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凍區(qū)橡膠硅灰復合改性透水混凝土力學性能和耐久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2-06 22:49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城市地表被密實的混凝土材料所覆蓋,由此引發(fā)諸多城市問題,如城市內(nèi)澇、地下水位下降、噪聲污染、城市熱島現(xiàn)象等,因此,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問題。近年來,我國提出海綿城市發(fā)展戰(zhàn)略,首批試點已經(jīng)布局海綿城市建設。透水混凝土作為海綿城市建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海綿城市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我國對透水混凝土的研究起步較晚,同時由于透水混凝土自身結(jié)構(gòu)特征導致其力學性能和耐久性較差,使得其工程應用范圍和規(guī)模相對較小。特別是對季凍區(qū)路面結(jié)構(gòu),凍融的影響嚴重制約了其發(fā)展和應用,因此,開展季凍區(qū)透水混凝土性能研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廢舊橡膠作為工業(yè)發(fā)展的廢棄物,通常采用掩埋、焚燒等方式處理,造成了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由于橡膠具有高彈性、耐磨、耐久性好等特點,將其應用于混凝土路面材料中可以極大地改善混凝土材料的變形能力和耐久性。硅灰作為冶煉工業(yè)的副產(chǎn)品,其含量豐富的Si O2使得其成為性能優(yōu)越的膠凝材料,將其應用于混凝土材料,不僅可以實現(xiàn)工業(yè)廢棄物的再利用,還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的力學性能和耐久性。本文依托吉林省科技發(fā)展計劃項目“嚴寒地區(qū)生態(tài)綠色透水路面材料研究與應用”,...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50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透水混凝土制備流程
其中,k:透水系數(shù)(mm/s);Q:時間t秒內(nèi)滲出的水量(mm3);L:試件高度(mm),A:試樣的上表面積(mm2);H:水位差(mm),H=150mm;t:時間(s),t=300s。(3)抗壓強度試驗
彎拉強度測試依據(jù)《普通混凝土力學性能試驗方法標準》GB/T(50081-2002)進行,彎拉強度測試見圖2.3(b)。采用三點彎曲試驗,支點間距300mm,彎拉強度依據(jù)式(2.3)計算。其中,ff:彎拉強度(MPa);F:破壞荷載(N);L:支點間距,L=300mm;b和h分別表示試件橫截面寬度和高度,b=h=100mm。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凍融循環(huán)后高延性混凝土疲勞性能試驗及S-N曲線研究[J]. 寇佳亮,張亞茹,張晶. 自然災害學報. 2019(05)
[2]透水混凝土鹽溶液凍融破壞特性及機理研究[J]. 焦凱,陳晨,李磊,史迅,馬宗源. 新型建筑材料. 2019(09)
[3]典型山地城市初期雨水徑流特征研究[J]. 劉煌,曹琳,聶煜東,周德柱,陳芳,李禎. 環(huán)境監(jiān)測管理與技術(shù). 2019(05)
[4]基于正交分析法的透水混凝土抗凍性能試驗研究[J]. 陳代果,馬宏昊,姚勇,沈兆武,古巍,付東山. 施工技術(shù). 2019(15)
[5]功能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與性能[J]. 周戈,卞周宏,劉棟. 建材世界. 2019(03)
[6]配合比參數(shù)對透水混凝土性能影響試驗研究[J]. 周勝,王曉宇. 低溫建筑技術(shù). 2019(02)
[7]一種高強度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設計[J]. 陳永鋒,袁松年,任雋豐,董僑,顧興宇,耿德華,陸志紅,沈亞芳. 中國市政工程. 2019(01)
[8]基于Monte Carlo法的凍融環(huán)境下預應力混凝土疲勞可靠度分析[J]. 史康,張益多,汪鑫,代豫州. 江蘇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05)
[9]基于骨料特性和漿體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設計[J]. 張駿,王小亮,焦巖,王俊杰,姚東冬. 建筑施工. 2018(09)
[10]骨料和配合比參數(shù)對透水混凝土基本性能影響[J]. 姜騫,周華新,崔鞏,謝德擎. 混凝土與水泥制品. 2018(08)
博士論文
[1]不同飽水度砼在凍融與疲勞耦合作用下的損傷劣化與壽命預測[D]. 喬運峰.東南大學 2018
[2]金屬材料應力疲勞壽命評價模型[D]. 侯善芹.上海交通大學 2016
[3]混凝土雙軸疲勞試驗與破壞預測理論研究[D]. 朱勁松.大連理工大學 2003
[4]三軸受壓混凝土損傷特性理論與試驗研究[D]. 逯靜洲.大連理工大學 2002
碩士論文
[1]透水混凝土裹漿法配合比設計研究[D]. 楊光.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19
[2]混凝土疲勞損傷本構(gòu)模型及疲勞性能評估方法研究[D]. 林沁.合肥工業(yè)大學 2019
[3]疲勞荷載與凍融循環(huán)作用后混凝土動態(tài)特性試驗研究[D]. 朱孔峰.煙臺大學 2017
[4]新型透水混凝土路面鋪裝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D]. 孫鉑.吉林大學 2017
