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植物南美蟛蜞菊非結構性抗病機制及對其成功入侵的貢獻
發(fā)布時間:2021-06-30 20:08
生物入侵為當下全球變化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重要的國際環(huán)境生態(tài)問題,威脅著全球的環(huán)境生態(tài)和經(jīng)濟發(fā)展。雖然關于生物入侵的機制研究已有不少報道,卻極少見系統(tǒng)研究入侵植物的抗病性機制的報道。本研究從群落學、次生代謝產(chǎn)物、植物抗病基因(R-gene)、植物內生菌等四個方面首次對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 (L.) Hitchc)非結構性抗病機制進行了研究,并探討了其對南美蟛蜞菊成功入侵的可能貢獻,具體如下:1.通過傳統(tǒng)的群落學調查方法,確定了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在野外很少染病的情況,南美蟛蜞菊的入侵會顯著降低其入侵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并且,經(jīng)濟活動加劇了南美蟛蜞菊的入侵。2.從生化水平探討南美蟛蜞菊抗病的機制,確定了南美蟛蜞菊不同組織的次生代謝產(chǎn)物既能夠抑制立枯絲核及香蕉枯萎病等植物病原真菌,亦能夠促進丁香假單胞等植物病原細菌的能動性與細胞膜生成。3.通過對南美蟛蜞菊抗病基因同源序列NBS-LRR RGAs的克隆及分析,獲得了2類(tir-NBS-LRR和non-tir-NBS-LRR)3條NBS-LRR RGAs序列WTRGA1(基因庫登錄號JX566690), WT...
【文章來源】:江蘇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shù)】:137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生物污染
1.1.1 生物污染簡介
1.1.2 生物污染的分類
1.1.3 生物污染的危害
1.2 生物入侵
1.2.1 生物入侵簡介
1.2.2 生物入侵的研究現(xiàn)狀
1.2.3 生物入侵的抗病性相關研究
1.3 植物抗病性
1.3.1 植物抗病性簡介
1.3.2 植物抗病性研究的發(fā)展
1.3.3 植物抗病性的分類
1.3.4 植物抗病性的機制
1.3.5 影響植物抗病性的因素
1.4 研究對象
1.5 研究內容和意義
1.6 研究方案
第二章 外來植物南美蟛蜞菊病害調查及其入侵對植物群落的影響
2.1 前言
2.2 研究方法
2.2.1 野外調查
2.2.2 生物多樣性分析
2.2.3 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
2.3 結果與分析
2.3.1 南美蟛蜞菊入侵群落病害情況
2.3.2 南美蟛蜞菊入侵群落各組分分布
2.3.3 南美蟛蜞菊對其入侵群落本地植物蓋度的影響
2.3.4 南美蟛蜞菊入侵群落物種組成對物種多樣性的影響
2.3.5 環(huán)境異質性對南美蟛蜞菊入侵群落植物物種組成的影響
2.3.6 經(jīng)濟活動對南美蟛蜞菊入侵的影響
2.3.7 群落物種組成對南美蟛蜞菊入侵群落里每種植物的影響
2.4 討論
2.4.1 南美蟛蜞菊極少染病的可能原因及其意義
2.4.2 南美蟛蜞菊入侵對植物群落的物種多樣性及物種分布的影響
2.4.3 人類干擾促進了南美蟛蜞菊的入侵
2.5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南美蟛蜞菊次生代謝產(chǎn)物對其抗病性的作用
3.1 前言
3.2 材料與方法
3.2.1 研究材料
3.2.2 南美蟛蜞菊次生代謝產(chǎn)物的制備
3.2.3 微生物培養(yǎng)及菌種保藏
3.2.4 對病原真菌的影響
3.2.5 對病原細菌的影響
3.2.6 南美蟛蜞菊代謝物對其抗病性貢獻
3.2.7 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
3.3 結果與分析
3.3.1 南美蟛蜞菊浸提液對病原真菌的影響
3.3.2 南美蟛蜞菊葉片浸提液對病原細菌的影響
3.3.3 南美蟛蜞菊根系分泌物對其抗病性的貢獻
3.4 討論
3.5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南美蟛蜞菊NBS類抗病基因及其對抗病性的作用
4.1 前言
4.2 材料與方法
4.2.1 供試材料
4.2.2 南美蟛蜞菊NBS類RGAs的獲得
4.2.3 入侵植物NBS類RGAs的進化分析
4.3 結果與分析
4.3.1 南美蟛蜞菊NBS類RGA的特征
4.3.2 南美蟛蜞菊NBS-RGAs的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
4.3.3 入侵植物及非入侵植物NBS類抗病基因的進化
4.4 討論與小結
4.4.1 南美蟛蜞菊NBS抗病基因的特征及其系統(tǒng)進化
4.4.2 入侵植物NBS抗病基因的進化及對入侵的意義
第五章 南美蟛蜞菊內生細菌與抗病性
5.1 前言
5.2 材料與方法
5.2.1 供試材料
5.2.2 內生細菌的分離方法
5.2.3 南美蟛蜞菊內生細菌的鑒定
5.2.4 南美蟛蜞菊內生細菌對植物病原真菌的影響
5.2.5 南美蟛蜞菊內生細菌對植物病原細菌的影響
