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盆地南部三疊系延長組長7-長6段深水砂體成因與儲層主控因素研究
本文關鍵詞:鄂爾多斯盆地南部三疊系延長組長7-長6段深水砂體成因與儲層主控因素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鄂爾多斯盆地 長6-長7段 深水砂巖 儲層成因 主控因素
【摘要】:鄂爾多斯盆地南部彬長區(qū)塊長6與長7段砂體發(fā)育,毗鄰烴源巖,儲層含油性好,具有廣闊的勘探前景。砂巖分布具有“大段多層”,橫向上變化快,分布規(guī)律難以把握的特征。同時這套砂巖還屬于低孔、低滲的致密非常規(guī)儲層。在生產上表現(xiàn)出普遍含油、局部富集的特征。因此,如何尋找低孔低滲背景下的“甜點”也是該區(qū)面臨的主要問題。論文以鄂爾多斯盆地彬長地區(qū)長6與長7段深湖致密砂巖為研究對象,采用地質、測井及地化相結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其中砂體的成因、儲層特征以及儲層的控制因素,取得以下成果:在深水砂體成因方面,通過對研究區(qū)巖心與剖面的觀察,總結出了8種典型的巖相與6種典型的巖相組合類型。而后,一方面通過總結不同巖相中巖石的宏觀沉積構造與微觀結構特征,對各巖相的搬運流體性質進行分析;另一方面,通過建立不同巖相組合的測井相特征,利用研究區(qū)豐富的測井資料,對這些沉積物在剖面與平面上的分布形態(tài)進行研究。最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研究區(qū)底部的張家灘頁巖厚度分布,對研究區(qū)當時古地理格局進行了討論;谝陨系姆治稣J為,研究區(qū)主要發(fā)育砂質碎屑流、次生濁流兩種重力流沉積與砂質滑塌這類重力砂巖,其中以砂質碎屑流為主,濁流次之,而砂質滑塌僅小范圍發(fā)育。砂質碎屑流成因的砂巖具有單期規(guī)模小、尖滅快,砂體連續(xù)性差,但發(fā)育期次多的特點。與砂質碎屑流伴生的濁流沉積,雖然大面積分布,但單期規(guī)模過小,自身很難形成厚層砂體。研究區(qū)厚層砂巖均是以砂質碎屑流為主的重力流砂巖多期次疊加形成,故其中厚層砂體呈現(xiàn)出團塊狀分布,整體連續(xù)性差,近物源區(qū)域砂體反而不發(fā)育的特點。綜合以上分析,建立了研究區(qū)深水砂體沉積模式。在常規(guī)物性與高壓壓汞測試的基礎上,利用CT掃描、恒速壓汞、核磁共振等致密砂巖儲層表征技術,建立了基于儲層微觀孔隙結構差異的儲層分類標準。其中Ⅰ類儲層主要發(fā)育殘余粒間孔-溶蝕孔隙,孔隙連通性好,孔喉體積比高,儲層物性多在0.6mD以上,且在覆壓下滲透率損失小,其中束縛水含量在50%左右;Ⅱ類儲層主要發(fā)育溶蝕孔-微孔隙,孔喉體積比低,其滲透率在0.4-0.8mD間,但在覆壓作用下滲透率損失大,束縛水飽和度在60-70%間;Ⅲ類儲層中幾乎均為微孔隙,滲透率在0.4mD以下,其在覆壓作用下幾乎不具滲透率,其中束縛水飽和度在70%以上。通過對研究區(qū)儲層成巖作用研究得出,壓實作用與粘土交代作用是研究區(qū)儲層中最主要的破壞性成巖作用。建設性成巖作用是溶蝕作用與構造破裂。研究區(qū)中應發(fā)育有兩期溶蝕作用,其中早期淡水溶蝕總體較弱,且產生的孔隙多在壓實與膠結作用中被破壞,對儲層貢獻較小。而后期的有機酸溶蝕能夠在一些早期膠結與壓實較弱的儲層中形成大量的溶蝕孔隙,對儲層貢獻較大。但后期的溶蝕強度取決于前期壓實作用與粘土交代作用的強弱。故這兩種破壞性成巖作用對儲層的影響最大。而壓實與交代作用的強度主要受控于儲層中塑性巖屑與粘土雜基的含量。在以上認識的基礎上,建立了研究區(qū)差異化成巖演化路徑,解釋了不同類型儲層形成機理。塑性巖屑與粘土雜基的含量相對較低的儲層,壓實作用與粘土礦物的交代作用較弱,早期孔隙保存較好,后期有機酸易于進出,因此,這類儲層后期溶蝕作用發(fā)育。故其中粒間孔與溶蝕孔發(fā)育、喉道干凈、連通性好,且在覆壓條件下滲透率損失率小,屬于Ⅰ類儲層。而粘土雜基或塑性巖屑含量較高的儲層,由于其受早期的壓實作用或粘土交代作用影響較大,當有機酸形成時這些儲層已經在上述兩種成巖作用下致密,有機酸很難對其進行改造。因此,這類儲層中僅殘留少量的粒間孔或早期溶蝕孔,且連通性差,微孔隙含量高,滲透率在覆壓條件下?lián)p失大,故多為Ⅱ類或Ⅲ類儲層。最后結合砂體成因與儲層主控因素的分析認為,研究區(qū)的有利區(qū)域主要發(fā)育在砂體厚度大,且連片發(fā)育的砂質碎屑流砂體之中。而砂質碎屑流砂巖中又以具有強溶蝕特征的Ⅰ類儲層與局部的裂縫發(fā)育區(qū)為甜點儲層發(fā)育區(qū)。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P618.1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魯雪松;宋巖;王兆宏;馬淑芳;柳少波;洪峰;;松遼盆地二氧化碳成因及分布主控因素[J];天然氣工業(yè);2009年03期
2 盧雙舫,李宏濤,付廣,王朋巖,張云峰;天然氣富集的主控因素剖析[J];天然氣工業(yè);2003年06期
3 秦秋寒;宋效文;何成山;柳成志;劉勇;;臨江地區(qū)扶余—楊Ⅰ油層儲層特征及主控因素[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4 張曉斌;范增輝;歐陽誠;候澤富;蒲莉萍;李樂;董同武;郭鴻喜;湯興友;;大巴山—米蒼山前緣地區(qū)油氣主控因素及勘探有利區(qū)分析[J];復雜油氣藏;2014年01期
5 琚惠姣;孫衛(wèi);楊希濮;韓宗元;;鄂爾多斯盆地延安地區(qū)山2段儲層特征及其主控因素[J];斷塊油氣田;2011年02期
6 熊斌;陳洪德;趙俊興;李鳳杰;向芳;陳安清;;鄂爾多斯盆地姬塬西北部長9_1儲層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J];中國礦業(yè);2014年02期
7 李嘉光;郭少斌;陳朝玉;;大慶油田資源量增長趨勢及其主控因素解析[J];地學前緣;2009年06期
8 袁圣強;吳時國;姚根順;;瓊東南陸坡深水水道主控因素及勘探應用[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10年02期
9 王彥龍;王鵬;;子長地區(qū)長_2油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區(qū)預測[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21期
