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P等赤潮藻毒素對哺乳類細胞的毒性效應(yīng)及機制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22 16:42
本文利用四株哺乳類細胞(兩株正常細胞:小鼠皮膚細胞JB6-C41和人肝細胞HL-7702;兩株腫瘤細胞:人肝癌細胞Bel-7402和小鼠神經(jīng)瘤細胞Neuro-2a),通過MTT比色法、光學顯微鏡和電鏡觀察、Annexin V-FITC&PI雙染法、TUNEL法和TBA比色法等方法,研究了腹瀉性貝毒的主要組分大田軟海綿酸(Okadaic acid, OA)、利瑪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東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米氏凱倫藻(Karenia mikimotoi)、相關(guān)亞歷山大藻(Alexandrium affine)和塔瑪亞歷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 AT-6)的提取物對哺乳類細胞增殖的影響,并就OA、利瑪原甲藻脂溶性組分、米氏凱倫藻極性脂類組分對哺乳類細胞形態(tài)和結(jié)構(gòu)的影響以及它們和相關(guān)亞歷山大藻去藻過濾液未知毒性物質(zhì)誘導細胞凋亡或細胞氧化損傷等致毒機制展開研究。結(jié)果顯示:OA和利瑪原甲藻的脂溶性組分顯著抑制小鼠皮膚細胞、人肝細胞、人肝癌細胞和小鼠神經(jīng)瘤細胞的增殖,且這種抑制作用呈劑量依賴性,其對...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12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1 赤潮及其危害
1.1.1 有害赤潮的定義
1.1.2 有害赤潮的危害
1.2 我國沿海重要赤潮藻及其毒素或毒性物質(zhì)
1.2.1 腹瀉性貝毒毒素及其產(chǎn)毒藻
1.2.2 東海原甲藻
1.2.3 米氏凱倫藻
1.2.4 相關(guān)亞歷山大藻
1.3 赤潮藻毒素對哺乳類細胞的毒性效應(yīng)
1.3.1 神經(jīng)性毒素對哺乳類細胞的毒性效應(yīng)
1.3.2 腹瀉性貝毒對哺乳類細胞的毒性效應(yīng)
1.3.3 其它藻毒素對哺乳類細胞的毒性效應(yīng)
1.3.4 赤潮藻毒素的生物活性
1.4 赤潮藻毒素細胞毒性檢測方法
1.4.1 神經(jīng)性毒素的細胞毒性檢測方法
1.4.2 細胞凋亡的檢測方法
第二章 DSP 等赤潮藻毒素對哺乳類細胞增殖的影響
前言
2.1 材料與方法
2.1.1 實驗材料
2.1.2 實驗方法
2.2 實驗結(jié)果
2.2.1 OA 對四株哺乳類細胞增殖的影響
2.2.2 利瑪原甲藻脂溶性組分對四株哺乳類細胞增殖的影響
2.2.3 東海原甲藻脂溶性組分對四株哺乳類細胞增殖的影響
2.2.4 米氏凱倫藻提取物四種組分對四株哺乳類細胞增殖的影響
2.2.5 塔瑪亞歷山大藻(AT-6)提取物四種組分對四株哺乳類細胞增殖的影響
2.2.6 相關(guān)亞歷山大藻(AC-1)和塔瑪亞歷山大藻(AT-6)各組分對株哺乳類細胞增殖的影響
2.3 討論與小結(jié)
第三章 DSP 等赤潮藻毒素對哺乳類細胞形態(tài)和超微結(jié)構(gòu)的影響
前言
3.1 材料與方法
3.1.1 實驗材料
3.1.2 實驗方法
3.2 實驗結(jié)果
3.2.1 OA 對四株哺乳類細胞形態(tài)和超微結(jié)構(gòu)的影響
3.2.2 利瑪原甲藻脂溶性組分對四株哺乳類細胞形態(tài)和超微結(jié)構(gòu)的影響
3.2.3 米氏凱倫藻極性脂類組分對四株哺乳類細胞形態(tài)的影響
3.3 討論與小結(jié)
第四章 DSP 等赤潮藻毒素對哺乳類細胞凋亡的誘導作用
前言
4.1 材料與方法
4.1.1 實驗材料
4.1.2 實驗方法
4.2 實驗結(jié)果
4.2.1 OA 對四株哺乳類細胞凋亡的誘導作用
4.2.2 利瑪原甲藻脂溶性組分對四株哺乳類細胞凋亡的誘導作用
4.2.3 相關(guān)亞歷山大藻未知毒性物質(zhì)對四株哺乳類細胞凋亡的誘導作用
4.2.4 米氏凱倫藻極性脂類組分對四株哺乳類細胞凋亡的誘導作用
4.3 討論與小結(jié)
第五章 米氏凱倫藻未知毒性物質(zhì)對哺乳類細胞的氧化損傷
前言
5.1 材料與方法
5.1.1 實驗材料
5.1.2 實驗方法
5.1.3 統(tǒng)計分析
5.2 實驗結(jié)果
5.2.1 米氏凱倫藻甲醇/水提取物對四株哺乳類細胞脂質(zhì)過氧化程度的影響
5.2.2 塔瑪亞歷山大藻(AT-6)甲醇/水提取物對四株哺乳類細胞脂質(zhì)過氧化程度的影響
5.3 討論與小結(jié)
第六章 全文討論與結(jié)論
6.1 全文討論
6.1.1 四株哺乳類細胞敏感性的比較
6.1.2 利用Neuro-2a細胞進行的DSP等赤潮藻毒素細胞毒性檢測方法的應(yīng)用潛能
6.1.3 赤潮藻未知毒性物質(zhì)的危害
