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鱘幼魚(Acipenser gueldenstaedti)的脂肪酸需要量和適宜脂肪源研究
本文選題:脂肪源 切入點:亞麻酸 出處:《華東師范大學》2017年博士論文
【摘要】:俄羅斯鱘(Acipensergueldenstaedti),在分類地位上屬于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鱘形目。我國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引入,由于鱘魚具有良好的營養(yǎng)價值、經濟價值,近幾年俄羅斯鱷的養(yǎng)殖規(guī)模迅速擴大,產量不斷提高?焖侔l(fā)展的鱘魚養(yǎng)殖業(yè)需要有高效的配合飼料來作為物質保障,但迄今對其各階段營養(yǎng)需求和飼料配方的研究卻很匱乏。據此,本文重點研究了飼料中添加不同脂肪源對俄羅斯鱘幼魚生長性能、抗氧化能力和脂類代謝的影響;探討了俄羅斯鱘幼魚對飼料亞麻酸(linolen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最適需要量及其兩者的合理搭配,以及飼料中n-3系高不飽和脂肪酸(Highly unsaturated fatty acids,HUFA)最適添加量,由此探究俄羅斯鱘的必需脂肪酸類型、必需脂肪酸的種類和需要量。研究成果可為完善俄羅斯鱘魚的營養(yǎng)生理學資料、人工配合飼料的合理配制和養(yǎng)殖生產提供理論依據。1.不同脂肪源對俄羅斯鱘幼魚生長、抗氧化和脂類代謝的影響以俄羅斯鱘幼魚(1.39±0.15g)作為研究對象,配制了六組等氮等能的飼料來研究不同脂肪源對俄羅斯鱘幼魚生長、抗氧化和脂類代謝的影響。脂肪的添加比例為9%,脂肪源分別選用魚油(Fish oil,FO)、牛油(Beef tallow,BT)、亞麻籽油(Linseed oil,LO)、葵花籽油(Sunflower oil,SO)和兩組混合油組FSB(FO:SO:BT=1:1:1)、LSB(LO:SO:BT=1:1:1)。經過 56 天的養(yǎng)殖實驗后,結果發(fā)現LSB組俄羅斯鱘增重率和特定生長率最高,肝體比最低(P0.05)。SO組俄羅斯鱘全魚脂肪酸中n-6多不飽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含量最高,LO組全魚脂肪酸中n-3PUFA最高,FO組全魚的n-3HUFA含量最高(P0.05)。血清指標中,FO組和BT組的甘油三酯含量高于其他各組。LSB組鱷魚的肝臟脂肪酶(Lipase,LPS)、蘋果酸脫氫酶(Malate dehydrogenase,MDH)和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LPL)的活力處于各組的最高水平(P0.05)?寡趸笜孙@示,LSB組鱘魚血清中的丙二醛(MDA)含量與BT、LO和FSB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是顯著低于FO和SO組(P0.05)。LSB組血清過氧化氫酶(Catalase,CAT)和總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高于FO和FSB組,與其他幾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以上實驗結果表明,飼料中亞麻籽油、葵花籽油和牛油等比例混合的脂肪源能促進俄羅斯鱘幼魚的生長、提高機體的抗氧化能力,促進體內的脂類代謝和利用,可以作為配合飼料的理想候選脂肪源。2.飼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亞油酸、亞麻酸對俄羅斯鱘幼魚生長、抗氧化和脂類代謝的影響實驗以俄羅斯鱘幼魚(9.59±0.19g)作為研究對象,探究了飼料中不同亞油酸(Linoleic,LA)、亞麻酸(Linolenic,LN)的添加量對其生長、抗氧化和脂類代謝的影響,實驗為期八周。實驗設置共十組飼料,分別使用葵花籽油作為亞油酸的提供源,紫蘇油作為亞麻酸的提供源。脂肪添加水平為10%,對照組全部使用椰子油。其他各組的亞油酸和亞麻酸的添加量分別為0.5%LA+ 0%LN,1.0%LA+0%LN,2.0%LA+0%LN,0%LA+0.5%LN,0%LA+1.0%LN,0%LA+2.0%LN,0.25%LA+0.25%LN,0.5%LA+0.5%LN,1.0%LA+1.0%LN。結果發(fā)現:投喂添加1.0%LA+1.0%LN飼料的處理組,鱘魚的增重率顯著高于其他各組(P0.05)。飼料中添加0%LA+0%LN處理組和0%LA+2.0%LN處理組的增重率處于各組最低水平(P0.05),但與0%LA+1.0%LN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各組的存活率、肥滿度和肝體比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隨著飼料中亞油酸含量的提高,全魚脂肪酸中n-6PUFA含量增加,同樣地,隨著飼料中亞麻酸含量的增加,全魚脂肪酸中n-3PUFA含量增加,且在2%LN組中達到最高。