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NSS數據的電離層四維多尺度層析成像技術研究
本文關鍵詞: GNSS 多次反演 電離層層析 電子密度 出處:《中國民航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基于全球導航衛(wèi)星系統(tǒng)(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的電離層層析是一種全天候、大范圍的電離層探測技術,具有費用低、操作簡單、探測范圍廣等諸多優(yōu)勢。尤其是現在GNSS的快速發(fā)展,GPS、伽利略、GLONASS、北斗等衛(wèi)星系統(tǒng)的出現,為電離層層析帶來大量的可用數據源,同一時刻電離層中有更多衛(wèi)星信號穿過,為獲取更多精確輸入數據值提供了技術保證,從而實現利用層析技術獲得電離層電子密度的時空分布。目前的電離層層析技術特別適用于大尺度電離層結構重構及電離層擾動形態(tài)的監(jiān)測,但對中小尺度電離層結構的重構則受到地面數據分布不均勻、投影不完全等局限,不能進行有效的圖像反演。為了探測電離層多尺度(包括大尺度和中小尺度)結構的電子密度時空分布,本文利用一種多次反演(multi pass inversion,multi)的層析算法,獲取美國西海岸密集的地基GPS觀測數據、歐洲地區(qū)多星座GNSS數據,進行多分辨率的電離層層析成像,實現電離層多尺度結構探測。首先以北美地區(qū)上空電離層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時間窗選取和經驗正交函數(EOF)對multi反演算法結果的影響,選擇最佳算法設置,進而借助和no-multi反演層析結果的對比,分析multi反演算法的特點和優(yōu)越性。其次,針對不同的地面站數據選取,借助與電離層測高儀的峰值電子密度實測值的對比,討論了地面觀測數據的分布密度對multi反演層析結果的影響;最后,用該算法分析了北美地區(qū)以及歐洲地區(qū)地磁平靜態(tài)和磁暴時期電離層多尺度結構時空變化,同時分析基于GNSS數據的層析結果與基于GPS數據的層析結果的區(qū)別。實驗結果表明,在反演區(qū)域內,multi反演算法進行多分辨率的格網劃分實現了電離層四維多尺度層析成像,并且在層析精度上比no-multi的反演算法精度更高。在未來的電離層模型設計中可以考慮使用該算法,從而實現檢測電離層連續(xù)時空變化的目的,尤其是對電離層不同尺度擾動結構的變化,從而為民航應用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提供所需要的性能保證。
[Abstract]:Ionospheric tomography based on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Navigation is an all-weather condition. The wide range of ionospheric detection technology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low cost, simple operation, wide range of detection and so on. Especiall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NSS now, Galileo GLONASS. The emergence of satellite systems such as Beidou brings a large number of available data sources for ionospheric tomography. At the same time, more satellite signals pass through the ionosphere, which provides a technical guarantee for obtaining more accurate input data. The current ionospheric tomography technique is especially suitable for large-scale ionospheric structural reconstruction and ionospheric disturbance morphology monitoring. Howeve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mesoscale ionospheric structure is limited by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ground data and incomplete projection. In order to detec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electron density in the ionospheric multiscale (including large scale and small scale) structures, it is impossible to carry out effective image inversion. In this paper, a multi pass inversion multiplex tomography algorithm is used to obtain the dense ground GPS observation data on the west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multi-constellation GNSS data in Europe are used for multi-resolution ionospheric tomography to detect the multi-scale structure of the ionosphere. Firstly, the ionosphere over North America i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The influence of time window selection an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on the multi inversion algorithm is analyzed, and the optimal algorithm setting is selected, and then compared with the no-multi inversion tomography result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e multi inversion algorithm are analyzed.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ground station data selection, with the help of the ionospheric altimeter peak electron density measured by comparison. The influence of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ground observation data on the multi inversion tomography results is discussed. Finall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 ionospheric multiscale structure during the geomagnetic flat static and magnetic storm periods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are analyzed by the proposed algorithm. At the same tim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hromatographic results based on GNSS data and that based on GPS data is analyz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in the inversion region. The multi-resolution grid partition of multi inversion algorithm is used to realize the four-dimensional multi-scale tomography of the ionosphere. And