6.2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文中圖目錄
文中表目錄
附錄
發(fā)表和完成文章目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亞歷山大藻對海灣扇貝受精卵孵化的影響及致毒機制研究[J]. 陳桃英,顏天,劉利平,王麗平,周名江.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2)
[2]崗田酸促癌作用過程中對Balb/c 3T3細胞凋亡的影響[J]. 敖琳,高利宏,胡冉,楊夢蘇,曾志雄,方志俊,曹佳. 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 2006(05)
[3]利用蛋白磷酸酶活力抑制法檢測牡蠣體內(nèi)的腹瀉性貝毒[J]. 李愛峰,于仁成,李鈞,唐祥海,王云峰,顏天,周名江. 分析化學. 2006(03)
[4]微囊藻毒素的細胞毒性及機制研究狀況[J]. 黃湫淇,詹平. 預防醫(yī)學情報雜志. 2005(03)
[5]貝毒及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J]. 張少君,丁永生,李大志,馬旭,孫利.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 2003(04)
[6]長江口鄰近海域赤潮發(fā)生區(qū)基本特征初探[J]. 周名江,顏天,鄒景忠. 應(yīng)用生態(tài)學報. 2003(07)
[7]藻毒素對fos、jun基因表達及細胞周期的影響[J]. 趙金明,朱惠剛. 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 2003(01)
[8]飲水微囊藻毒素在大鼠肝癌發(fā)生期間對細胞增殖與凋亡的影響[J]. 陳華,孫昌盛,胡志堅,汪家梨,王章敬. 癌變.畸變.突變. 2002(04)
[9]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在水產(chǎn)品安全檢測中的應(yīng)用[J]. 葉玫,吳成業(yè),劉海新,莊宛. 上海水產(chǎn)大學學報. 2002(02)
[10]微囊藻毒素MC-LR對肝細胞毒性機理研究[J]. 施瑋,朱惠剛,晏曉蓉,周志俊. 中國公共衛(wèi)生. 2002(02)
博士論文
[1]亞歷山大藻對海產(chǎn)貝類胚胎和蒙古裸腹溞的影響及致毒機制研究[D]. 陳桃英.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6
[2]麻痹性貝毒毒素的制備和活性研究[D]. 王云峰.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2001
碩士論文
[1]亞歷山大藻(非PSP產(chǎn)毒株)毒理的初步研究[D]. 張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7
[2]東海大規(guī)模赤潮對中華哲水蚤和黑褐新糠蝦的生態(tài)毒理學研究[D]. 韓剛.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6
本文編號:2932079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12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1 赤潮及其危害
1.1.1 有害赤潮的定義
1.1.2 有害赤潮的危害
1.2 我國沿海重要赤潮藻及其毒素或毒性物質(zhì)
1.2.1 腹瀉性貝毒毒素及其產(chǎn)毒藻
1.2.2 東海原甲藻
1.2.3 米氏凱倫藻
1.2.4 相關(guān)亞歷山大藻
1.3 赤潮藻毒素對哺乳類細胞的毒性效應(yīng)
1.3.1 神經(jīng)性毒素對哺乳類細胞的毒性效應(yīng)
1.3.2 腹瀉性貝毒對哺乳類細胞的毒性效應(yīng)
1.3.3 其它藻毒素對哺乳類細胞的毒性效應(yīng)
1.3.4 赤潮藻毒素的生物活性
1.4 赤潮藻毒素細胞毒性檢測方法
1.4.1 神經(jīng)性毒素的細胞毒性檢測方法
1.4.2 細胞凋亡的檢測方法
第二章 DSP 等赤潮藻毒素對哺乳類細胞增殖的影響
前言
2.1 材料與方法
2.1.1 實驗材料
2.1.2 實驗方法
2.2 實驗結(jié)果
2.2.1 OA 對四株哺乳類細胞增殖的影響
2.2.2 利瑪原甲藻脂溶性組分對四株哺乳類細胞增殖的影響
2.2.3 東海原甲藻脂溶性組分對四株哺乳類細胞增殖的影響
2.2.4 米氏凱倫藻提取物四種組分對四株哺乳類細胞增殖的影響
2.2.5 塔瑪亞歷山大藻(AT-6)提取物四種組分對四株哺乳類細胞增殖的影響
2.2.6 相關(guān)亞歷山大藻(AC-1)和塔瑪亞歷山大藻(AT-6)各組分對株哺乳類細胞增殖的影響
2.3 討論與小結(jié)
第三章 DSP 等赤潮藻毒素對哺乳類細胞形態(tài)和超微結(jié)構(gòu)的影響
前言
3.1 材料與方法
3.1.1 實驗材料
3.1.2 實驗方法