5.2.6 南美蟛蜞菊內生細菌代謝產(chǎn)物對病原菌的影響
5.2.7 南美蟛蜞菊內生細菌的促生作用
5.2.8 南美蟛蜞菊內生細菌對其抗病性影響
5.2.9 統(tǒng)計分析
5.3 結果與分析
5.3.1 南美蟛蜞菊內生細菌的多樣性
5.3.2 南美蟛蜞菊內生細菌的促生作用
5.3.3 南美蟛蜞菊內生細菌與抗病性
5.3.4 內生細菌對南美蟛蜞菊抗病性的貢獻
5.4 討論與小結
5.4.1 南美蟛蜞菊內生細菌的多樣性
5.4.2 南美蟛蜞菊內生細菌的抗病性
5.4.3 內生細菌的對南美蟛蜞菊的促生作用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6.1 結論
6.1.1 主要結論
6.1.2 入侵植物新的潛在入侵機制
6.2 論文主要創(chuàng)新點
6.3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攻博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表
附錄(一) 溶液配方
附錄(二) 實驗儀器
附錄(三) 化學試劑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次生代謝產(chǎn)物與植物抗病防御反應[J]. 郭艷玲,張鵬英,郭默然,陳靠山. 植物生理學報. 2012(05)
[2]細菌群集運動與生物被膜和耐藥性的關系[J]. 趙龍華,楊維青.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 2011(17)
[3]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生與防治[J]. 孔令圓. 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 2011(11)
[4]燈臺樹內生放線菌多樣性及抗菌活性評價[J]. 黃海玉,李潔,趙國振,朱文勇,段學偉,李秀萍,趙立興,徐麗華. 微生物學通報. 2011(05)
[5]生物入侵:中國學者面臨的轉化生態(tài)學機遇與挑戰(zhàn)[J]. 李博,馬克平. 生物多樣性. 2010(06)
[6]廣東省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外來入侵植物調查[J]. 宋小玲,曹飛,何云核,強勝,秦衛(wèi)華,蔣明康. 浙江林學院學報. 2009(04)
[7]用掃描儀及Image J軟件精確測量葉片形態(tài)數(shù)量特征的方法[J]. 戴志聰,杜道林,司春燦,林英,郝建良,孫鳳. 廣西植物. 2009(03)
[8]6種植物提取物對非洲菊疫病病菌的抑菌活性篩選[J]. 李玲,宋旭敏,李凡,趙瑞榮,王天祥,孟坤權,龍亞芹,張星,陳海如. 農藥. 2009(05)
[9]中華根瘤菌Sinorhizobium sp.1128自體誘導物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對生理功能的影響[J]. 曲媛,楊夢華,鄭會明,鐘增濤,朱軍. 微生物學報. 2008(10)
[10]紫莖澤蘭根際土壤中優(yōu)勢細菌的篩選鑒定及拮抗性能評價[J]. 牛紅榜,劉萬學,萬方浩,劉波.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07(12)
碩士論文
[1]海南島破碎森林斑塊中的青皮種群的遺傳多樣性研究[D]. 戴志聰.海南師范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258409
【文章來源】:江蘇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shù)】:137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生物污染
1.1.1 生物污染簡介
1.1.2 生物污染的分類
1.1.3 生物污染的危害
1.2 生物入侵
1.2.1 生物入侵簡介
1.2.2 生物入侵的研究現(xiàn)狀
1.2.3 生物入侵的抗病性相關研究
1.3 植物抗病性
1.3.1 植物抗病性簡介
1.3.2 植物抗病性研究的發(fā)展
1.3.3 植物抗病性的分類
1.3.4 植物抗病性的機制
1.3.5 影響植物抗病性的因素
1.4 研究對象
1.5 研究內容和意義
1.6 研究方案
第二章 外來植物南美蟛蜞菊病害調查及其入侵對植物群落的影響
2.1 前言
2.2 研究方法
2.2.1 野外調查
2.2.2 生物多樣性分析
2.2.3 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
2.3 結果與分析
2.3.1 南美蟛蜞菊入侵群落病害情況
2.3.2 南美蟛蜞菊入侵群落各組分分布
2.3.3 南美蟛蜞菊對其入侵群落本地植物蓋度的影響
2.3.4 南美蟛蜞菊入侵群落物種組成對物種多樣性的影響
2.3.5 環(huán)境異質性對南美蟛蜞菊入侵群落植物物種組成的影響
2.3.6 經(jīng)濟活動對南美蟛蜞菊入侵的影響
2.3.7 群落物種組成對南美蟛蜞菊入侵群落里每種植物的影響
2.4 討論
2.4.1 南美蟛蜞菊極少染病的可能原因及其意義
2.4.2 南美蟛蜞菊入侵對植物群落的物種多樣性及物種分布的影響
2.4.3 人類干擾促進了南美蟛蜞菊的入侵
2.5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南美蟛蜞菊次生代謝產(chǎn)物對其抗病性的作用
