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改性活性炭脫除燃煤煙氣中Hg~0的理論研究
本文關鍵詞:金屬改性活性炭脫除燃煤煙氣中Hg~0的理論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燃煤電廠煙氣汞排放是環(huán)境中主要的汞污染源之一,煤燃燒時大部分汞會隨煙氣排入大氣,給動植物、人體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巨大的危害。在顆粒態(tài)汞(Hgp),單質汞(Hg0)以及氧化態(tài)汞(Hg2+)這三種汞形態(tài)中,Hg0的脫除最具挑戰(zhàn)性。因此,尋找一種經濟高效的Hg0脫除劑迫在眉睫。活性炭(AC)因其豐富的孔結構以及巨大的比表面積而用于燃煤電廠中汞的控制,但是其低效率、難再生性極大地增加了汞的脫除成本。鑒于金屬對Hg0具有良好的脫除性能,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論(DFT)方法分別研究了Hg0與Fe,Co,Ni,Cu和Zn為代表的非貴金屬改性AC的作用以及Hg0與Pd為代表的貴金屬改性AC的作用,并進一步通過Cu的調變來減少貴金屬Pd的用量并增強Hg0的脫除能力,主要結論如下:(1)非貴金屬改性AC脫除Hg0的機理對Hg0在非貴金屬Fe,Co,Ni,Cu和Zn改性的AC表面的吸附進行研究,得出:Hg0在M/AC(M=Fe,Co,Ni,Cu,Zn)表面為物理吸附,說明Hg0與非貴金屬改性AC的作用很弱。進一步對Hg0氧化后的物種HgCl和HgCl2在上述表面的吸附機理進行研究,認為HgCl不是穩(wěn)定的中間體,它在M/AC(M=Fe,Co,Ni,Cu,Zn)表面主要為解離吸附;HgCl2在Fe/AC表面主要是分子吸附,在M/AC(M=Ni,Cu,Zn)表面主要是解離吸附,在Co/AC表面同時存在分子吸附和解離吸附。Hg0經Cl2氧化的機理表明:在M/AC(M=Fe,Co,Ni,Cu,Zn)表面,Hg0通過Eley-Rideal機理被氧化并且Fe/AC是最好的催化劑。(2)貴金屬改性ac脫除hg0的機理對hg0在貴金屬pd改性的ac表面的吸附進行研究,得出:在pdn(n≤38)簇中,pdn(n=4,6,8,13,19,23,38)是能夠穩(wěn)定存在的幻數簇;進一步將所得幻數簇負載到ac上,并研究ac對其穩(wěn)定性的影響,結果表明ac的負載能夠提高pdn簇的穩(wěn)定性,但隨pd原子數目的增加對其穩(wěn)定性的影響逐漸降低,當pd原子數目為38時,ac對其穩(wěn)定性幾乎沒有影響;通過研究hg0在pdn/ac(n=4,6,8,13,19,23)表面的吸附,闡明ac負載的pdn簇的尺寸效應對hg0吸附的影響,結果表明hg0的吸附能呈鋸齒型變化,當在ac上負載二十面體的pd13簇時,hg0的吸附能力最強。(3)cu調變的pd13/ac脫除hg0的機理對hg0在非貴金屬cu調變的pd13/ac表面的吸附進行研究,得出:pd13簇最多可以被8個cu原子替換,并且cunpd13-n(n=1~8)雙金屬簇比pd13簇的穩(wěn)定性更高,即cu的摻雜可以提高pd13簇的穩(wěn)定性,最大摻雜比例為61.5%;在可替換的cunpd13-n(n=1~8)雙金屬簇中,cu原子數目分別為1,2和6時構型相對容易替換,并且cupd12,cu2pd11和cu6pd7雙金屬簇都能穩(wěn)定存在于ac表面;hg0在cunpd13-n/ac(n=1,2,6)表面的吸附表明:hg0的吸附強度與cu的摻雜比例有很大的關系,當摻雜比例為7.7%時,即替換pd13簇的中心pd原子為cu時,吸附能提高不大,增加比例僅為3.3%;當摻雜比例增加為15.4%時,即在cupd12雙金屬簇的基礎上再替換表面的一個pd原子為cu時,吸附能顯著提高,增加比例為27.1%,有利于hg0的脫除;但當摻雜比例增加為46.2%時,即cu原子的數目增加為6時,吸附能降低了25.1%,對Hg0的脫除不利。
【關鍵詞】:DFT 金屬改性AC Cu的調變 Hg0的脫除
【學位授予單位】:太原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X773;O647.3
【目錄】:
- 摘要3-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緒論12-20
- 1.1 Hg~0的脫除方法12-16
- 1.1.1 AC脫汞劑13
- 1.1.2 金屬脫汞劑13-14
- 1.1.3 金屬氧化物脫汞劑14-16
- 1.1.4 不同脫汞劑的比較16
