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血療法治療變應性鼻炎及對患者血清Th1/Th2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3-02-18 22:10
目的:1.觀察自血療法治療AR的臨床療效;2.觀察自血療法對AR患者血清IFN-γ、IL-4的影響,初步探討自血療法的作用機理,為自血療法治療AR提供可能的科學依據(jù)。方法:將符合納入標準的70名AR患者,隨機分為自血組和西藥組各35例。因患者自身原因脫落6例,其中自血組4例,西藥組2例。余下患者中,自血組于患者雙側肺俞及足三里穴(每次選取一穴進行治療,兩穴交替使用)行自血療法,每3天治療1次,10次為1療程,第31天評定療效。西藥組予患者口服地氯雷他定,每次1片,每日1次。2周為1療程,第15天評定療效。結果:1.自血組顯效15例,有效1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3%,西藥組顯效9例,有效19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4.8%,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自血組治療前癥狀體征總分為8.68±2.86,治療后為3.35± 1.89,西藥組治療前總分為8.76±2.44,治療后為4.79± 1.20,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體征總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提示兩種療法均可顯著改善AR患者的臨床癥狀。兩組患者治療前總分無明顯差異,治療后自血...
【文章頁數(shù)】: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獻研究
一、祖國醫(yī)學對AR的認識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機
3. 中醫(yī)藥治療概況
二、現(xiàn)代醫(yī)學對AR的認識
1. 指南性文件
2. 定義
3. 流行病學
4. 發(fā)病機制
5. 臨床分類
6. 診斷
7. 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
第二部分 臨床研究
一、臨床資料
1. 病例來源
2. 診斷標準
3. 納入標準
4. 排除標準
5. 剔除和脫落標準
二、研究方法
1. 病例分組
2. 治療方法
3. 療效觀察
三、治療結果
1. 兩組AR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表8)
2. 兩組AR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總分比較(表9)
3. 兩組AR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FN-γ含量比較(表10)
4. 兩組AR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L-4含量比較(表11)
5. 兩組AR患者治療前后血清Th1/Th2值比較(表12)
第三部分 討論
一、自血療法概述
二、自血療法治療AR的臨床報道
三、自血療法治療AR等Ⅰ型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的免疫學機制研究
1. 降低血清IgE水平
2. 糾正Th1/Th2免疫反應的失衡
四、選穴依據(jù)
五、療效評價標準
1. 癥狀體征記分量表的選擇
2. 血清免疫學指標的選擇
六、結果分析
1. 兩組AR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 兩組AR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FN-γ、IL-4含量、Th1/Th2值比較
3. 結論
七、本試驗的不足
參考文獻
致謝
本文編號:3745635
【文章頁數(shù)】: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獻研究
一、祖國醫(yī)學對AR的認識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機
3. 中醫(yī)藥治療概況
二、現(xiàn)代醫(yī)學對AR的認識
1. 指南性文件
2. 定義
3. 流行病學
4. 發(fā)病機制
5. 臨床分類
6. 診斷
7. 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
第二部分 臨床研究
一、臨床資料
1. 病例來源
2. 診斷標準
3. 納入標準
4. 排除標準
5. 剔除和脫落標準
二、研究方法
1. 病例分組
2. 治療方法
3. 療效觀察
三、治療結果
1. 兩組AR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表8)
2. 兩組AR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總分比較(表9)
3. 兩組AR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FN-γ含量比較(表10)
4. 兩組AR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L-4含量比較(表11)
5. 兩組AR患者治療前后血清Th1/Th2值比較(表12)
第三部分 討論
一、自血療法概述
二、自血療法治療AR的臨床報道
三、自血療法治療AR等Ⅰ型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的免疫學機制研究
1. 降低血清IgE水平
2. 糾正Th1/Th2免疫反應的失衡
四、選穴依據(jù)
五、療效評價標準
1. 癥狀體征記分量表的選擇
2. 血清免疫學指標的選擇
六、結果分析
1. 兩組AR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 兩組AR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FN-γ、IL-4含量、Th1/Th2值比較
3. 結論
七、本試驗的不足
參考文獻
致謝
本文編號:374563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mpalunwen/374563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