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中國能源消費碳強度影響因素及減排路徑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1-09 00:33
   氣候變化問題已經逐漸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增多是造成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氣候變化威脅到人類生存和發(fā)展,已成為全世界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作為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做出公開承諾“中國2020年碳強度將在2005年的基礎上降低40%-45%”,這一目標將碳減排與經濟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起來。對于還處于發(fā)展中階段的中國來說,實現(xiàn)此目標是一個重大的挑戰(zhàn);诖,本文將碳強度、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視作經濟系統(tǒng)的一個子系統(tǒng),并將碳強度視作此系統(tǒng)的核心要素進行研究,主要開展了以下五方面的研究工作:(1)根據(jù)IPCC碳排放系數(shù)估算出1978-201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碳強度,并構建基于“脫鉤”理論的碳強度預測模型,預測了2020年的碳排放和碳強度。估算結果顯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能源消費碳排放量增長較快,但碳強度總體呈下降趨勢,并且碳排放量和碳強度的省域差異較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從1978年的14.15億噸上升至2010年的76.13億噸,增幅達到438%,碳強度從1978年的9.33噸/萬元下降到2010年2.44噸/萬元;基于脫鉤理論和情景分析預測2020年的碳強度,發(fā)現(xiàn)2020年中國碳強度很難自動降至2005年的40%-45%。(2)構建Kaya恒等式的碳強度拓展模型,采用對數(shù)平均權重分解方法(LMDI)對中國碳強度變化進行分解,并采用完全分解模型分析了省區(qū)碳強度及相關因素變化對中國碳強度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能源強度因素是碳強度降低的主要驅動因素,其次是能源結構,而產業(yè)結構變動對碳強度的作用有正有負;從省域層面上來看,有26個省份對中國碳強度降低起促進作用;而內蒙古、海南、陜西和寧夏等4個省份的碳強度效應為正,阻礙了中國整體碳強度下降;有些省份和國家的碳強度變化趨勢不一致。(3)采用協(xié)整檢驗和向量自回歸模型研究碳強度的長期均衡和短期波動情況,并根據(jù)協(xié)整方程分析了“十二五”約束指標對碳強度目標實現(xiàn)的貢獻潛力。分析結果顯示,中國碳強度變化與煤炭消費比重、能源強度、以及工業(yè)比重變化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且后三者的變化與碳強度變化均呈正向關系,其中能源強度變化對碳強度變化影響最大,而工業(yè)比重變化作用最小;協(xié)整方程評估出“十二五”能源強度約束指標對實現(xiàn)“十二五”和2020年碳強度目標貢獻潛力最大,分別達到95.34%和53.71%;脈沖函數(shù)顯示碳強度對能源強度的一個標準差新息有較強的正反應,碳強度對煤碳消費比重變化也有明顯的正反應、且反應持續(xù)時間較長,碳強度對工業(yè)比重變化的沖擊反應較弱。(4)構建拓展的環(huán)境庫茲涅茲曲線(EKC)動態(tài)模型,采用省級面板數(shù)據(jù)分析省際碳強度變化受經濟增長水平的影響趨勢。EKC模型驗證結果表明:中國及東中西區(qū)域碳強度均表現(xiàn)出較強的路徑依賴性,當期碳強度受歷史影響較大;中國碳強度與人均GDP之間呈倒N型關系,不存在拐點;東部地區(qū)呈N型曲線且已經跨過第一個拐點、預計2024年到達第二個拐點;中西部地區(qū)均呈倒U型曲線且均已跨過拐點,正處于碳強度與經濟增長的負向發(fā)展階段;東部地區(qū)出現(xiàn)第一個拐點的時間明顯早于中、西部。(5)基于“兼顧公平和效率”的原則,將中國“十二五”碳強度目標和2020年的碳強度目標分別進行省區(qū)配額。配額結果發(fā)現(xiàn):在不同決策偏好下,省域碳強度配額存在輕微差異,但無論在哪種決策偏好之下,寧夏、內蒙古、天津、上海和山西等省區(qū)的配額都較大,而江西、海南、云南和廣西等省的碳強度配額都較小;與國家“十二五”碳強度目標配額進行比較,本文“十二五”碳強度目標配額的省區(qū)差異性明顯;通過對模型的改進,加入二級指標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對減排能力進行細化分解,有利于分解過程的清晰化和分解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學位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4
【中圖分類】:F426.2;X24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1.3 研究目標
    1.2 文獻綜述
        1.2.1 有關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研究
        1.2.2 有關碳排放影響因素的研究
        1.2.3 有關碳強度的研究
        1.2.4 相關研究評論
    1.3 研究方法和創(chuàng)新點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創(chuàng)新點
    1.4 研究內容和技術路線
        1.4.1 研究內容
        1.4.2 技術路線
第二章 理論基礎
    2.1 經濟學理論
        2.1.1 低碳經濟理論
        2.1.2 可持續(xù)發(fā)展理論
        2.1.3 經濟增長理論
        2.1.4 環(huán)境經濟學理論
    2.2 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影響機理
        2.2.1 IPAT方程和KAYA恒等式
        2.2.2 經濟增長對碳排放的影響
        2.2.3 “脫鉤”理論
        2.2.4 碳排放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2.2.5 環(huán)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理論
    2.3 碳強度與經濟增長的作用機理
        2.3.1 碳強度的內涵
        2.3.2 碳強度的影響因素
        2.3.3 經濟增長對碳強度的影響
    2.4 碳減排指標分配理論
    2.5 本章小結
第三章 中國碳排放和碳強度的現(xiàn)狀及預測分析
    3.1 中國的能源消費現(xiàn)狀
        3.1.1 中國能源消費總量
        3.1.2 中國能源結構分析
        3.1.3 中國能源消費省域差異分析
        3.1.4 中國能源消費的行業(yè)差異
        3.1.5 中國能源消費強度的比較分析
