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蛉科幼蟲形態(tài)與分子鑒定研究(脈翅目:蟻蛉科)
發(fā)布時間:2017-12-24 19:07
本文關鍵詞:蟻蛉科幼蟲形態(tài)與分子鑒定研究(脈翅目:蟻蛉科) 出處:《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2017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蟻蛉科 幼蟲 外部形態(tài) 分子鑒定 mtDNA COI
【摘要】:本課題包括兩個方面:(1)蟻蛉幼蟲的形態(tài)鑒定;(2)蟻蛉幼蟲的分子鑒定。論文概述了蟻蛉科幼蟲形態(tài)及生物學特性研究進展,系統(tǒng)研究了蟻蛉幼蟲外部形態(tài)特征,對常用形態(tài)術語做了定義和注釋。對蟻蛉幼蟲的形態(tài)鑒定是通過將蟻蛉幼蟲飼養(yǎng)至成蟲,再根據(jù)成蟲確定幼蟲的學名。本文鑒定了中國分布的23種蟻蛉幼蟲,涉及到1亞科(Myrmeleontinae)5族(Myrmeleontini,Myrmecaelurini,Nemoleontini,Nesoleontini,Acanthaclisini)5 屬和 3 未定名屬,對這 23 種蟻蛉幼蟲做了詳細的形態(tài)描述,編寫了各級檢索表。國外的蟻蛉幼蟲研究,筆者檢視了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NHMUK)館藏的88頭蟻獅(即蟻蛉幼蟲)標本,采集地包括非洲、歐洲、亞洲和北美洲。其中己鑒定的16種,涉及2亞科(Myrmeleontinae,Palparinae)5族(Myrmeleontini,Myrmecaelurini,Nemoleontini,Acanthaclisini 和 Palparini)8 屬,對該 16 種蟻獅做了形態(tài)描述。本文提供了國內(nèi)23種和國外16種蟻蛉幼蟲的形態(tài)記錄圖像共計39版398張。為了縮短蟻蛉幼蟲的鑒定時間,解決形態(tài)相似種的混淆問題,筆者探索了蟻蛉幼蟲的分子鑒定方法。本實驗測得蟻蛉成蟲10種21條mtDNACOI基因片段,結合來自BOLD網(wǎng)站的29種105條COI條形碼,基于Kimura-2-parameter(K2P)模型計算樣本間遺傳距離,結果表明61%的樣本最大種內(nèi)遺傳距離小于0.02,35%的樣本種內(nèi)最大遺傳距離位于0.02-0.03之間,4%的樣本最大種內(nèi)遺傳距離位于0.03-0.04之間。不同亞科的蟻蛉種間遺傳距離高達0.262,屬內(nèi)種間遺傳距離均大于0.072,因此遺傳距離0.03在本實驗中被暫定為蟻蛉科同種的判定標準。將這39種蟻蛉的COI條形碼作為參比系,與本實驗測得的9種蟻蛉幼蟲共23條COI基因序列相比對,其中得到種級鑒定結果的7種幼蟲與其同種成蟲的COI遺傳距離為0.00-0.02。另外2種待定幼蟲沒有得到種級鑒定結果,是因為目前能得到的參比項中,沒有與其COI遺傳距離小于0.03的目標種。通過形態(tài)鑒定結果與分子鑒定結果的比較表明,COI基因片段在部分蟻蛉幼蟲的鑒定中具有較高的可信度。積累分子數(shù)據(jù)是深入開展蟻蛉分子鑒定研究的關鍵,為此筆者測定了淺蟻蛉Myrmeleon immanis的線粒體基因組,該基因組全長15802 bp,包括:13個蛋白質(zhì)編碼基因(PCGs),2個核糖體RNA(rRNA),22個轉(zhuǎn)運RNA(tRNA)和一段968 bp的控制區(qū)。論文對其結構進行了分析。論文總結了研究中遺留的問題,展望了深入開展此項研究的前景。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Q96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穎娟;李子忠;;兩種蟻蛉幼蟲的研究(脈翅目,蟻蛉科)[J];動物分類學報;2011年04期
,本文編號:132958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132958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