- 1.2 AC的改性方法16-17
- 1.2.1 鹵素改性AC16-17
- 1.2.2 金屬改性AC17
- 1.2.3 金屬氧化物改性AC17
- 1.2.4 AC改性方法比較17
- 1.3 選題思路及研究目的17-18
- 1.3.1 選題思路17-18
- 1.3.2 研究目的18
- 1.4 研究內容18-20
- 第二章 理論基礎20-23
- 2.1 密度泛函理論20-21
- 2.1.1 Thomas-Fermi模型20
- 2.1.2 Hogenberg-Kohn定理20
- 2.1.3 Kohn-Sham方程20-21
- 2.2 交換關聯勢21
- 2.2.1 LDA泛函21
- 2.2.2 GGA泛函21
- 2.3 過渡態(tài)理論21-22
- 2.4 Dmol~3模塊22-23
- 第三章 Fe, Co, Ni, Cu和Zn為代表的非貴金屬改性AC對Hg~0的脫除23-42
- 3.1 引言23-24
- 3.2 模型構建及計算方法24-26
- 3.2.1 模型構建24-25
- 3.2.2 計算參數25-26
- 3.2.3 參數的驗證26
- 3.3 Hg~0在AC表面的吸附26-27
- 3.4 汞物種在M/AC (M=Fe, Co, Ni, Cu和Zn)表面的吸附27-37
- 3.4.1 Hg~0的吸附29-31
- 3.4.2 HgCl的吸附31-33
- 3.4.3 HgCl_2的吸附33-37
- 3.4.4 汞物種在M/AC(M=Fe, Co, Ni, Cu和Zn)表面的吸附性質37
- 3.5 Cl_2氛圍下Hg~0的催化氧化37-41
- 3.5.1. Cl_2在M/AC(M=Fe, Co, Ni, Cu和Zn)表面的活化37-38
- 3.5.2. Hg~0在M/AC(M=Fe, Co, Ni, Cu和Zn)表面的催化氧化38-41
- 3.6 本章小結41-42
- 第四章 Pd為代表的貴金屬改性AC對Hg~0的脫除42-66
- 4.1 引言42-43
- 4.2 模型構建及計算方法43
- 4.2.1 模型構建43
- 4.2.2 計算方法43
- 4.2.3 參數驗證43
- 4.3 Pd_n(n=2-8,13,19,23,38)簇的演化及其穩(wěn)定性43-48
- 4.3.1 Pd_n(n=2-8)簇的演化43-45
- 4.3.2 Pd_n(n=2-8)簇的穩(wěn)定性45-48
- 4.3.3 Pd_n(n=13,19,23,38)簇的穩(wěn)定構型及其穩(wěn)定性48
- 4.4 Pd_n(n=4,6,8,13,19,23,38)簇與AC表面的相互作用48-58
- 4.4.1 Pd_n(n=4,6,8,13,19,23,38)簇在AC表面的吸附48-56
- 4.4.2 AC對Pd_n(n=4,6,8,13,19,23,38)簇穩(wěn)定性的影響56-58
- 4.5 Hg~0在Pd_n/AC(n=4,6,8,13,19,23)上的吸附58-65
- 4.6 本章小結65-66
- 第五章 不同比例Cu調變的Pd_(13)/AC對Hg~0脫除的影響66-87
- 5.1 引言66-67
- 5.2 模型構建及計算方法67
- 5.2.1 模型構建67
- 5.2.2 計算方法67
- 5.3 Cu_nPd_(13-n)(n=1~12)雙金屬簇及其穩(wěn)定性67-72
- 5.3.1 Cu_nPd_(13-n)(n=1~12)雙金屬簇的穩(wěn)定構型67-71
- 5.3.2 Cu_nPd_(13-n)(n=1~12)雙金屬簇的穩(wěn)定性71-72
- 5.4 Cu_nPd_(13-n)/AC(n=1,2,6)雙金屬簇與AC表面的作用72-81
- 5.4.1 CuPd_(12)雙金屬簇與AC表面的作用72-74
- 5.4.2 Cu_2Pd_(11)雙金屬簇與AC表面的作用74-77
- 5.4.3 Cu_6Pd_7雙金屬簇與AC表面的作用77-80
- 5.4.4 Cu_nPd_(13-n)/AC(n=1,2,6)雙金屬簇與AC表面的作用小結80-81
- 5.5 Hg~0在Cu_nPd_(13-n)/AC(n=1,2,6)的吸附81-85
- 5.5.1 Hg~0在Cu_nPd_(13-n)/AC(n=1,2,6)的吸附81-83
- 5.5.2 Hg~0與Cu_2Pd_(11)/AC作用過程中的電子結構分析83-85
- 5.5.3 Hg~0在Cu_nPd_(13-n)/AC(n=1,2,6)的吸附小結85
- 5.6 本章小結85-87
- 第六章 總結與展望87-90
- 6.1 全文總結87-88
- 6.2 創(chuàng)新點88
- 6.3 本文研究工作的不足和建議88-90
- 參考文獻90-105