血清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含量在1.0%LA+1.0%LN組處于最低水平(P0.05)。1.0%LA+1.0%LN組的脂蛋白酯酶和脂肪酶活性顯著高于其他各組,而蘋果酸脫氫酶活性顯著低于其他各組(P0.05)?寡趸笜酥,1.0%LA+1.0%LN組鱘魚的過氧化氫酶、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總抗氧化能力處于各組的最高水平。結果顯示,俄羅斯鱘幼魚同時需要亞油酸和亞麻酸,當飼料中同時添加1.0%亞油酸和1.0%亞麻酸時,可顯著提高鱘魚的生長率和抗氧化能力,促進脂類代謝和營養(yǎng)物質的利用效率。3.俄羅斯鱘幼魚對亞麻酸的最適需要量實驗以俄羅斯幼魚(11.68±0.13g)作為研究對象,探究俄羅斯鱘幼魚對亞麻酸的最適需求量,實驗為期八周。飼料中使用亞麻籽油作為亞麻酸的提供源,設置的亞麻酸的添加比例為0%、0.5%、1.0%、1.5%和2.0%。實驗結果顯示,0.5%和1.0%添加組鱘魚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長率顯著高于其他各組,餌料系數顯著低于其他各組(P0.05)。2.0%添加組鱘魚的增重率最低,0%組的餌料系數在各組中處于最高水平(P0.05)。各組之間存活率、肝體比和臟體比沒有顯著性的差異(P0.05)。以亞麻酸添加比例和增重率做線性回歸分析,得出俄羅斯鱘幼魚對亞麻酸的最適需求量為0.69%。試驗同時發(fā)現,血清中MDA的含量,0.5%組顯著低于其他各組,1.0%顯著高于其他各組(P㩳0.05),而CAT活力與MDA的變化趨勢一致。各組血清中SOD的活性,0.5%組處于最高水平,T-AOC也顯著高于1.5%和2.0%組(P0.05)。從肝臟脂類代謝酶活性測定結果可以看出,0.5%組MDH處于各組最高水平,而LPL處于各組最低水平,LPS的活性則顯著低于1.0%和2.0%組(P0.05)。肝臟脂肪酸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隨著飼料中亞麻酸含量的增多,C18:3n-3的含量也顯著提高(P0.05)。血清脂類含量中,2.0%組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膽固醇(Cholesterol,CHO)均顯著高于其他各組。0.5%組的CHO和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均處于較低水平。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各組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結束時檢測了 0、1.0和2.0%組魚體肝臟中△ 6脂肪酸去飽和酶(△ 6 Fatty acid desaturase,△6FAD)和碳鏈延長酶 5(Elongasesofverylongchainfattyacids5,ELOVL5)的熒光定量表達,結果顯示隨著亞麻酸添加量的增多,兩者的表達量均增加。結果表明,俄羅斯鱘幼魚對亞麻酸的最適需求量為0.5%-1.0%之間,以增重率為評價指標可知,當亞麻酸的添加量為0.69%時,俄羅斯鱘幼魚獲得了最大的生長率。4.俄羅斯鱷幼魚對亞油酸的最適需要量實驗以俄羅斯幼魚(11.66±0.14g)作為研究對象,探究俄羅斯鱘幼魚對亞油酸的最適需求量,實驗為期八周。飼料中使用葵花籽油作為亞油酸的提供源,共設計了六個梯度,分別為0、0.5、1.0、1.5、2.0、2.5%。實驗結果顯示,1.0%組鱘魚增重率和特定生長率顯著高于其他各組,2.5%組顯著低于其他各組(P0.05)。1.0%組飼料系數顯著低于0%、2.0%和2.5%組,與0.5%和1.5%組沒有顯著性差異。肝體比、臟體比、存活率和肥滿度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以亞麻酸添加水平與增重率作線性回歸分析得出,俄羅斯鱘幼魚對亞油酸的最適需求量為1.15%?寡趸笜酥,血清MDA的含量1.0%和1.5%組顯著低于2.5%組(P0.05),與其他各組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1.0%組SOD活性顯著低于其他各組。1.5%組CAT活性顯著低于其他各組。0%組的總抗氧化能力處于各組最低,1.0%組處于各組最高水平(P0.05)。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膽固醇的含量均隨著亞油酸含量的增加呈現先升高后下降的趨勢,且都在1.5%組達到峰值。LDL含量亞油酸1.5%添加組顯著高于其他各組,0.5%組處于各組最低水平。HDL各組之間沒有顯著性的差異(P㧐0.05)。肝臟中脂類代謝酶的活性,1.0%亞油酸添加組的LPS和LPL活性均處于各組的最高水平,MDH活性顯著低于2.0%添加組,與1.5%添加組沒有顯著性的差異,但是顯著高于其他幾組(P0.05)。實驗結束檢測了 0、1.0和2.0%△6脂肪酸去飽和酶(△6FAD)和碳鏈延長酶5(ELOVL5)的熒光定量表達,結果顯示隨著亞油添加量的增多,兩者的表達量均增加。綜合結果顯示,俄羅斯鱘幼魚對亞油酸的最適需求量在1.0%-1.5%之間,以增重率為判據,當亞油酸添加量為1.15%時,俄羅斯鱘幼魚的生長處于最高水平。