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雜環(huán)境下蛋白質結構、功能與穩(wěn)定性的NMR研究
本文關鍵詞:復雜環(huán)境下蛋白質結構、功能與穩(wěn)定性的NMR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蛋白質結構與功能 核磁共振 擁擠環(huán)境 限域環(huán)境 穩(wěn)定性 反膠束 環(huán)境效應
【摘要】:細胞環(huán)境極其復雜,大分子擁擠、空間上的限域以及弱相互作用普遍存在。蛋白質發(fā)揮功能的天然細胞環(huán)境很可能會影響到蛋白質的結構、功能以及穩(wěn)定性。核磁共振能夠在原子分辨率上提供蛋白質結構、功能以及穩(wěn)定性信息。NMR能夠在溶液狀態(tài)下研究擁擠、限域等環(huán)境效應對蛋白質結構的影響。我們運用NMR研究反膠束模擬的限域環(huán)境對多結構域蛋白結構與功能的影響;并利用19F NMR方法研究擁擠以及限域環(huán)境對KH1蛋白穩(wěn)定性的影響。反膠束限域環(huán)境影響了多結構域蛋白的結構。蛋白質限域不僅是細胞內包括伴侶蛋白腔內蛋白質的折疊與錯誤折疊、核糖體內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易位子內蛋白質的運輸?shù)壬镞^程的關鍵因素;同樣在藥物運輸、酶萃取與恢復以及治療藥物的保護等工業(yè)應用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限域環(huán)境對多結構域蛋白結構的影響目前尚不清楚。我們利用NMR方法研究了反膠束限域環(huán)境對多結構域蛋白鈣調蛋白以及其復合物結構的影響。結果表明限域不會影響多結構域蛋白復合物holoCaM-MLCK的結構;該復合物在稀溶液中形成緊湊剛性結構。多結構域蛋白holoCaM在稀溶液中形成伸展的結構,限域會促使holoCaM形成緊湊的結構,結構域之間存在著接觸。除了結構域第四個螺旋的取向有一些差異外,N端與C端結構域的整體結構與稀溶液中伸展構象的結構域結構類似。反膠束限域環(huán)境改變了 holoCaM功能。我們通過holoCaM的1H-15N HSQC滴定實驗研究限域所引起的結構上變化對功能的影響。結果表明限域環(huán)境改變了 holoCaM的功能:holoCaM在稀溶液中可以和MLCK、AcN19以及somatostatin結合;在反膠束中只能與MLCK和AcN19結合。雖然親和力顯著不同,但holoCaM在稀溶液中和MLCK以及AcN19結合后各自形成緊湊的結構。CaM-somatostatin復合物的PCS和RDC數(shù)據(jù)表明該復合物結主要以伸展的構象存在。結構上的差異暗示holoCaM在反膠束中結合MLCK和AcN19,而不結合somatostatin很有可能是體積選擇的結果而不是由結合力強弱來決定。與holoCaM的緊湊結構相比,CaM-somatostatin復合物的伸展構象占據(jù)更大的空間。由于反膠束內的有限空間,holoCaM傾向于自己形成緊湊結構,而不是和somatostatin相互作用。復雜環(huán)境下KH1蛋白折疊以及結合的熱力學。細胞內蛋白質的折疊與結合通常發(fā)生在擁擠以及限域的環(huán)境內。已有的研究表明擁擠和限域環(huán)境會改變蛋白質的穩(wěn)定性,但是對同一個蛋白在不同復雜環(huán)境下的穩(wěn)定性的全面性分析研究很少。我們運用19F NMR研究了擁擠環(huán)境和限域環(huán)境對蛋白質穩(wěn)定性的影響。結果表明KH1在擁擠試劑中穩(wěn)定性增加,熵值減小而焓值減小。擁擠試劑的單體(sucrose、EG、glucose)比其多聚物(ficoll 70、PEG 200、dextran 70)更能穩(wěn)定蛋白質,蛋白質在擁擠試劑單體中比在多聚體中熵值更大而焓值更小,這與大分子擁擠的理論相違背。KH1在反膠束中穩(wěn)定性降低,是焓值增加而熵值也增加的。我們的結果與硬核排阻體積理論預測的結果完全相違背。蛋白質和反膠束內表面的化學相互作用可能起作用,這種化學相互作用的幾何性很有可能發(fā)揮作用。綜上所述,我們利用NMR研究了復雜環(huán)境對蛋白質結構、功能以及穩(wěn)定性的影響。我們認為細胞很有可能利用環(huán)境效應來調控蛋白質結構、功能與穩(wěn)定性。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shù)學研究所)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O629.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亞輝;陳復生;趙俊廷;;反膠束萃取蛋白質的動力學研究進展[J];食品科技;2007年02期
2 李潤潔;布冠好;陳復生;徐衛(wèi)河;;反膠束體系中酶及其應用研究進展[J];糧食與油脂;2012年10期
3 郭珍;陳復生;高艷秀;方志鋒;王萌蕾;李蒙;李潤潔;;反膠束后萃蛋白質研究進展[J];食品與機械;2012年05期
4 楊穎瑩;布冠好;陳復生;廖志雄;;不同反膠束體系特性研究[J];糧食與油脂;2012年12期
5 趙國華,周文斌;反膠束萃取蛋白質研究進展[J];食品與機械;1998年04期
6 張東方,初志戰(zhàn),黃卓烈,何勇虎,朱磊;反膠束體系的光密度與酶活性測定[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7 楊振強;謝文磊;李海濤;胡宗泰;;反膠束體系下酶催化反應研究進展[J];糧食與油脂;2006年01期
