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Primakoff效應高精度測量π~0介子的壽命
【學位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5
【中圖分類】:O572.33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物理研究意義與進展
2.1 物理研究意義
π0
→γγ實驗的簡介'> 2.2 幾種測量Γπ0
→γγ實驗的簡介
2.2.1 直接測量法(Direct Method)
2.2.2 雙光子反應法(γγ Collision Method)
2.2.3 利用Primakoff效應測量法(The Primakoff method)
2.3 PrimEx實驗
第三章 實驗裝置
3.1 概述
3.2 Jeffrson Lab加速器
3.3 Hall B光子標記設(shè)備(Photon Tagger)
3.4 PRIMEX-Ⅱ?qū)嶒灠?br> 3.5 正負電子符合譜儀PS(Pair Spectrometer)
3.6 混合電磁量能器(The Hybrid Calorimeter,簡稱HyCal)
3.7 全吸收型計數(shù)器TAC(The Total Absorption Counter,TAC)
第四章 探測器標定
4.1 Tagger內(nèi)部探測器的時間校準
4.1.1 T-counter左右符合信號的時間校準
4.1.2 相鄰T-counter的符合信號時間校準
4.1.3 T-counter和E-counter的符合信號時間校準
4.2 檢查HyCal ADC的工作狀態(tài)
4.3 HyCal位置坐標的校準
0介子產(chǎn)額隨成角在X和Y軸投影的分布'> 4.3.1 π0介子產(chǎn)額隨成角在X和Y軸投影的分布
4.3.2 “單臂的”Compton事件
4.4 本章小結(jié)
0介子反應截面和Γπ0
→γγ的測量'>第五章 光致生成π0介子反應截面和Γπ0
→γγ的測量
5.1 數(shù)據(jù)選擇
0的不變質(zhì)量和生成角度'> 5.2 重建π0的不變質(zhì)量和生成角度
5.2.1 束流光子的選擇
5.2.2 Cluster-pair的選擇
0介子的不變質(zhì)量Mγγ和生成角度θπ0
'> 5.2.3 重建π0介子的不變質(zhì)量Mγγ和生成角度θπ0
5.2.4 能量約束條件(Energy Constraint)
0介子產(chǎn)額'> 5.2.5 π0介子產(chǎn)額
5.3 兩種實驗本底的扣除
5.3.1 光致生成ω介子本底
5.3.2 “最佳時間”束流光子選擇法引入的本底
0介子生成的實驗模擬'> 5.4 光致π0介子生成的實驗模擬
0介子的反應截面'> 5.5 光致生成π0介子的反應截面
5.5.1 入射光子總數(shù)
5.5.2 實驗靶的厚度和密度
5.5.3 實驗效率
5.5.4 實驗結(jié)果
5.6 系統(tǒng)誤差分析
0→γ γ的分支比'> 5.6.1 π0→γ γ的分支比
5.6.2 實驗靶的厚度和密度
5.6.3 單個γ光子能量的截斷
5.6.4 雙光子能量之和的截斷
5.6.5 HyCal的坐標原點校準
5.6.6 HyCal的XY平面垂直度校準
5.6.7 時間偶然符合修正
5.6.8 時間tdiff截斷的效率
5.6.9 實驗靶與HyCal之間距離的測量不確定度
5.6.10 “最佳時間”TAGM光子的選擇
5.6.11 由ω本底扣除引入的系統(tǒng)誤差
5.6.12 實驗誤差總結(jié)
5.7 本章小結(jié)
第六章 光子反應總截面的測量
6.1 理論背景簡介
28Si靶的光子反應總截面計算公式'> 6.1.1 28Si靶的光子反應總截面計算公式
12C靶的光子反應總截面計算公式'> 6.1.2 12C靶的光子反應總截面計算公式
in和出射光子數(shù)Nout的探測與分析'> 6.2 入射光子數(shù)Nin和出射光子數(shù)Nout的探測與分析
absolute和Nin'> 6.2.1 光子絕對標記率Rabsolute和Nin
6.3 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
6.3.1 實驗數(shù)據(jù)介紹
6.3.2 TAC ADC増益的刻度
cut
6.3.4 TAC和Tagger時間符合事件的確定
6.4 光子反應總截面的實驗結(jié)果與討論
6.4.1 TAC ADC增益和pedestal的不確定度引起的系統(tǒng)誤差
cut的不確定度引起的系統(tǒng)誤差'> 6.4.2 光子能量沉積率閾值Rcut的不確定度引起的系統(tǒng)誤差
6.4.3 由TAC TDC cut的不確定度引起的系統(tǒng)誤差
6.4.4 由ε的不確定度引起的系統(tǒng)誤差
6.4.5 由α的不確定度引起的系統(tǒng)誤差
6.4.6 由光子絕對標記率的穩(wěn)定性引起的系統(tǒng)誤差
6.4.7 結(jié)果與討論
第七章 實驗總結(jié)與展望
