務功能[A];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林業(yè)戰(zhàn)略研究·森林問題卷[C];2002年
6 王曉冬;;關于城市森林概念與范圍的法律思考[A];林業(yè)、森林與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法制建設研究——2004年中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一冊)[C];2004年
7 周倩;高文杰;王麗枝;高冉;;石家莊市城市森林體系規(guī)劃建設[A];2012城市發(fā)展與規(guī)劃大會論文集[C];2012年
8 陸耀東;田雪琴;殷愛華;張學平;譚家得;胡羨聰;;佛山市城市森林抗寒樹種調查篩選及應用經營對策[A];第十屆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二)[C];2008年
9 陸耀東;田雪琴;殷愛華;張學平;譚家得;胡羨聰;;佛山市城市森林抗寒樹種調查篩選及應用經營對策[A];森林可持續(xù)經營與生態(tài)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陳進;;城市森林保健功能研究進展——抑菌功能和負離子效應[A];第二屆中國林業(yè)學術大會——S13 城市森林建設理論與技術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王綱 陳惠娟 通訊員戚仁海;中外專家?guī)阕呷搿俺鞘猩帧盵N];浙江日報;2002年
2 中國林科院科技信息研究所 李智勇;正確認識城市森林價值[N];經濟日報;2006年
3 本報實習生 徐陽;城市森林是構建城市綠色空間的主體[N];江蘇科技報;2006年
4 馮小軍;城市森林———紐約的“綠肺”[N];人民日報;2006年
5 魏鵬;今春營造城市森林公益活動拉開帷幕[N];邯鄲日報;2008年
6 本報記者 李玉梅;發(fā)展城市森林 提升環(huán)境品質[N];學習時報;2009年
7 本報評論員;城市森林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N];中國綠色時報;2009年
8 吳雨 李景錄;理念 評價 反思[N];中國花卉報;2004年
9 特約記者 鐵錚;我城市森林環(huán)境效益超千億[N];中國花卉報;2010年
10 記者 鐵錚;城市森林環(huán)境效益評價空白填補[N];中國綠色時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曉陽;成都市城市森林的近自然植物群落配置模式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09年
2 肖英;基于“兩型”城市構建的長沙城市森林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0年
3 蔡春菊;揚州城市森林發(fā)展研究[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04年
4 韓軼;城市森林建設理論及城市森林綜合評價的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05年
5 朱俊;中國城市森林學理論與實證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6 聶法良;我國城市森林多主體協同治理問題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5年
7 張明霞;延安市城市森林質量評價及樹種結構優(yōu)化配置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
8 李偉;北京市城市森林布局優(yōu)化研究[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08年
9 郭清和;廣州市城市森林服務功能及價值研究[D];中南林學院;2005年
10 陳乃玲;南京城市森林生態(tài)價值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海生;城市森林功能效應及構建技術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年
2 李小馬;基于網絡分析的沈陽城市森林可達性[D];沈陽農業(yè)大學;2009年
3 吳瓊;武漢市城市森林結構規(guī)劃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9年
4 李華;武漢市城市森林景觀格局與動態(tài)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9年
5 葛廷嬋;北京城市森林風險影響因素的比較與分析[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6 李佳;西安地區(qū)城市森林構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討[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年
7 杜新偉;周口市城市森林價值評價與研究[D];河南農業(yè)大學;2010年
8 秦耀民;西安城市森林研究[D];西北大學;2006年
9 肖娟;烏魯木齊市城市森林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7年
10 溫銀娥;城市森林營建技術研究——以上海市為例[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82556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nykjbs/2825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