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核合成與衰變性質(zhì)的理論研究
【圖文】:
圖1.1描述低能重離子熔合反應(yīng)的宏觀自由度片的質(zhì)子數(shù) Z1和中子數(shù) N1為自由度或者類彈類靶碎片的質(zhì)子和中子不對稱度 ηN為變量, 類彈碎片和類靶碎片之間的方位角
圖4.3理論計算的偶偶超重核Z=104-120的 α 衰變和自發(fā)裂變半衰期大小和實驗值的對比。鏈上原子核的半衰期和衰變模式。通過比對發(fā)現(xiàn)理論計算能很好地解釋實驗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O57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沈彩萬 ,陳永壽 ,阿部恭久;兩步模型在超重核融合機制研究中的應(yīng)用[J];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年報;2004年00期
2 任中洲;左維;李希國;劉建業(yè);靳根明;;序言——第五屆“超重核研究”研討會[J];原子核物理評論;2006年04期
3 劉祖華;超重核合成截面計算中幾個問題的探討[J];原子核物理評論;2003年02期
4 吳哲英,許甫榮;超重核的球形和變形殼結(jié)構(gòu)[J];原子核物理評論;2004年04期
5 徐瑚珊;黃天衡;孫志宇;胡正國;詹文龍;周小紅;黃文學;張宏斌;章學恒;甘再國;鄭川;李君清;馬新文;秦芝;肖國青;郭忠言;李智慧;張玉虎;靳根明;;近代物理研究所超重核研究現(xiàn)狀及計劃[J];原子核物理評論;2006年04期
6 左維;李君清;趙恩廣;;超重核合成理論模型簡介[J];原子核物理評論;2006年04期
7 李君清;左維;馮兆慶;靳根明;趙恩廣;;重離子碰撞中超重核的形成機制(英文)[J];原子核物理評論;2006年04期
8 裴俊琛;許甫榮;;超重核密度的計算[J];原子核物理評論;2006年04期
9 劉祖華;包景東;;超重核合成的同位素依賴探討[J];原子核物理評論;2006年04期
10 劉祖華;包景東;;超重核合成中非預期的同位素超向[J];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年報;2006年0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哲英;許甫榮;;超重核的形狀及結(jié)構(gòu)性質(zhì)[A];The Reaction of Unstable Nuclei--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2 吳哲英;許甫榮;趙恩廣;鄭春開;;超重核中的球形與變形殼結(jié)構(gòu)[A];第十二屆全國核物理大會暨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3 裴俊琛;許甫榮;;偶偶超重核的基態(tài)性質(zhì)[A];第十二屆全國核物理大會暨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4 黃天衡;徐瑚珊;賈飛;徐華根;陳若富;李君清;;轉(zhuǎn)動超重核的存活幾率研究[A];2005年全國核反應(yīng)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任中洲;;超重核研究進展[A];第十三屆全國核物理大會暨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劉祖華;包景東;;影響超重核合成的重要因素探討[A];2007年全國核反應(yīng)會暨生物物理與核物理學科交叉前沿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7 任中洲;陳鼎漢;邰非;許昌;;超重核區(qū)殼效應(yīng)的系統(tǒng)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核物理大會暨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8 吳哲英;許甫榮;;超重核的球形和變形殼結(jié)構(gòu)[A];第十二屆全國核物理大會論文集(上)[C];2004年
9 張煒;孟杰;張雙全;耿立升;H.Toki;;超重核的殼結(jié)構(gòu)[A];第十二屆全國核物理大會論文集(上)[C];2004年
10 李君清;徐瑚珊;左維;李劍峰;李文飛;;超重核合成機制的初步理論探討[A];Radioactive Nuclear Beam Physic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包小軍;超重核合成與衰變性質(zhì)的理論研究[D];蘭州大學;2016年
2 李文飛;基于重離子輸運理論對超重核合成及非對稱核物質(zhì)狀態(tài)方程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04年
3 錢以斌;α衰變壽命系統(tǒng)計算及超重核電荷半徑提取[D];南京大學;2014年
4 董建敏;核物質(zhì)對稱能,中子星結(jié)構(gòu)與超重核性質(zhì)的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張永齊;雙核模型下超重核生成截面的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2 王曉琳;用兩步模型研究超重核的形成過程[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3 沈軍杰;基于兩步模型研究超重核形成機制[D];浙江師范大學;2012年
4 蔣金鴿;超重核產(chǎn)生截面及锘同位素的轉(zhuǎn)動性質(zhì)研究[D];鄭州大學;2013年
5 夏鋮君;激發(fā)態(tài)超重核存活幾率的系統(tǒng)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1年
6 蘇昕寧;超重核α衰變半衰期的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7 莫海鋒;基于ImQMD模型和兩步模型研究重核及超重核反應(yīng)[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劉碩;以Fe作為彈核研究合成超重核的粘連截面[D];沈陽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52358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2523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