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人參皂苷轉化能力的微生物的篩選及其對Rb1的轉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3-20 04:48
西洋參(panax quinquefolius),隸屬于五加科人參屬,其功效以及外觀與我國傳統(tǒng)人參類似,根部含有豐富的活性成分,是一種具有極高經(jīng)濟價值的藥材,在傳統(tǒng)中藥材方面具有悠久的應用歷史,具有滋陰補氣,延緩衰老,抗疲勞,消炎,抗腫瘤等多種藥用功效。2019年西洋參被列為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生產(chǎn)經(jīng)營試點。藥理學研究表明,人參皂苷為其中的主要生理活性成分,如何提高人參皂苷的含量及轉化稀有人參皂苷成為多年來的研究熱點問題。西洋參中含有三種類型的皂苷:分別為達瑪烷型和齊敦果烷型和奧克悌隆型。主要的人參皂苷屬于四環(huán)三萜類達瑪烷型,通過對比C-3、C-6和C-20位置上糖苷配體的不同,達瑪烷型皂苷又可以分為原人參二醇型(PPD)和原人參三醇型(PPT)兩種。人參皂苷的微生物轉化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產(chǎn)生的酶對PPD皂苷的C-3、C-20位以及PPT皂苷的C-6和C-20位的糖苷配基進行修飾,使得含量較高的人參皂苷的糖基水解從而轉化為稀有人參皂苷,并且生物轉化法具有無污染、生產(chǎn)成本小等特點。本論文從西洋參根際土壤中分離出一株可以特異性轉化人參皂苷Rb1為稀有人參皂苷CK的菌株,提取了該菌株的DN...
【文章頁數(shù)】:7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西洋參的簡介
1.2 人參皂苷的簡介
1.2.1 人參皂苷的化學結構
1.2.1.1 齊敦果烷型皂苷的分子結構
1.2.1.2 原人參二醇型皂苷的分子結構
1.2.1.3 原人參三醇型皂苷的分子結構
1.2.1.4 奧克悌隆醇型皂苷的分子結構
1.3 人參皂苷的提取分離
1.3.1 人參皂苷的傳統(tǒng)提取方法
1.3.1.1 回流提取法
1.3.1.2 索氏提取法
1.3.2 人參皂苷的現(xiàn)代提取方法
1.3.2.1 微波輔助提取法
1.3.2.2 超高壓提取法
1.3.2.3 超臨界CO2流體萃取提取法
1.3.2.4 仿生提取法
1.4 人參皂苷的轉化
1.4.1 化學轉化法
1.4.2 生物轉化法
1.5 人參皂苷的檢測方法
1.5.1 高效液相色譜法
1.5.2 薄層色譜法
1.5.3 核磁共振法
1.6 人參皂苷轉化酶的分離純化
1.6.1 糖苷酶的分類
1.6.2 糖苷酶在人參皂苷合成中的應用
1.6.3 β-葡萄糖苷酶的分類
1.6.4 β-葡萄糖苷酶的催化機制
1.6.5 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測定方法
1.6.6 β-葡萄糖苷酶的分離
1.6.7 β-葡萄糖苷酶的純化
1.7 論文研究的目的、意義和內容
1.7.1 論文研究的目的、意義
1.7.2 論文研究的技術路線
1.7.3 論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1、篩選出能轉化人參皂苷 Rb1、Re 的菌株
2、對篩選到的能轉化人參皂苷 Rb1、Re 的菌株進行分子生物學的分類鑒定
3、對菌株轉化人參主皂苷為稀有人參皂苷的轉化條件進行優(yōu)化
4、轉化路徑的確定
2 人參皂苷轉化菌株的篩選
2.1 實驗材料和儀器
2.1.1 實驗材料
2.1.2 實驗試劑
2.1.3 實驗儀器
2.2 實驗方法
2.2.1 菌株的篩選
2.2.1.1 稀釋液的制備
2.2.2 菌株的初篩
2.2.3 菌株的分離純化
2.2.4 產(chǎn)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篩選
2.2.5 能轉化人參皂苷Rb1和Re菌株的篩選
2.2.6 TLC檢測
