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昆蟲病原真菌,Aspergillus oryzae XJ-1及其在蝗蟲防治中的潛力
本文關鍵詞:一種新昆蟲病原真菌,Aspergillus oryzae XJ-1及其在蝗蟲防治中的潛力
更多相關文章: 米曲霉 新病原 鑒定 生物防治 固體發(fā)酵
【摘要】:飛蝗引起的蝗災給世界的農業(yè)生產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防治蝗災使用的化學農藥所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和農產品農藥殘留等不良后果激發(fā)人們尋找替代性措施,而生物防治蝗害是最為重要的替代措施之一。本研究從自新疆地區(qū)采集的一頭死亡蝗蟲上分離到一個蝗蟲新病原,通過對其致病性、分類地位以及固體發(fā)酵工藝的初步研究,結果表明該病原在防治蝗蟲方面具有一定的潛力。主要結果如下: Ⅰ.曲霉Aspergillus sp. XJ-1的致病性及其鑒定 經初步鑒定,發(fā)現目標真菌隸屬于曲霉屬,故將其命名為Aspergillus sp. XJ-1.由Aspergillus sp. XJ-1作用致死的東亞飛蝗,經保濕培養(yǎng)2天后,體表長出棕黃色菌物,將該菌物分離純培養(yǎng)再接種東亞飛蝗后,試蟲又大量死亡,經保濕培養(yǎng)的死亡試蟲又長出相似的棕黃色菌物,再次分離純培養(yǎng)得到的菌在宏觀和微觀形態(tài)學上與第一次分離純培養(yǎng)得到的非常一致,都是Aspergillus sp. XJ-1,由此可見,Aspergillus sp. XJ-1對東亞飛蝗的致病性符合科赫氏法則。體內菌絲檢測結果顯示,染病試蟲組織中存在大量營養(yǎng)菌絲。將Aspergillus sp. XJ-1的ITS序列克隆、測序,并在GenBank中比對發(fā)現其與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黃曲霉Aspergillus flavus、Aspergillus parvisclerotigenus等曲霉屬黃綠組中部分菌株的ITS序列最接近,相似度高于90%。將Aspergillus sp. XJ-1與曲霉屬黃綠組菌株的ITS序列進行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表明,Aspergillus sp. XJ-1與米曲霉、黃曲霉及A. parvisclerotigenus在進化樹的同一個分支中。結合形態(tài)學特征分析的結果表明,Aspergillus sp. XJ-1是一株米曲霉,命名為Aspergillus oryzae XJ-1。米曲霉常用于食品發(fā)酵,因此,從安全性角度初步推測,A. oryzae XJ-1具有開發(fā)成生防制劑的潛力。 Ⅱ. A. oryzae XJ-1的毒力測定及其毒素分析 用A. oryzae XJ-1對東亞飛蝗3齡蝗蝻進行生物測定的結果表明,在接種第10,13和15天時的致死中濃度(LC50)分別為3.31×108,1.72×107和7.24×106個孢子/m1。用A. oryzae XJ-1的代謝產物分別經口和注射接種東亞飛蝗的毒力測定結果顯示,代謝產物對試蟲不具有毒性作用。采用酶聯(lián)免疫技術對A. oryzae XJ-1代謝產物中致癌物黃曲霉毒素B1的檢測結果表明,A.oryzae XJ-1不產生黃曲霉毒素B1。上述結果表明,感病東亞飛蝗的致死原因可能與入侵菌絲大量生長引起寄主營養(yǎng)匱乏有關,而非代謝產物中的毒素所致,且從毒力及安全性角度考慮,A.oryzae XJ-1具有開發(fā)成蝗蟲生防制劑的潛力。 Ⅲ.A. oryzae XJ-1固體發(fā)酵技術的初步研究 A. oryzae XJ-1固體發(fā)酵條件的初步篩選結果顯示,適合A. oryzae XJ-1生長的最佳溫度為35℃;光照與黑暗條件對A. oryzae XJ-1生長的影響無顯著差異;培養(yǎng)基最佳含水量為60%;基礎固體發(fā)酵培養(yǎng)基配方中的葡糖糖、酵母膏及礦質元素對產孢量無顯著影響;最佳的豆粕、淀粉比例為9%:5%;采用最佳配方發(fā)酵6天后產孢量達最大值,最大值為4.1×109個孢子/g干培養(yǎng)基。從產孢量的角度考慮,A. oryzae XJ-1具有開發(fā)成生防制劑的潛力。
【關鍵詞】:米曲霉 新病原 鑒定 生物防治 固體發(fā)酵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S476.12;S433.2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第一章 文獻綜述10-25
