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羌塘藍嶺地區(qū)低溫高壓巖石的變質(zhì)作用及折返機制
發(fā)布時間:2021-01-26 01:04
低溫高壓巖石的俯沖與折返過程通常受到構造作用和浮力作用的雙重控制,而浮力作用主要是由低溫高壓巖石與周圍巖石圈地幔的密度差引起的。前人對藏北羌塘中部低溫高壓巖石的構造特征已經(jīng)有了全面的認識,但是這些低溫高壓巖石的俯沖與折返機制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本研究對藏北羌塘中部藍嶺地區(qū)新發(fā)現(xiàn)的含硬柱石榴輝巖、綠簾石榴輝巖、含硬柱石藍片巖、含硬綠泥石藍片巖和含硬綠泥石硬柱石多硅白云母片巖開展了詳細的巖相學、礦物化學和相平衡模擬的研究。巖相學和礦物化學研究結果顯示:這些低溫高壓巖石中多數(shù)石榴石變斑晶均表現(xiàn)出明顯的核-邊結構:核部包裹大量的包體,如硬柱石、藍閃石和綠輝石等;而邊部較為“干凈”;石榴石環(huán)帶表現(xiàn)出明顯的進變質(zhì)特征——從核部到邊部,錳鋁榴石組分逐漸降低而鎂鋁榴石組分逐漸升高。相平衡模擬結果表明:這些低溫高壓巖石中的石榴石核部生長于420-490°C和17.5-24.5 kbar之間,位于硬柱石藍片巖相/硬柱石榴輝巖相穩(wěn)定域內(nèi),礦物組合為藍閃石+硬柱石±綠輝石/硬玉±硬綠泥石±綠泥石±滑石±陽起石±多硅白云母±石英±鈉云母,記錄了石榴石初始生長條件及壓力峰期條件;而石榴石邊部生長于520-5...
【文章來源】: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8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羌塘中部低溫高壓變質(zhì)帶地質(zhì)簡圖(Lietal.,2018)
3榴輝巖的巖石學特征和變質(zhì)P-T軌跡10從橫向上來看,藍嶺低溫高壓變質(zhì)帶中出露的變質(zhì)巖可分為三個部分:核部主要為石榴石藍片巖,幔部主要為綠簾石藍片巖,邊部主要為綠片巖(Liangetal.,2017)(圖3-1)。藍嶺低溫高壓變質(zhì)帶整體呈不整合上覆于未變質(zhì)的三疊紀增生雜巖之上(Liangetal.,2017)(圖3-1),這些增生雜巖均來自于南羌塘地體(Liangetal.,2012;Zhaoetal.,2014)。圖3-2榴輝巖野外露頭特征(a)榴輝巖呈透鏡狀產(chǎn)出于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片巖之中;(b)榴輝巖被藍片巖包裹;(c)榴輝巖呈透鏡狀、斷塊狀產(chǎn)出于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片巖之中。榴輝巖出露于藍嶺低溫高壓變質(zhì)帶的核部區(qū)域,多呈斷塊狀、透鏡狀產(chǎn)出于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片巖之中(圖3-2a-c)。局部地方可見榴輝巖被藍片巖所包裹(圖3-2b)。榴輝巖透鏡體的長軸大者可達十幾米,小的僅有十幾厘米(圖3-2a-c)。3.1巖相學基性榴輝巖呈塊狀結構,部分區(qū)域可見微弱的線理。榴輝巖中的線理由石榴石,綠簾石,綠輝石和多硅白云母等變斑晶組成。根據(jù)特征礦物組合和礦物的體積含量,基性榴輝巖可分為兩類:綠簾石榴輝巖(樣品L1701-4)和含硬柱石榴輝巖(樣品L1413-3和L1413-11)。其中,樣品L1413-3和L1413-11分別采自同一個榴輝巖透鏡體的核部和邊部。綠簾石榴輝巖中幾乎不含有多硅白云母,而含硬柱石榴輝巖含有少量的多硅白云母(<5vol.%)。