2.2.6.1 人參皂苷Rb1、Re轉化結果的檢測
2.2.6.2 人參皂苷Rb1、Re轉化產(chǎn)物的檢測
2.3 結果與討論
2.3.1 菌株的初篩結果
2.3.2 產(chǎn)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篩選結果
2.3.3 TLC檢測結果
2.3.3.1 能轉化Rb1的菌株的TLC分析
2.3.3.2 能轉化Re的菌株的TLC分析
2.3.3.3 Rb1轉化產(chǎn)物的TLC鑒定
2.3.3.4 Re轉化產(chǎn)物的TLC鑒定
2.4 小結與討論
3 人參皂苷Rb1、Re轉化菌株的分類鑒定
3.1 實驗材料與儀器
3.1.1 實驗材料
3.1.2 實驗試劑
3.1.3 實驗儀器
3.2 實驗方法
3.2.1 菌株DNA的提取
3.2.2 菌株基因組DNA的 PCR擴增
3.2.2.1 菌株S’10和菌株S’12的PCR擴增體系
3.2.2.2 菌株A1、A3、C2和C3的PCR擴增體系
3.2.2.3 菌株S’10和菌株S’12的PCR擴增條件
3.2.2.4 菌株A1、A3、C2和C3的PCR擴增條件
3.2.3 PCR擴增產(chǎn)物的分析
3.2.4 菌株16srDNA的測序及序列比對
3.3 結果與討論
3.3.1 菌株的測序結果
3.4 菌株系統(tǒng)進化樹的構建
3.5 小結與討論
4 菌株轉化條件的優(yōu)化及轉化路徑的分析
4.1 實驗材料與儀器
4.1.1 實驗材料
4.1.2 實驗試劑
4.1.3 實驗儀器
4.2 實驗方法
4.2.1 菌種的培養(yǎng)
4.2.2 生長曲線的測定
4.2.3 粗酶液的制備
4.2.4 pNP濃度與吸光度值標準曲線的繪制
4.2.5 酶活檢測
4.2.6 CK標準曲線的建立
4.2.7 人參皂苷Rb1轉化產(chǎn)物的分析及轉化得率的分析
4.3 人參皂苷Rb1轉化條件的優(yōu)化
4.3.1 溫度對人參皂苷Rb1轉化的影響
4.3.2 pH對人參皂苷Rb1轉化的影響
4.3.3 不同轉化時間對人參皂苷Rb1轉化的影響
4.4 轉化路徑的分析
4.5 結果與討論
4.5.1 菌株生長曲線的測定結果
4.5.2 pNP濃度與吸光度值標準曲線的繪制
4.5.3 酶活的檢測結果
4.5.4 建立的CK標準曲線圖
4.5.5 Rb1轉化產(chǎn)物及轉化得率的分析
4.5.6 最佳轉化溫度的確定
4.5.7 最佳轉化pH的確定
4.5.8 最佳轉化時間的確定
4.5.9 轉化路徑的確定
4.6 小結與討論
5 結論與展望
5.1 結論
5.2 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一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本文編號:3766720
【文章頁數(shù)】:7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西洋參的簡介
1.2 人參皂苷的簡介
1.2.1 人參皂苷的化學結構
1.2.1.1 齊敦果烷型皂苷的分子結構
1.2.1.2 原人參二醇型皂苷的分子結構
1.2.1.3 原人參三醇型皂苷的分子結構
1.2.1.4 奧克悌隆醇型皂苷的分子結構
1.3 人參皂苷的提取分離
1.3.1 人參皂苷的傳統(tǒng)提取方法
1.3.1.1 回流提取法
1.3.1.2 索氏提取法
1.3.2 人參皂苷的現(xiàn)代提取方法
1.3.2.1 微波輔助提取法
1.3.2.2 超高壓提取法
1.3.2.3 超臨界CO2流體萃取提取法
1.3.2.4 仿生提取法
1.4 人參皂苷的轉化
1.4.1 化學轉化法
1.4.2 生物轉化法
1.5 人參皂苷的檢測方法
1.5.1 高效液相色譜法
1.5.2 薄層色譜法
1.5.3 核磁共振法
1.6 人參皂苷轉化酶的分離純化
1.6.1 糖苷酶的分類
1.6.2 糖苷酶在人參皂苷合成中的應用
1.6.3 β-葡萄糖苷酶的分類
1.6.4 β-葡萄糖苷酶的催化機制
1.6.5 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測定方法