- 1.1 蝗蟲的發(fā)生與防治現狀10-11
- 1.2 蝗蟲病原微生物11-20
- 1.2.1 蝗蟲痘病毒12-14
- 1.2.2 蝗蟲微孢子蟲(Nosema locustae)14-15
- 1.2.3 蝗噬蟲霉(Entomophaga grylli)15-17
- 1.2.4 綠僵菌(Metarhizium)17-19
- 1.2.5 白僵菌(Beauveria)19-20
- 1.3 真菌鑒定技術概述20-22
- 1.3.1 DNA條形碼鑒定20-22
- 1.3.2 形態(tài)學鑒定22
- 1.4 規(guī)模化產孢工藝概述22-23
- 1.5 研究目的與意義23-24
- 1.6 技術路線24-25
- 第二章 曲霉Aspergillus sp.XJ-1的致病性及其鑒定25-38
- 摘要25-26
- 2.1 材料與方法26-29
- 2.1.1 實驗材料26
- 2.1.2 實驗方法26-29
- 2.2 實驗結果29-37
- 2.2.1 Aspergillus sp.XJ-1對東亞飛蝗的致病性29-31
- 2.2.2 分子生物學鑒定31-33
- 2.2.3 形態(tài)學鑒定33-37
- 2.3 分析與討論37-38
- 第三章 曲霉A.oryzae XJ-1的毒力測定及其毒素分析38-44
- 摘要38
- 3.1 材料與方法38-40
- 3.1.1 實驗材料38-39
- 3.1.2 實驗方法39-40
- 3.2 實驗結果40-43
- 3.2.1 A.oryzae XJ-1對東亞飛蝗的毒力測定40-41
- 3.2.2 A.oryzae XJ-1代謝產物中的毒素分析41-43
- 3.3 分析與討論43-44
- 第四章 曲霉A.oryzae XJ-1的固體發(fā)酵技術初步研究44-50
- 摘要44
- 4.1 材料與方法44-46
- 4.1.1 實驗材料44-45
- 4.1.2 實驗方法45-46
- 4.2 實驗結果46-49
- 4.2.1 溫度與光照對A.oryzae XJ-1生長的影響46-47
- 4.2.2 不同發(fā)酵條件對A.oryzae XJ-1產孢量的影響47-49
- 4.3 分析與討論49-50
-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50-54
- 5.1 主要結論50
- 5.2 創(chuàng)新點50
- 5.3 討論50-54
- 參考文獻54-66
- 致謝66-67
- 作者簡介6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尤其儆,陸溫,廖皓年;我國東亞飛蝗發(fā)生及防治概況簡述[J];廣西植保;2003年01期
2 ;農業(yè)部:2008年全國蝗蟲總體發(fā)生程度將重于2007年[J];草業(yè)科學;2008年06期
3 ;DNA barcoding of the fungal genus Neonectria and the discovery of two new species[J];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2011年07期
4 陳建新,沈杰,宋敦倫,張龍,嚴毓驊;蝗蟲微孢子蟲對東亞飛蝗卵黃原蛋白含量的影響[J];昆蟲學報;2002年02期
5 陳永林;中國的飛蝗研究及其治理的主要成就[J];昆蟲知識;2000年01期
6 王正軍,秦啟聯(lián),郝樹廣,陳永林,李鴻昌,李典謨;我國蝗蟲暴發(fā)成災的現狀及其持續(xù)控制對策[J];昆蟲知識;2002年03期
7 張龍;;國內外蝗害治理技術現狀與展望[J];應用昆蟲學報;2011年04期
8 馬世駿;;根除飛蝗災害[J];科學通報;1956年02期
9 陳永林;蝗蟲再猖獗的控制與生態(tài)學治理[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0年05期
10 張龍;嚴毓驊;;以生物防治為主的蝗災可持續(xù)治理新對策及其配套技術體系[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2008年03期
,本文編號:113291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nykjbs/1132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