    3.2 中國碳排放量現(xiàn)狀及特點
        3.2.1 碳排放量的估算方法
        3.2.2 中國碳排放量估算
        3.2.3 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域比較分析
        3.2.4 中國能源消費碳排放的行業(yè)比較
    3.3 中國碳強度現(xiàn)狀
        3.3.1 中國碳強度的計算
        3.3.2 中國碳強度的比較分析
        3.3.3 中國碳強度承諾的意義
    3.4 中國碳強度預測分析
        3.4.1 2020 年中國碳強度情景分析
        3.4.2 基于“脫鉤”理論的碳強度預測
        3.4.3 中國未來碳減排趨勢分析
    3.5 本章小結
第四章 中國碳強度變化的影響因素研究
    4.1 模型和方法
        4.1.1 KAYA恒等式的碳強度拓展模型
        4.1.2 LMDI分解方法
        4.1.3 完全分解模型
        4.1.4 數(shù)據(jù)來源
    4.2 碳強度影響因素的國家層面分解
        4.2.1 影響因素分解結果
        4.2.2 分時期的影響因素分析
        4.2.3 驅動因素比較分析
    4.3 中國碳強度變化的省域層面分解
        4.3.1 省區(qū)總效應分析
        4.3.2 省區(qū)碳強度變化效應分析
        4.3.3 省區(qū)結構效應分析
        4.3.4 典型省區(qū)碳強度完全分解結果分析
    4.4 中國碳強度影響因素分析
        4.4.1 能源強度分析
        4.4.2 能源結構分析
        4.4.3 產業(yè)結構分析
        4.4.4 省區(qū)差異分析
    4.5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碳強度影響因素的計量檢驗及分析
    5.1 變量和模型
        5.1.1 變量的選取
        5.1.2 向量自回歸模型
        5.1.3 向量誤差修正模型
    5.2 碳強度變化的長期均衡分析
        5.2.1 VAR模型估計
        5.2.2 Johansen協(xié)整檢驗
        5.2.3 協(xié)整檢驗結果分析
    5.3 影響因素對碳強度目標的貢獻潛力評估
        5.3.1 降低能源強度對碳強度目標的貢獻潛力
        5.3.2 優(yōu)化能源結構對碳強度目標的貢獻潛力
        5.3.3 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對碳強度目標的貢獻潛力
    5.4 碳強度變化的動態(tài)分析
        5.4.1 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M)估計
        5.4.2 脈沖響應函數(shù)分析
    5.5 本章小結
第六章 中國碳強度與經濟增長的動態(tài)關系
    6.1 引言
    6.2 模型、方法和數(shù)據(jù)
        6.2.1 EKC模型設定
        6.2.2 檢驗方法
        6.2.3 數(shù)據(jù)處理
    6.3 實證檢驗
        6.3.1 單位根檢驗
        6.3.2 面板數(shù)據(jù)的協(xié)整檢驗
        6.3.3 EKC模型形式檢驗
    6.4 檢驗結果分析
    6.5 本章小結
第七章 中國減排路徑選擇——碳強度目標省級分解
    7.1 碳減排方案的國際經驗
        7.1.1 國外碳減排配額原則綜述
        7.1.2 國外碳減排政策
    7.2 中國碳減排的困境以及路徑選擇
        7.2.1 中國的碳減排困境
        7.2.2 中國實現(xiàn)2020年減排目標的政策選擇
        7.2.3 中國碳減排路徑選擇及減排原則
    7.3 中國省域碳強度目標配額
        7.3.1 指標選擇
        7.3.2 數(shù)據(jù)來源
        7.3.3 碳強度目標配額結果及分析
    7.4 模型討論
    7.5 本章小結
第八章 主要結論、建議與研究展望
    8.1 主要結論
    8.2 政策建議
    8.3 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及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岳超;胡雪洋;賀燦飛;朱江玲;王少鵬;方精云;;1995—2007年我國省區(qū)碳排放及碳強度的分析——碳排放與社會發(fā)展Ⅲ[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4期

2 陸虹;中國環(huán)境問題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分析——以大氣污染為例[J];財經研究;2000年10期

3 公維鳳;周德群;王傳會;;全國及省際能耗強度與碳強度約束下經濟增長優(yōu)化研究[J];財貿經濟;2012年03期

4 李布;;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的特征、績效與啟示[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0年03期

5 楊騫;劉華軍;;中國碳強度分布的地區(qū)差異與收斂性——基于1995-2009年省際數(shù)據(jù)的實證研究[J];當代財經;2012年02期

6 查建平;唐方方;傅浩;;產業(yè)視角下的中國工業(yè)能源碳排放Divisia指數(shù)分解及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10年05期

7 郎一環(huán),王禮茂,王冬梅;能源合理利用與CO_2減排的國際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地理科學進展;2004年04期

8 戚文海;矯萍;;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俄羅斯加強低碳經濟發(fā)展的路徑選擇[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11年01期

9 邱壽豐;;福建對國家能源強度變化的貢獻分析[J];發(fā)展研究;2008年08期

10 劉強;莊幸;姜克雋;韓文科;;中國出口貿易中的載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國工業(yè)經濟;2008年08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偉男;歐盟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借鑒意義[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9年



本文編號:287559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7559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7d7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