1.6.6 β-葡萄糖苷酶的分離
1.6.7 β-葡萄糖苷酶的純化
1.7 論文研究的目的、意義和內容
1.7.1 論文研究的目的、意義
1.7.2 論文研究的技術路線
1.7.3 論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1、篩選出能轉化人參皂苷 Rb1、Re 的菌株
2、對篩選到的能轉化人參皂苷 Rb1、Re 的菌株進行分子生物學的分類鑒定
3、對菌株轉化人參主皂苷為稀有人參皂苷的轉化條件進行優(yōu)化
4、轉化路徑的確定
2 人參皂苷轉化菌株的篩選
2.1 實驗材料和儀器
2.1.1 實驗材料
2.1.2 實驗試劑
2.1.3 實驗儀器
2.2 實驗方法
2.2.1 菌株的篩選
2.2.1.1 稀釋液的制備
2.2.2 菌株的初篩
2.2.3 菌株的分離純化
2.2.4 產(chǎn)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篩選
2.2.5 能轉化人參皂苷Rb1和Re菌株的篩選
2.2.6 TLC檢測
2.2.6.1 人參皂苷Rb1、Re轉化結果的檢測
2.2.6.2 人參皂苷Rb1、Re轉化產(chǎn)物的檢測
2.3 結果與討論
2.3.1 菌株的初篩結果
2.3.2 產(chǎn)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篩選結果
2.3.3 TLC檢測結果
2.3.3.1 能轉化Rb1的菌株的TLC分析
2.3.3.2 能轉化Re的菌株的TLC分析
2.3.3.3 Rb1轉化產(chǎn)物的TLC鑒定
2.3.3.4 Re轉化產(chǎn)物的TLC鑒定
2.4 小結與討論
3 人參皂苷Rb1、Re轉化菌株的分類鑒定
3.1 實驗材料與儀器
3.1.1 實驗材料
3.1.2 實驗試劑
3.1.3 實驗儀器
3.2 實驗方法
3.2.1 菌株DNA的提取
3.2.2 菌株基因組DNA的 PCR擴增
3.2.2.1 菌株S’10和菌株S’12的PCR擴增體系
3.2.2.2 菌株A1、A3、C2和C3的PCR擴增體系
3.2.2.3 菌株S’10和菌株S’12的PCR擴增條件
3.2.2.4 菌株A1、A3、C2和C3的PCR擴增條件
3.2.3 PCR擴增產(chǎn)物的分析
3.2.4 菌株16srDNA的測序及序列比對
3.3 結果與討論
3.3.1 菌株的測序結果
3.4 菌株系統(tǒng)進化樹的構建
3.5 小結與討論
4 菌株轉化條件的優(yōu)化及轉化路徑的分析
4.1 實驗材料與儀器
4.1.1 實驗材料
4.1.2 實驗試劑
4.1.3 實驗儀器
4.2 實驗方法
4.2.1 菌種的培養(yǎng)
4.2.2 生長曲線的測定
4.2.3 粗酶液的制備
4.2.4 pNP濃度與吸光度值標準曲線的繪制
4.2.5 酶活檢測
4.2.6 CK標準曲線的建立
4.2.7 人參皂苷Rb1轉化產(chǎn)物的分析及轉化得率的分析
4.3 人參皂苷Rb1轉化條件的優(yōu)化
4.3.1 溫度對人參皂苷Rb1轉化的影響
4.3.2 pH對人參皂苷Rb1轉化的影響
4.3.3 不同轉化時間對人參皂苷Rb1轉化的影響
4.4 轉化路徑的分析
4.5 結果與討論
4.5.1 菌株生長曲線的測定結果
4.5.2 pNP濃度與吸光度值標準曲線的繪制
4.5.3 酶活的檢測結果
4.5.4 建立的CK標準曲線圖
4.5.5 Rb1轉化產(chǎn)物及轉化得率的分析
4.5.6 最佳轉化溫度的確定
4.5.7 最佳轉化pH的確定
4.5.8 最佳轉化時間的確定
4.5.9 轉化路徑的確定
4.6 小結與討論
5 結論與展望
5.1 結論
5.2 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一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本文編號:376672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mpalunwen/376672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