[5]摻橡膠顆粒透水混凝土的性能研究[D]. 李斌.山東科技大學 2017
[6]凍融環(huán)境下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gòu)件疲勞數(shù)值模擬與可靠度研究[D]. 汪鑫.江蘇科技大學 2017
[7]透水混凝土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的應用研究[D]. 于永霞.安徽理工大學 2016
[8]透水混凝土路面在現(xiàn)代城市建設中的實驗研究[D]. 王慧.山東大學 2016
[9]基于正交試驗法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和試驗研究[D]. 孫宏友.西南交通大學 2016
[10]粉煤灰透水混凝土改性試驗及路用性能研究[D]. 白曉輝.武漢輕工大學 2015
本文編號:3021218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50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透水混凝土制備流程
其中,k:透水系數(shù)(mm/s);Q:時間t秒內(nèi)滲出的水量(mm3);L:試件高度(mm),A:試樣的上表面積(mm2);H:水位差(mm),H=150mm;t:時間(s),t=300s。(3)抗壓強度試驗
彎拉強度測試依據(jù)《普通混凝土力學性能試驗方法標準》GB/T(50081-2002)進行,彎拉強度測試見圖2.3(b)。采用三點彎曲試驗,支點間距300mm,彎拉強度依據(jù)式(2.3)計算。其中,ff:彎拉強度(MPa);F:破壞荷載(N);L:支點間距,L=300mm;b和h分別表示試件橫截面寬度和高度,b=h=100mm。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凍融循環(huán)后高延性混凝土疲勞性能試驗及S-N曲線研究[J]. 寇佳亮,張亞茹,張晶. 自然災害學報. 2019(05)
[2]透水混凝土鹽溶液凍融破壞特性及機理研究[J]. 焦凱,陳晨,李磊,史迅,馬宗源. 新型建筑材料. 2019(09)
[3]典型山地城市初期雨水徑流特征研究[J]. 劉煌,曹琳,聶煜東,周德柱,陳芳,李禎. 環(huán)境監(jiān)測管理與技術(shù). 2019(05)
[4]基于正交分析法的透水混凝土抗凍性能試驗研究[J]. 陳代果,馬宏昊,姚勇,沈兆武,古巍,付東山. 施工技術(shù). 2019(15)
[5]功能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與性能[J]. 周戈,卞周宏,劉棟. 建材世界. 2019(03)
[6]配合比參數(shù)對透水混凝土性能影響試驗研究[J]. 周勝,王曉宇. 低溫建筑技術(shù). 2019(02)
[7]一種高強度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設計[J]. 陳永鋒,袁松年,任雋豐,董僑,顧興宇,耿德華,陸志紅,沈亞芳. 中國市政工程. 2019(01)
[8]基于Monte Carlo法的凍融環(huán)境下預應力混凝土疲勞可靠度分析[J]. 史康,張益多,汪鑫,代豫州. 江蘇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05)
[9]基于骨料特性和漿體厚度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設計[J]. 張駿,王小亮,焦巖,王俊杰,姚東冬. 建筑施工. 2018(09)
[10]骨料和配合比參數(shù)對透水混凝土基本性能影響[J]. 姜騫,周華新,崔鞏,謝德擎. 混凝土與水泥制品. 2018(08)
博士論文
[1]不同飽水度砼在凍融與疲勞耦合作用下的損傷劣化與壽命預測[D]. 喬運峰.東南大學 2018
[2]金屬材料應力疲勞壽命評價模型[D]. 侯善芹.上海交通大學 2016
[3]混凝土雙軸疲勞試驗與破壞預測理論研究[D]. 朱勁松.大連理工大學 2003
[4]三軸受壓混凝土損傷特性理論與試驗研究[D]. 逯靜洲.大連理工大學 2002
碩士論文
[1]透水混凝土裹漿法配合比設計研究[D]. 楊光.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2019
[2]混凝土疲勞損傷本構(gòu)模型及疲勞性能評估方法研究[D]. 林沁.合肥工業(yè)大學 2019
[3]疲勞荷載與凍融循環(huán)作用后混凝土動態(tài)特性試驗研究[D]. 朱孔峰.煙臺大學 2017
[4]新型透水混凝土路面鋪裝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D]. 孫鉑.吉林大學 2017
[5]摻橡膠顆粒透水混凝土的性能研究[D]. 李斌.山東科技大學 2017
[6]凍融環(huán)境下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gòu)件疲勞數(shù)值模擬與可靠度研究[D]. 汪鑫.江蘇科技大學 2017
[7]透水混凝土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的應用研究[D]. 于永霞.安徽理工大學 2016
[8]透水混凝土路面在現(xiàn)代城市建設中的實驗研究[D]. 王慧.山東大學 2016
[9]基于正交試驗法的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和試驗研究[D]. 孫宏友.西南交通大學 2016
[10]粉煤灰透水混凝土改性試驗及路用性能研究[D]. 白曉輝.武漢輕工大學 2015
本文編號:302121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gckjbs/302121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