- 致謝105-106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10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汪樹軍;樹脂碳電極碳氫原子比測定及其對充放電性能的影響[J];石油化工高等學校學報;2001年01期
2 李衛(wèi)民;;原子什么樣兒?[J];化學教育;1983年03期
3 汪樹軍,劉紅研,趙莉;炭化條件對聚苯胺炭化產物元素組成和原子比的影響[J];新型炭材料;2001年04期
4 王迅;表面物理與腐蝕科學[J];材料保護;1982年03期
5 高滋;唐頤;;Y沸石的酸性[J];化學學報;1990年07期
6 徐吉慶,徐麗娟,劉喜生,張致貴;過渡金屬分子氮絡合物的化學鍵理論——兼論氮分子的不同配位方式對分子氮絡合物的穩(wěn)定性及氮原子上電荷密度的影響[J];中國科學;1980年10期
7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劉微;王倩;張建;韓學武;謝曉華;婁豫皖;夏保佳;;Li/Ti原子比對鈦酸鋰材料物相和性能的影響[A];第30屆全國化學與物理電源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記者 房琳琳;材料內部直接觀察到運動原子[N];科技日報;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高小珍;環(huán)戊二烯基過渡金屬氫化物及羰基配合物的理論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5年
2 張智;金屬納米團簇的結構演變與熔化特性的原子模擬[D];湖南大學;2007年
3 馬淑紅;S原子和CO分子在過渡金屬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4 呂志;原子經濟反應合成LDHs及相關動力學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09年
5 姚淑娟;氣體分子在過度金屬催化劑上吸附行為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09年
6 呂存琴;甲胺和甲烷在不同催化劑表面裂解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0年
7 胡前庫;層狀BC_x化合物的合成與第一性原理研究[D];燕山大學;2008年
8 韓優(yōu);Pt/TiO_2界面作用機理及其對甲醇分解催化性能的理論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9 齊學強;燃料電池電催化劑催化機理與可控制備[D];重慶大學;2012年
10 肖時芳;納米結構金屬及合金熱力學性能的原子模擬[D];湖南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9條
1 田娜;雙金屬冷壓焊固相結合區(qū)原子相互作用的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5年
2 樊麗麗;金屬改性活性炭脫除燃煤煙氣中Hg~0的理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6年
3 盧雯婷;鉑基催化材料的合成制備與催化機制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2年
4 王靜靜;表面修飾及空間限域效應對NH_3分解的影響[D];河南師范大學;2013年
5 劉超;從EuSi_n到Eu@Si_n:幾何結構和電磁特性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5年
6 陳守剛;原子、分子與金屬表面相互作用的動力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段艷敏;背散射分析技術在固氦材料及原子內殼層電離截面研究中的應用[D];四川大學;2006年
8 鄒惠園;應用原子—鍵電負性均衡方法研究釕配合物的性質[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9 施e
本文編號:35070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50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