5.俄羅斯鱘幼魚對亞油酸、亞麻酸的最適需求比例實驗以俄羅斯幼魚(11.67±0.12g)作為研究對象,探究俄羅斯鱘幼魚對亞油酸、亞麻酸的最適需求比例,實驗為期八周。飼料使用葵花籽油和亞麻籽油分別作為亞油酸和亞麻酸的提供源。共設計了五個亞油酸/亞麻酸比例,分別為亞油酸/亞麻酸=1:0,2:1,1:1,1:2,0:1(記為 G1-0,G2-1,G1-1,G1-2,G0-1)。實驗結束后,分析結果發(fā)現,G2-1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長率顯著高于其他各組,G1-2和G0-1組處于各組最低水平(P0.05)。G2-1組的餌料系數顯著低于其他各組,G1-0和G0-1組餌料系數處于各組最高水平。肥滿度、肝體比和臟體比各組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寡趸阅苤,MDA的含量,G2-1顯著低于其他各組(P0.05),但是與G0-1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SOD活性,G2-1組與G1-1組無顯著性差異(P㧐0.05),但是顯著高于其他各組(P0.05)。CAT活性中,G1-1組處于各組最高水平,而G1-2組處于各組最低水平(P0.05)。G2-1和G1-1的總抗氧化能力顯著高于其他各組(P0.05),其他各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肝臟中MDH的活性,G2-1組與G1-2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是顯著低于G0-1組,高于G1-0和G0-1組(P0.05)。LPL活性G2-1組顯著高于其他各組,G1-1組處于各組最低水平(P0.05)。LPS的活性,G2-1和G1-2組均處于各組最高水平,G1-0和G0-1組顯著低于其他各組(P0.05)。血清脂類含量中,TG和LDL的含量G2-1和G1-0組無顯著性差異(P㧐0.05),顯著低于其他各組(P0.05)。G2-1組的CHO含量處于各組最低水平,而G1-2組處于各組最高水平(P0.05)。HDL含量各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結果顯示△ 6 FAD基因在G2-1組處表達量最高(P0.05),而在G1-0組表達量最低(P0.05),但與G0-1組無顯著性差異(P㧐0.05)。G2-1組ELOVL5基因表達量也處于各組最高水平(P0.05),但與G1-2組無顯著性差異(P㧐0.05),G0-1組ELOVL5基因表達量也處于各組最低水平(P0.05)。綜上所述,當亞油酸和亞麻酸比例為2:1時,能促進俄羅斯鱘幼魚的生長、提高抗氧化能力和脂類代謝的效率。6.俄羅斯鱷幼魚對n-3HUFA的最適添加量實驗選取俄羅斯鱘幼魚(7.42±0.73g)為研究對象,探究俄羅斯鱘幼魚飼料中n-3HUFA的最適添加量。實驗選取魚油為n-3HUFA的提供源,設置添加比例為0、0.3、0.6、0.9和1.2%。實驗為期八周,實驗中總脂肪添加量為10%,脂肪源為亞麻油添加1.0%,葵花籽油添加為1.5%,魚油按設置n-3HUFA梯度換算后添加,并用月硅酸平衡。實驗結果顯示,0.3、0.6、0.9和1.2組增重率無顯著性差異,顯著高于0添加組。0.3%添加組的餌料系數處于各組的最低水平,0.9添加組顯著高于其他各組(P0.05)。0.3%添加組鱘魚的肥滿度顯著高于0.9%添加組(P0.05),與其他各組無顯著性差異(P㧐0.05)。各組之間的存活率、肝體比和臟體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寡趸笜酥,0.9%添加組血清中的MDA含量顯著高于其他各組(P0.05),其他各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0%添加組血清中SOD活性顯著低于其他各組(P0.05),其他各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0%和0.9%添加組血清中CAT活性處于各組最低水平,而0.3%添加組的CAT活性處于各組最高水平(P0.05)?偪寡跄芰χ,0.3與0.6、0.9和1.2%添加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顯著高于0%添加組。肝臟中MDH的活性,0.3%和0.6%添加組顯著高于其他各組,1.2%組處于各組最低水平(P0.05)。LPL的活性隨著n-3HUFA的添加呈下降趨勢,0%最高,0.9和1.2%添加組最低。0%添加組的LPS活性也處于各組最高水平(P0.05),0.9%組與1.2%組無顯著性差異(P㧐0.05),處于各組最低水平。血清中LDL的含量隨著n-3HUFA添加量的增加而減少,0%添加組最高,而1.2%處于各組最低水平(P0.05)。血清中TG、CHO、HDL各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綜上所述,從生長結果看,添加n-3HUFA對俄羅斯鱷幼魚生長具有促進作用。綜合生長指標、抗氧化力和脂類代謝指標來看,俄羅斯鱘幼魚飼料中n-3HUFA的最適添加量為0.3%-0.6%。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S917.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明輝;王際英;宋志東;李培玉;李寶山;李忠清;孫永智;張利民;;共軛亞油酸對珍珠龍膽石斑魚幼魚生長、體組成及肝代謝相關酶活力的影響[J];中國水產科學;2016年06期