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碩士學位論文113.1.1綠簾石榴輝巖樣品L1701-4呈中細粒粒狀變斑結構,主要由石榴石(2%)、綠輝石(30%)、綠簾石(20%)、褐簾石(20%)、藍閃石(5%)、普通角閃石/陽起石(15%)、鈉長石(3%)和石英(1%),以及少量的金紅石、鈦鐵礦、榍石和綠泥石(體積百分數(shù),下同)。圖3-3綠簾石榴輝巖L1701-4的巖相學特征(a,b)半自形-它形石榴石變斑晶中包裹綠輝石,藍閃石和少量的石英,以及后期包體,如綠簾石、普通角閃石(常作為藍閃石的退變質(zhì)邊)和陽起石,以及縫隙中充填的綠泥石和鈉長石;(c)藍閃石邊部部分退變質(zhì)為鈉長石和普通角閃石,最外層退變質(zhì)為陽起石;(d)半自形-自形綠簾石核部偶見褐簾石,內(nèi)部包裹綠輝石和榍石包體。橙色實線代表石榴石環(huán)帶的位置,如圖3-5a所示。石榴石呈自形-半自形粒狀變斑晶,粒度大小為0.4-1.2mm。核部包含眾多包體,而邊部相對干凈(圖3-3a,b)。石榴石中包裹眾多原生包體,如綠輝石,藍閃石和少量的石英,以及后期退變質(zhì)包體,如綠簾石,普通角閃石(通常作為藍閃石包體
本文編號:3000207
【文章來源】: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8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羌塘中部低溫高壓變質(zhì)帶地質(zhì)簡圖(Lietal.,2018)
3榴輝巖的巖石學特征和變質(zhì)P-T軌跡10從橫向上來看,藍嶺低溫高壓變質(zhì)帶中出露的變質(zhì)巖可分為三個部分:核部主要為石榴石藍片巖,幔部主要為綠簾石藍片巖,邊部主要為綠片巖(Liangetal.,2017)(圖3-1)。藍嶺低溫高壓變質(zhì)帶整體呈不整合上覆于未變質(zhì)的三疊紀增生雜巖之上(Liangetal.,2017)(圖3-1),這些增生雜巖均來自于南羌塘地體(Liangetal.,2012;Zhaoetal.,2014)。圖3-2榴輝巖野外露頭特征(a)榴輝巖呈透鏡狀產(chǎn)出于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片巖之中;(b)榴輝巖被藍片巖包裹;(c)榴輝巖呈透鏡狀、斷塊狀產(chǎn)出于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片巖之中。榴輝巖出露于藍嶺低溫高壓變質(zhì)帶的核部區(qū)域,多呈斷塊狀、透鏡狀產(chǎn)出于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片巖之中(圖3-2a-c)。局部地方可見榴輝巖被藍片巖所包裹(圖3-2b)。榴輝巖透鏡體的長軸大者可達十幾米,小的僅有十幾厘米(圖3-2a-c)。3.1巖相學基性榴輝巖呈塊狀結構,部分區(qū)域可見微弱的線理。榴輝巖中的線理由石榴石,綠簾石,綠輝石和多硅白云母等變斑晶組成。根據(jù)特征礦物組合和礦物的體積含量,基性榴輝巖可分為兩類:綠簾石榴輝巖(樣品L1701-4)和含硬柱石榴輝巖(樣品L1413-3和L1413-11)。其中,樣品L1413-3和L1413-11分別采自同一個榴輝巖透鏡體的核部和邊部。綠簾石榴輝巖中幾乎不含有多硅白云母,而含硬柱石榴輝巖含有少量的多硅白云母(<5vol.%)。
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碩士學位論文113.1.1綠簾石榴輝巖樣品L1701-4呈中細粒粒狀變斑結構,主要由石榴石(2%)、綠輝石(30%)、綠簾石(20%)、褐簾石(20%)、藍閃石(5%)、普通角閃石/陽起石(15%)、鈉長石(3%)和石英(1%),以及少量的金紅石、鈦鐵礦、榍石和綠泥石(體積百分數(shù),下同)。圖3-3綠簾石榴輝巖L1701-4的巖相學特征(a,b)半自形-它形石榴石變斑晶中包裹綠輝石,藍閃石和少量的石英,以及后期包體,如綠簾石、普通角閃石(常作為藍閃石的退變質(zhì)邊)和陽起石,以及縫隙中充填的綠泥石和鈉長石;(c)藍閃石邊部部分退變質(zhì)為鈉長石和普通角閃石,最外層退變質(zhì)為陽起石;(d)半自形-自形綠簾石核部偶見褐簾石,內(nèi)部包裹綠輝石和榍石包體。橙色實線代表石榴石環(huán)帶的位置,如圖3-5a所示。石榴石呈自形-半自形粒狀變斑晶,粒度大小為0.4-1.2mm。核部包含眾多包體,而邊部相對干凈(圖3-3a,b)。石榴石中包裹眾多原生包體,如綠輝石,藍閃石和少量的石英,以及后期退變質(zhì)包體,如綠簾石,普通角閃石(通常作為藍閃石包體
本文編號:300020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300020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