8 趙曉燕;陳復生;薛文通;;不同反膠束體系提取大豆蛋白質的研究[J];食品科學;2007年04期
9 郭曉歌;趙俊廷;;反膠束萃取氨基酸研究進展[J];糧食與油脂;2007年10期
10 馬寧;謝文磊;;酶在反膠束體系中應用[J];糧食與油脂;2007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楠;范俊寶;項瑾;陳杰;梁毅;;反膠束體系中纖維素酶結構與功能研究[A];湖北省暨武漢市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第八屆第十七次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2 劉節(jié)華;程四清;張建玲;馮曉穎;楊冠英;韓布興;;超臨界CO_2中以離子液體為微環(huán)境的反膠束的制備[A];中國化學會第十三屆全國化學熱力學和熱分析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6年
3 王丹;黃錫榮;張文娟;曲音波;高培基;;蛋白變性劑誘導反膠束中木素過氧化物酶活力漲落[A];中國化學會第十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4年
4 齊利民;;膠束體系在仿生材料合成中的應用[A];中國化學會第十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4年
5 韓玉淳;褚瑩;王元鴻;劉景林;呂忠賢;吳子生;;DBSA反膠束體系中脂肪酶催化合成己酸己酯[A];中國化學會第十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4年
6 時冬梅;陳復生;劉海遠;武秋穎;;蛋白酶對反膠束體系前萃率規(guī)律影響的研究[A];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第七屆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7 吳立新;;雜化超分子反膠束:新的構筑基元、溶液自組裝與功能化[A];中國化學會第十三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8 趙悅菊;張建玲;張超星;李偉;馮曉穎;劉節(jié)華;韓布興;;超臨界CO_2/卵磷脂反膠束體系中合成Pt納米材料[A];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綠色化學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9 陳霖杰;曹學軍;;用乙醇消除AOT/異辛烷反膠束體系萃取過程中蛋白質的變性失活[A];第三屆全國化學工程與生物化工年會論文摘要集(下)[C];2006年
10 李泉;翁詩甫;吳瑾光;;AOT與NaDEHP混合反膠束體系的FTIR研究[A];全國第10屆分子光譜學術報告會論文集[C];199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成凱;復雜環(huán)境下蛋白質結構、功能與穩(wěn)定性的NMR研究[D];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shù)學研究所);2017年
2 張蕓;新型反膠束介質中酶催化性能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3 于艷春;反膠束和高能體系的實驗、QM和MD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0年
4 莫尊理;反膠束模板—原位聚合納米復合技術及三元復合材料的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6年
5 萬濤;二氧化鈦—聚丙烯酸酯有機—無機雜化材料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賀亞;水合物在反膠束體系中的生成特性及對反膠束含水量的影響機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05年
2 劉經偉;反膠束中糖化酶活性和穩(wěn)定性的研究[D];廣西大學;2004年
3 董樹杰;氨基酸的反膠束水合萃取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07年
4 張建超;壓縮二氧化碳對無機鹽水溶液在反膠束中溶解性的影響[D];華東理工大學;2015年
5 楊光勝;反膠束萃取對大豆蛋白組成與功能特性影響機制研究[D];河南工業(yè)大學;2015年
6 范紫權;反膠束萃取法從大豆豆渣分離萃取蛋白及油脂的研究[D];江西農業(yè)大學;2015年
7 李其昌;反膠束技術分離榛仁蛋白和油脂的研究[D];沈陽農業(yè)大學;2016年
8 楚潔;反膠束法萃取竹豆蛋白的研究[D];吉林農業(yè)大學;2016年
9 劉歡;反膠束中漆酶催化降解愈創(chuàng)木酚的研究[D];湖南大學;2015年
10 林明祥;反膠束萃取蛋白質的分子模擬[D];華東理工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28895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gckjbs/1288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