3.2 實驗結(jié)果
3.2.1 OA 對四株哺乳類細胞形態(tài)和超微結(jié)構(gòu)的影響
3.2.2 利瑪原甲藻脂溶性組分對四株哺乳類細胞形態(tài)和超微結(jié)構(gòu)的影響
3.2.3 米氏凱倫藻極性脂類組分對四株哺乳類細胞形態(tài)的影響
3.3 討論與小結(jié)
第四章 DSP 等赤潮藻毒素對哺乳類細胞凋亡的誘導作用
前言
4.1 材料與方法
4.1.1 實驗材料
4.1.2 實驗方法
4.2 實驗結(jié)果
4.2.1 OA 對四株哺乳類細胞凋亡的誘導作用
4.2.2 利瑪原甲藻脂溶性組分對四株哺乳類細胞凋亡的誘導作用
4.2.3 相關(guān)亞歷山大藻未知毒性物質(zhì)對四株哺乳類細胞凋亡的誘導作用
4.2.4 米氏凱倫藻極性脂類組分對四株哺乳類細胞凋亡的誘導作用
4.3 討論與小結(jié)
第五章 米氏凱倫藻未知毒性物質(zhì)對哺乳類細胞的氧化損傷
前言
5.1 材料與方法
5.1.1 實驗材料
5.1.2 實驗方法
5.1.3 統(tǒng)計分析
5.2 實驗結(jié)果
5.2.1 米氏凱倫藻甲醇/水提取物對四株哺乳類細胞脂質(zhì)過氧化程度的影響
5.2.2 塔瑪亞歷山大藻(AT-6)甲醇/水提取物對四株哺乳類細胞脂質(zhì)過氧化程度的影響
5.3 討論與小結(jié)
第六章 全文討論與結(jié)論
6.1 全文討論
6.1.1 四株哺乳類細胞敏感性的比較
6.1.2 利用Neuro-2a細胞進行的DSP等赤潮藻毒素細胞毒性檢測方法的應(yīng)用潛能
6.1.3 赤潮藻未知毒性物質(zhì)的危害
6.2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文中圖目錄
文中表目錄
附錄
發(fā)表和完成文章目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亞歷山大藻對海灣扇貝受精卵孵化的影響及致毒機制研究[J]. 陳桃英,顏天,劉利平,王麗平,周名江.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02)
[2]崗田酸促癌作用過程中對Balb/c 3T3細胞凋亡的影響[J]. 敖琳,高利宏,胡冉,楊夢蘇,曾志雄,方志俊,曹佳. 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 2006(05)
[3]利用蛋白磷酸酶活力抑制法檢測牡蠣體內(nèi)的腹瀉性貝毒[J]. 李愛峰,于仁成,李鈞,唐祥海,王云峰,顏天,周名江. 分析化學. 2006(03)
[4]微囊藻毒素的細胞毒性及機制研究狀況[J]. 黃湫淇,詹平. 預防醫(yī)學情報雜志. 2005(03)
[5]貝毒及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J]. 張少君,丁永生,李大志,馬旭,孫利.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 2003(04)
[6]長江口鄰近海域赤潮發(fā)生區(qū)基本特征初探[J]. 周名江,顏天,鄒景忠. 應(yīng)用生態(tài)學報. 2003(07)
[7]藻毒素對fos、jun基因表達及細胞周期的影響[J]. 趙金明,朱惠剛. 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 2003(01)
[8]飲水微囊藻毒素在大鼠肝癌發(fā)生期間對細胞增殖與凋亡的影響[J]. 陳華,孫昌盛,胡志堅,汪家梨,王章敬. 癌變.畸變.突變. 2002(04)
[9]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在水產(chǎn)品安全檢測中的應(yīng)用[J]. 葉玫,吳成業(yè),劉海新,莊宛. 上海水產(chǎn)大學學報. 2002(02)
[10]微囊藻毒素MC-LR對肝細胞毒性機理研究[J]. 施瑋,朱惠剛,晏曉蓉,周志俊. 中國公共衛(wèi)生. 2002(02)
博士論文
[1]亞歷山大藻對海產(chǎn)貝類胚胎和蒙古裸腹溞的影響及致毒機制研究[D]. 陳桃英.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6
[2]麻痹性貝毒毒素的制備和活性研究[D]. 王云峰.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2001
碩士論文
[1]亞歷山大藻(非PSP產(chǎn)毒株)毒理的初步研究[D]. 張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7
[2]東海大規(guī)模赤潮對中華哲水蚤和黑褐新糠蝦的生態(tài)毒理學研究[D]. 韓剛.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6
本文編號:293207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93207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