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氯聯(lián)苯污染環(huán)境樣品中非可培養(yǎng)狀態(tài)菌的復蘇及形成機理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12-19 10:07
【摘要】:活的但非可培養(yǎng)(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狀態(tài)是微生物應對各種環(huán)境壓力的一種生存機制。藤黃球菌等微生物的復蘇促進因子(resuscitation-promoting factor,Rpf)可將 VBNC 狀態(tài)菌復蘇。目前關于 VBNC菌及其復蘇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菌及流行病學領域。有機異生質污染土壤、底泥等環(huán)境中大量微生物受脅迫處于VBNC狀態(tài),對其進行復蘇研究,有望提高有機污染物微生物降解修復能力,獲得高效降解新種資源,并有助于揭示微生物VBNC誘導及其復蘇機理。本研究通過響應面分析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優(yōu)化藤黃球菌含Rpf胞外分泌物(extracellular organic matter,EOM)的蛋白產量;以多氯聯(lián)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污染土壤或底泥為富集源,研究藤黃球菌EOM對富集培養(yǎng)體中菌體生長、聯(lián)苯降解性能、菌群結構及多樣性的影響;同時分離培養(yǎng)、鑒定EOM添加組特有的菌株,選擇聯(lián)苯(biphenyl,BP)/PCBs降解性能最高的菌株進行多相分類鑒定,確定其新種分類地位;并通過低溫和貧營養(yǎng)誘導新種菌株進入VBNC狀態(tài),研究其形態(tài)、酶活性及基因轉錄水平方面的變化,以期揭示VBNC狀態(tài)的形成機理。研究主要結果如下:(1)采用PBD(Plackett-Burman Design)設計法以蛋白產量為響應指標,從培養(yǎng)基成分與培養(yǎng)條件中篩選出4個顯著因素。然后采用中心組合設計(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響應面分析法獲得藤黃球菌EOM產蛋白的優(yōu)化條件:礦物鹽溶液1.5ml/L、L-乳酸鋰鹽8.75g/L、pH=7.5、培養(yǎng)時間48h。EOM主成分分析表明,EOM既含有多糖又含有蛋白質,分別為405.74和25.13 mg/L。由凝膠色譜層析結果可知,多糖主要是分子量為4422 Da的低聚糖,主要蛋白質分子量為11489 Da和9562 Da?寺”磉_所得的Rpf重組蛋白分子量為45 KDa,是理論值的1.25倍。(2)PCBs污染土壤或底泥來源的添加EOM的富集培養(yǎng)體,其耐受BP濃度和BP降解效率及菌群多樣性有明顯提高,菌群結構也發(fā)生明顯變化。對比EOM添加組和滅活EOM添加組可知,EOM中的蛋白質起到關鍵作用。結合聚合酶鏈式反應-變性梯度凝膠電泳(PCR-DGGE)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測序結果發(fā)現,EOM顯著促進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的紅球菌屬(Rhodococcus)和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的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的菌群生長。同時,在被試的三組不同PCBs污染底泥樣中,EOM對PCBs濃度最高的SS3底泥樣影響最大,且Actinobacteria門的Rhodococcus屬及其它的未可培養(yǎng)菌群可能是其中被復蘇的高效降解菌群。從處理組分離的特有菌株歸屬于9個菌屬,大部分為Actinobacteria。其中Rhodococcus屬菌株TG9具有最強的BP/PCBs降解性能,其耐受BP濃度可達3000mg/L,菌株TG13次之,且兩者均可以降解BP開環(huán)代謝產物苯甲酸。(3)選擇BP/PCBs降解性能最強的菌株TG9T進行多相分類鑒定。結果表明,除4個模式菌株(Rhodococcus gordoniae DSM 44689T、Rhodococcus pyridinivorans DSM 44555T、Rhodococcus rhodochrous DSM 43241T和Rhodococcus artemisiae DSM 45380T)外,菌株TG9T與其它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均低于98%。且菌株TG9T與4個模式菌株在生長溫度范圍、pH范圍、鹽濃度范圍、碳源利用、氮源利用、產酸底物、底物水解和抗生素敏感等表型特征上存在差異。同時,它具有以下化學分類特征:屬于典型的細胞壁Ⅳ型細菌,脂肪酸主要組分為C16:0,細胞極性脂組分包括磷脂、糖脂和未確定極性脂,甲基萘醌MK-8(H2)是唯一的醌組分,且細胞中存在枝菌酸甲基脂組分。另外,它的G+C含量為62.8 mol%,且與4個模式菌株DNA-DNA同源性均低于50%;诰闠G9T的表型、化學分類及基因型特征分析可知,它與4個模式菌株存在差異,因此,確定菌株TG9T的新種分類地位,命名為Rhodococcus biphenylivorans(嗜聯(lián)苯紅球菌)。(4)將菌株R.biphenylivorans TG9T在低溫和貧營養(yǎng)條件下進行VBNC狀態(tài)誘導。結果表明,145d后其可培養(yǎng)數降低至0.1 CFU/mL,即進入VBNC狀態(tài)。將VBNC狀態(tài)菌懸液涂布于LB(Luria-Bertani)固體培養(yǎng)基,30℃培養(yǎng)3d后即恢復可培養(yǎng)狀態(tài)。由形態(tài)及酶活分析可知,VBNC細胞呈現萎縮,明顯小于對數生長期細胞,且熒光強度也明顯減弱。復蘇細胞的大小和熒光強度均介于VBNC細胞和對數生長期細胞之間。同時,三種細胞均具有API ZYM試劑盒19種酶中的8種酶活性,而在VBNC細胞中的活性低于對數生長期細胞。高通量轉錄組測序結果表明,VBNC細胞與對數生長期細胞相比共有2097個差異表達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上調和下調基因分別為1452和645個,雖然上調基因要多于下調基因,但是差異倍數在20倍以上的上調和下調基因分別為17和42個。綜合GO(Gene Ontology)功能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代謝途徑富集分析可知,進入VBNC狀態(tài)后,其上調基因主要涉及ATP積累(ATP accumulation)、蛋白修飾(protein modification)、肽聚糖合成(peptidoglycan biosynthesis)和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下調基因主要與氧化還原過程(oxidation-reduction process)和氨基酸代謝(amino acid metabolism)相關。綜上所述,本論文研究結果為探索新的異生質高效降解菌資源開辟了新的途徑,為開發(fā)基于VBNC菌復蘇從而促進土壤有機污染微生物修復的新技術奠定了理論基礎,并為揭示異生質降解菌株的VBNC狀態(tài)誘導-復蘇機理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X172
,
本文編號:2386770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X172
,
本文編號:238677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2386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