10 肖玲;田景春;魏欽廉;張春生;;鄂爾多斯盆地油坊莊地區(qū)長2油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區(qū)預測[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袁選俊;盧宗盛;;松遼盆地?党练e體系砂體成因演化與儲層特征[A];2002低滲透油氣儲層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2 王宏波;郭彥如;鄭希民;馮明;;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系延長組層序地層與生儲蓋組合特征[A];鄂爾多斯盆地及鄰區(qū)中新生代演化動力學和其資源環(huán)境效應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3 李鳳杰;王多云;;鄂爾多斯盆地隴東地區(qū)三疊系延長組儲層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4 陳金榮;;長武地區(qū)三疊系延長組沉積特征與油氣勘探新進展[A];第九屆全國古地理學及沉積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5 劉建明;葉杰;劉家軍;顧雪祥;;論我國微細浸染型金礦床與沉積盆地演化的關系——以右江盆地為例[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6 柳益群;韓作振;馮喬;邢秀娟;樊愛萍;楊仁超;;天然氣、煤、鈾共存關系初探——以鄂爾多斯盆地東勝地區(qū)為例[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7 李忠;;中國的盆地動力學——21世紀開初十年的主要研究進展及發(fā)展趨勢[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屆)學術論文匯編——巖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4年
8 廖建波;劉化清;林衛(wèi)東;馮明;王宏波;;鄂爾多斯盆地山城-演武地區(qū)三疊系延長組長6-8低滲儲層特征及成巖作用研究[A];鄂爾多斯盆地及鄰區(qū)中新生代演化動力學和其資源環(huán)境效應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9 馮明;劉化清;王宏波;白云來;廖建波;;鄂爾多斯盆地西部環(huán)縣地區(qū)三疊系延長組物源分析[A];鄂爾多斯盆地及鄰區(qū)中新生代演化動力學和其資源環(huán)境效應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10 耳闖;趙靖舟;白玉彬;樊豪;沈武顯;;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系延長組富有機質泥頁巖儲層特征[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本報特約分析師 曾曉虹;主控因素有變化 油脂反彈在近前[N];糧油市場報;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劉曦翔;鄂爾多斯盆地南部三疊系延長組長7-長6段深水砂體成因與儲層主控因素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7年
2 魏登峰;鄂爾多斯盆地P地區(qū)延長組長7致密油藏形成機制與富集規(guī)律[D];西南石油大學;2015年
3 范萌萌;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系延長組長7致密儲層特征研究[D];西北大學;2016年
4 楊寶林;遼西凹陷油氣成藏機制及主控因素[D];中國地質大學;2014年
5 徐增連;青藏高原東北緣循化盆地漸新世—中新世孢粉記錄與東亞季風演化[D];中國地質大學;2015年
6 王斌;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積演化盆山耦合與風塵沉積[D];南京大學;2014年
7 張雪;渭河盆地天然氣及氦氣成藏條件與資源量預測[D];長安大學;2015年
8 宋鄂平;青藏高原中部改則盆地沉積地層的粘土礦物特征及古氣候環(huán)境演化[D];中國地質大學;2014年
9 胡麗沙;華南板塊南緣二疊系-三疊系沉積記錄及物源分析[D];中國地質大學;2015年
10 李雙慶;中國東北地區(qū)fi中生代典型盆地火山作用及沉積物源演化特征[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何曉茹;層間交互作用成因機制及評價方法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2 顏鑫桐;泥頁巖吸附天然氣量主控因素及定量表征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5年
3 牛浩;平煤六礦瓦斯賦存分布規(guī)律及突出主控因素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5年
4 楊建強;蘆嶺井田煤層氣直井產能主控因素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6年
5 楊露;鄂爾多斯延氣2井區(qū)上古生界盒8-山2段儲層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評價[D];西南石油大學;2016年
6 魏曉;鄂北什股壕地區(qū)P_1s-P_2x致密砂巖沉積、儲層分異性及主控因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
7 劉建鋒;鄂爾多斯盆地環(huán)縣地區(qū)長8沉積相及油氣富集規(guī)律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8 王汝君;黃陵地區(qū)三疊系延長組長6_3沉積微相研究[D];西北大學;2016年
9 張_";高橋地區(qū)盒8儲層主控因素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2年
10 康士敏;鎮(zhèn)北長3段儲層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127974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jckxbs/1279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