3.1 前言
3.2 材料與方法
3.2.1 研究材料
3.2.2 南美蟛蜞菊次生代謝產(chǎn)物的制備
3.2.3 微生物培養(yǎng)及菌種保藏
3.2.4 對病原真菌的影響
3.2.5 對病原細菌的影響
3.2.6 南美蟛蜞菊代謝物對其抗病性貢獻
3.2.7 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
3.3 結果與分析
3.3.1 南美蟛蜞菊浸提液對病原真菌的影響
3.3.2 南美蟛蜞菊葉片浸提液對病原細菌的影響
3.3.3 南美蟛蜞菊根系分泌物對其抗病性的貢獻
3.4 討論
3.5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南美蟛蜞菊NBS類抗病基因及其對抗病性的作用
4.1 前言
4.2 材料與方法
4.2.1 供試材料
4.2.2 南美蟛蜞菊NBS類RGAs的獲得
4.2.3 入侵植物NBS類RGAs的進化分析
4.3 結果與分析
4.3.1 南美蟛蜞菊NBS類RGA的特征
4.3.2 南美蟛蜞菊NBS-RGAs的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
4.3.3 入侵植物及非入侵植物NBS類抗病基因的進化
4.4 討論與小結
4.4.1 南美蟛蜞菊NBS抗病基因的特征及其系統(tǒng)進化
4.4.2 入侵植物NBS抗病基因的進化及對入侵的意義
第五章 南美蟛蜞菊內生細菌與抗病性
5.1 前言
5.2 材料與方法
5.2.1 供試材料
5.2.2 內生細菌的分離方法
5.2.3 南美蟛蜞菊內生細菌的鑒定
5.2.4 南美蟛蜞菊內生細菌對植物病原真菌的影響
5.2.5 南美蟛蜞菊內生細菌對植物病原細菌的影響
5.2.6 南美蟛蜞菊內生細菌代謝產(chǎn)物對病原菌的影響
5.2.7 南美蟛蜞菊內生細菌的促生作用
5.2.8 南美蟛蜞菊內生細菌對其抗病性影響
5.2.9 統(tǒng)計分析
5.3 結果與分析
5.3.1 南美蟛蜞菊內生細菌的多樣性
5.3.2 南美蟛蜞菊內生細菌的促生作用
5.3.3 南美蟛蜞菊內生細菌與抗病性
5.3.4 內生細菌對南美蟛蜞菊抗病性的貢獻
5.4 討論與小結
5.4.1 南美蟛蜞菊內生細菌的多樣性
5.4.2 南美蟛蜞菊內生細菌的抗病性
5.4.3 內生細菌的對南美蟛蜞菊的促生作用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6.1 結論
6.1.1 主要結論
6.1.2 入侵植物新的潛在入侵機制
6.2 論文主要創(chuàng)新點
6.3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攻博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表
附錄(一) 溶液配方
附錄(二) 實驗儀器
附錄(三) 化學試劑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次生代謝產(chǎn)物與植物抗病防御反應[J]. 郭艷玲,張鵬英,郭默然,陳靠山. 植物生理學報. 2012(05)
[2]細菌群集運動與生物被膜和耐藥性的關系[J]. 趙龍華,楊維青. 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 2011(17)
[3]小麥赤霉病的發(fā)生與防治[J]. 孔令圓. 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 2011(11)
[4]燈臺樹內生放線菌多樣性及抗菌活性評價[J]. 黃海玉,李潔,趙國振,朱文勇,段學偉,李秀萍,趙立興,徐麗華. 微生物學通報. 2011(05)
[5]生物入侵:中國學者面臨的轉化生態(tài)學機遇與挑戰(zhàn)[J]. 李博,馬克平. 生物多樣性. 2010(06)
[6]廣東省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外來入侵植物調查[J]. 宋小玲,曹飛,何云核,強勝,秦衛(wèi)華,蔣明康. 浙江林學院學報. 2009(04)
[7]用掃描儀及Image J軟件精確測量葉片形態(tài)數(shù)量特征的方法[J]. 戴志聰,杜道林,司春燦,林英,郝建良,孫鳳. 廣西植物. 2009(03)
[8]6種植物提取物對非洲菊疫病病菌的抑菌活性篩選[J]. 李玲,宋旭敏,李凡,趙瑞榮,王天祥,孟坤權,龍亞芹,張星,陳海如. 農藥. 2009(05)
[9]中華根瘤菌Sinorhizobium sp.1128自體誘導物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對生理功能的影響[J]. 曲媛,楊夢華,鄭會明,鐘增濤,朱軍. 微生物學報. 2008(10)
[10]紫莖澤蘭根際土壤中優(yōu)勢細菌的篩選鑒定及拮抗性能評價[J]. 牛紅榜,劉萬學,萬方浩,劉波.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07(12)
碩士論文
[1]海南島破碎森林斑塊中的青皮種群的遺傳多樣性研究[D]. 戴志聰.海南師范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25840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25840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