the accuracy of tomography is higher than that of no-multi 's inversion algorithm, which can be used in the future ionospheric model design,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detecting continuous ionospheric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In particular, the variation of the ionospheric disturbance structure at different scales provides the required performance guarantee for the civil aviation application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民航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TN967.1;P35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沖;新千年,新世紀,新一代,新前景——談GNSS[J];全球定位系統(tǒng);2001年01期
2 季宇虹;王讓會;;全球導航定位系統(tǒng)GNSS的技術與應用[J];全球定位系統(tǒng);2010年05期
3 趙法彬;;為GNSS產業(yè)發(fā)展把脈——“中國全球定位系統(tǒng)技術應用協(xié)會2010年會”在北京召開[J];數字通信世界;2010年12期
4 趙玉濱;GNSS的現狀及其發(fā)展方向[J];電力系統(tǒng)通信;2001年08期
5 曹沖;;全球導航衛(wèi)星系統(tǒng)(GNSS)競爭格局和發(fā)展趨勢研究[J];全球定位系統(tǒng);2006年03期
6 張訓械;邵連軍;王鑫;孫強;胡雄5;;GNSS-R地基實驗[J];全球定位系統(tǒng);2006年05期
7 曹沖;;GNSS軟件無線電接收機及典型案例[J];全球定位系統(tǒng);2007年01期
8 ;精準時代,聚焦新一代GNSS集成應用[J];數字通信世界;2007年05期
9 胡曉;高偉;李本玉;;GNSS導航定位技術的研究綜述與分析[J];全球定位系統(tǒng);2009年03期
10 劉海波;吳德偉;盧艷娥;戴傳金;;GNSS抗干擾實驗室平臺搭建與測試方法研究[J];系統(tǒng)仿真學報;2011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慧君;李孝輝;;GNSS系統(tǒng)時間偏差及其監(jiān)測與預報[A];2009全國時間頻率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Supporting capability analysis of present spectrum management resources to GNSS IDM in China[A];第三屆中國衛(wèi)星導航學術年會電子文集——S01北斗/GNSS導航應用[C];2012年
3 朱旭;;全球導航衛(wèi)星系統(tǒng)(GNSS)在空中交通管理中的應用進展[A];中國通信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09年
4 董紹武;;GNSS時間系統(tǒng)及其互操作[A];2009全國虛擬儀器大會論文集(二)[C];2009年
5 孫曉波;李冶天;;多模GNSS高精度授時在電力系統(tǒng)中的應用分析[A];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四卷)[C];2010年
6 胡曉;高偉;李本玉;;GNSS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思考[A];《測繪通報》測繪科學前沿技術論壇摘要集[C];2008年
7 高井祥;閆文林;王堅;;礦山變形災害GNSS現代化監(jiān)測技術研究[A];《測繪通報》測繪科學前沿技術論壇摘要集[C];2008年
8 馬利華;韓延本;;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GNSS)概述[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A study of ionospheric scintillation effects on Differential GNSS[A];第三屆中國衛(wèi)星導航學術年會電子文集——S08衛(wèi)星導航模型與方法[C];2012年
10 甄衛(wèi)民;韓超;杜黎明;陳麗;;我國GNSS開放服務中的干擾檢測與減緩計劃[A];第三屆中國衛(wèi)星導航學術年會電子文集——S01北斗/GNSS導航應用[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娜;我GNSS技術打破國外壟斷[N];科技日報;2007年
2 陶渝;重慶建成國土資源GNSS網絡信息系統(tǒng)[N];中國測繪報;2011年
3 記者 謝必如 特約記者 白文起 通訊員 陶渝;重慶建成國土資源GNSS網絡系統(tǒng)[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1年
4 王巖;包頭用GNSS管理市政布局[N];中國建設報;2010年
5 甘勃;“天眼”邁進GNSS時代[N];大眾科技報;2007年
6 王立彬;中國全球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奪下千萬美元大單[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7 通訊員 彭祥榮;“陸態(tài)網”民勤GNSS基準站投入試運行[N];中國氣象報;2010年
8 記者 裴蕾;測繪氣象共建GNSS基準站[N];四川日報;2010年
9 王雅麗;實施國際化戰(zhàn)略[N];中國測繪報;2010年
10 記者 張敏霞 通訊員 王存林;陸態(tài)網沱沱河GNSS基準站建成并試運行[N];格爾木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江鵬;地基GNSS探測2D/3D大氣水汽分布技術研究[D];武漢大學;2014年
2 徐韶光;利用GNSS獲取動態(tài)可降水量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4年
3 李磊;基于GNSS的電離層總電子含量的預測與應用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5年
4 陳良;機載GNSS/SINS組合精密導航關鍵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3年
5 郭瑤;慣性輔助的高動態(tài)GNSS基帶信號跟蹤技術[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3年
6 甘雨;GNSS/INS組合系統(tǒng)模型精化及載波相位定位測姿[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7 李俊毅;GNSS動態(tài)相對定位算法研究[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13年
8 任燁;多場景下的GNSS完好性監(jiān)測方法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國家授時中心);2016年
9 陳華;基于原始觀測值的GNSS統(tǒng)一快速精密數據處理方法[D];武漢大學;2015年
10 郭博峰;單站高頻GNSS求解同震位移的新方法及聯合強震儀的地震預警應用研究[D];武漢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成;GNSS-R應用于測量表層土壤濕度及軟件設計[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2 高榮祥;基于GNSS信號的無源雷達目標探測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3 陳聞亞;基于Internet的GNSS高精度位置服務平臺研究與實現[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4 楊晨云鸝;GNSS在地震矩反演中的應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5 張U,
本文編號:146738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oufeilunwen/benkebiyelunwen/1467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