2 王成強;徐后國;梁萌青;鄭珂珂;柳茜;;飼料亞麻酸含量對大規(guī)格鱸魚生長性能、抗氧化指標和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J];動物營養(yǎng)學報;2016年10期
3 游翠紅;林思源;王樹啟;李遠友;;金鼓魚幼魚對脂肪的適宜需要量[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2016年05期
4 何志剛;王金龍;伍遠安;李傳武;李紹明;劉文革;;飼料脂肪水平對芙蓉鯉鯽幼魚血清生化指標、免疫反應及抗氧化能力的影響[J];水生生物學報;2016年04期
5 劉燕;程鎮(zhèn)燕;曲木;喬秀亭;白東清;;不同脂肪源飼料對津新鯉生長、消化及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J];飼料研究;2016年11期
6 曾本和;廖增艷;吳雙;趙杰鋅;向梟;王強;;飼料脂肪水平對大鱗副泥鰍幼魚生長性能、消化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響[J];動物營養(yǎng)學報;2016年04期
7 高堅;李洋;葉偉釗;王衛(wèi)民;曹小娟;;不同脂肪源對泥鰍稚魚生長性能及脂肪酸組成的影響[J];水生生物學報;2016年01期
8 蔣湘輝;駱小年;金廣海;李敬偉;劉義新;楊培民;張健;;不同蛋白質和脂肪水平飼料對拉氏幼魚生長、體成分和免疫力的影響[J];動物營養(yǎng)學報;2016年03期
9 田晶晶;雷彩霞;吉紅;;飼料亞油酸/亞麻酸比率對松浦鏡鯉生長和健康狀況的影響[J];淡水漁業(yè);2015年05期
10 鞠雪;王秋舉;羅莎;董曉慶;陳玉珂;楊翼羽;張東鳴;;氧化魚油對草魚幼魚脂質過氧化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響[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201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溫小波;程文益;;不同脂肪源對中華鱘生長性能及魚體營養(yǎng)成分的影響[A];動物營養(yǎng)與飼料研究——第五屆全國飼料營養(yǎng)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羅毅平;袁倫強;曹振東;謝小軍;;嘉陵江大鰭溹和瓦氏黃顙魚血液學指標的研究[A];中國海洋湖沼學會魚類學分會、中國動物學會魚類學分會2004年學術研討會摘要匯編[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趙占宇;共軛亞油酸(CLA)對大黃魚脂肪代謝、免疫、肉品質及PPAR基因表達的影響[D];浙江大學;2008年
2 侯俊利;施氏鱘(Acipenser schrenckii)幼魚對鹽度的適應性及其脂肪營養(yǎng)需求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陳科全;飼料氧化魚油、MDA對草魚(Ctenopharvngodon idellus)生長和健康的損傷作用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2 關勇;亞麻籽油對吉富羅非魚生長、體組成、脂質代謝及抗氧化能力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4年
3 曹陽;養(yǎng)殖密度和限食投飼對俄羅斯鱘幼魚生長和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4 李杰;高不飽和脂肪酸對草魚稚魚生長、脂質代謝的影響及其分子機理的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年
5 唐威;不同脂肪源在斑點叉尾洶飼料中應用的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0年
6 郭文英;a-淀粉水平及不同淀粉類型對西伯利亞鱘幼魚攝食生長和能量收支的影響[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周俊;糖對中華鱘幼魚生長影響的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6年
8 邢浩春;維生素B_6對史氏鱘幼魚攝食生長及能量收支的影響[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67759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nykjbs/1677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