7.1 實驗創(chuàng)新點
7.2 實驗總結(jié)和展望
附錄
參考文獻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
致謝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薩本豪 ,王仲奇;弦碎裂函數(shù)的能量依賴性和Φ介子產(chǎn)生[J];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年報;2003年00期
2 李希國;;η′介子產(chǎn)生中N~*(1535)的作用(英文)[J];IMP & HIRFL Annual Report;2007年00期
3 村木綏 ,朱偉 ,李順祺;W介子的發(fā)現(xiàn)[J];世界科學;1983年08期
4 蔣西虹;;新書介紹——《介子科學的展望》[J];核物理動態(tài);1993年04期
5 高守恩,惠源,鄭國桐,蘇汝鏗;有限溫度下贗標耦合中的η介子[J];高能物理與核物理;1994年02期
6 夏臨華;重離子碰撞中的奇異介子產(chǎn)生[J];青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年04期
7 俞濤,姜煥清;氘核上η介子的光產(chǎn)生[J];高能物理與核物理;1998年05期
8 華靖,馬伯強;菲爾德-費曼模型中的介子碎裂函數(shù)[J];高能物理與核物理;2003年11期
9 王淦昌 ,王祝翔 ,Н.М.維遼索夫 ,丁大釗 ,金蔭仁 ,Е.Н.克拉特尼茨卡婭 ,А.А.庫茲涅佐夫 ,А.米呼爾 ,阮丁賜 ,А.В.尼基金 ,М.И.索洛維耶夫;用動量為70億電子伏/c和80億電子伏/c的π~-介子產(chǎn)生Ξ~-超子[J];物理學報;1961年05期
10 姜煥清;重離子碰撞中的介子——蘭州重離子冷卻儲存環(huán)上可能實驗的討論[J];原子核物理評論;1999年03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馬玲玲;通過Primakoff效應高精度測量π~0介子的壽命[D];蘭州大學;2015年
2 李玉琦;強子物質(zhì)中介子—介子非彈性散射的研究[D];上海大學;2008年
3 樊瑩瑩;對部分B介子半輕和強子衰變過程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年
4 羅偉;光致π~0介子產(chǎn)生反應和實光子康普頓散射中反沖質(zhì)子極化度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5 劉新;雙重味B_c介子兩體無粲強子衰變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6 楊悅玲;PQCD方法在B_s,B_c介子兩體非輕衰變過程中的應用[D];河南師范大學;2014年
7 文武;核多體系統(tǒng)的自洽場方法[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姜游;討論介子—介子散射問題[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2 羅光;核子-核子相互作用散射截面的π~0介子傳播子鏈圖嚴格計算與研究[D];重慶大學;2004年
3 楊友昌;高能質(zhì)子—核反應中N~*(1535)激發(fā)和η介子產(chǎn)生[D];西南大學;2007年
4 王艷艷;K介子協(xié)變動力學及其準粒子模型的性質(zhì)[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楊悅玲;高能直線對撞機上中性Top-pion介子的探測[D];河南師范大學;2003年
6 李冠楠;衰變B~0→D_0~*(2400)~-l~+v_l和B~1→(?)(2420)~0l~+V_l的理論計算[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7 葛同雷;η和η~1贗標介子衰變常數(shù)和分布振幅的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8 史春梅;LHC對撞機上荷電top-pion介子產(chǎn)生過程的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軍;用微擾QCD方法研究B_c介子的兩體非輕衰變[D];西南大學;2009年
10 楊智;高亮度正負電子對撞機上B_c介子的產(chǎn)生性質(zhì)[D];重慶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84631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2846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