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滲透(FO)作為一種新型的膜技術,因其具有無需外加壓力,能耗低、對污染物截留率高、膜污染趨勢低等優(yōu)點,被廣泛用于污水處理/回用和海水淡化,對解決水資源短缺和能源危機起到重要作用。城市污水中含有豐富的能源物質(zhì),采用正滲透膜技術對城市污水進行處理,可實現(xiàn)污水處理的資源化和能源化。而在污水處理過程中,正滲透膜與實際污水長期接觸,膜污染仍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有效地控制膜污染是促進正滲透膜技術在城市污水處理/回用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課題以實際的城市污水為原料液,模擬海水為汲取液,系統(tǒng)地研究了正滲透在處理過程中的膜污染特性以及膜污染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考察了采用膜表面曝氣和改性對膜污染的控制效能,并對相應的膜污染控制機理進行了探討。本研究首先考察了正滲透膜活性層(AL)朝向原料液(FS)(AL-FS模式)和支撐層(SL)朝向FS(SL-FS模式)兩種運行模式下的的通量變化規(guī)律和膜污染行為。雖然SL-FS模式下的初始通量高于AL-FS模式,但AL-FS模式下通量下降比較穩(wěn)定,活性層表面形成的污染層可通過膜表面清洗去除,且通量得到恢復,故AL-FS模式比SL-FS模式更適合于城市污水處理/回用中。其次在AL-FS模式下,通過對比了不同正滲透工藝(直接正滲透(Direct FO)和正滲透膜生物反應器(OMBR))下的膜污染特性,發(fā)現(xiàn)長期運行條件下,Direct FO通量下降比OMBR嚴重,并且膜表面形成較厚的污染層。通過對膜表面污染物的識別,發(fā)現(xiàn)膜表面的主要有機物污染物為多糖和蛋白質(zhì),無機元素主要為為Ca、Mg、Fe和P,并且Direct FO污染膜表面的含量遠遠大于OMBR。膜污染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為了更好地了解正滲透膜技術在處理實際城市污水時的膜污染特性并闡明膜污染機制,本文系統(tǒng)地研究了Direct FO和OMBR膜表面污染隨運行時間的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對Direct FO和OMBR兩種工藝在不同運行周期(3天、8天、16天和30天)下的膜表面污染層中的有機污染物和無機元素進行分析,并采用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對膜表面生物污染層進行表征。同時采用平板計數(shù)法對膜表面細菌濃度進行定量分析,并利用高通量測序?qū)δけ砻嫖廴緦拥奈⑸锞浣Y構變化進行分析。結果表明,Direct FO膜表面污染層中的污染物和細菌濃度隨著運行周期的增長逐漸累積,膜表面形成較厚的污染層,進而增加膜污染阻力,使水通量下降至1.16 L/(m~2·h)。而OMBR膜表面污染層中的污染物和細菌濃度在運行第8天之后呈現(xiàn)穩(wěn)定狀態(tài),運行后期通量基本保持在3~3.7 L/(m~2·h)之間。利用高通量測序?qū)δけ砻嫖廴緦又形⑸锞浣Y構隨運行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進行解析,發(fā)現(xiàn)OMBR膜表面污染層中存在Ferribacterium和PHOS-HE51_norank兩大優(yōu)勢種群,而Direct FO膜表面微生物的多樣性高于OMBR,但相對豐度都很低,且不存在明顯的優(yōu)勢種群;谡凉B透處理城市污水時的膜污染特性,采用對膜表面曝氣的方法對浸沒式Direct FO工藝在城市污水處理過程中的膜污染進行控制。初步考察不同的曝氣強度(1.5 m~3/(m~2·h)、3.0 m~3/(m~2·h)、4.5 m~3/(m~2·h)和6.0 m~3/(m~2·h))對通量變化的影響,選取3 m~3/(m~2·h)為最優(yōu)曝氣強度,來評價長期運行下曝氣對膜污染的控制效能。52天膜污染實驗運行中,在曝氣條件下通量得到顯著提高。在沒有曝氣的條件下,膜表面形成了致密的污染層,含有大量的有機物、無機元素以及細菌。相反。在曝氣條件下,膜表面污染物大大減少且沒有形成明顯的污染層。結果表明曝氣可以減少污染物在膜表面的沉積,從而抑制污染層在膜表面的形成和發(fā)展。因此,對膜表面曝氣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控制膜污染的措施。進一步通過膜表面改性的方法提高正滲透膜在城市污水處理過程中的抗污染性能。首先采用聚多巴胺(PDA)/聚乙烯亞胺(PEI)涂覆在膜表面,然后利用PDA的鄰苯二酚官能團進一步在膜表面形成納米銀顆粒,最終得到PDA/PEI-nAg改性膜。膜表面改性,不僅提高了膜的親水性,還使膜同時具有抗粘附性和抑菌性能,但對原膜的本身的傳質(zhì)性能和完整性并未造成顯著影響。相比于CTA原膜,PDA/PEI-nAg CTA改性膜對E.coli和S.aureus的抑菌率分別達到90%和85%左右。以實際城市污水為原料液的動態(tài)膜污染實驗結果表明,PDA/PEI-nAg改性膜的通量下降程度明顯低于原膜。通過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對膜表面污染層中組成和結構表征,表明PDA/PEI-nAg改性膜污染后膜表面的活菌數(shù)量減少,且親水性的提高降低了膜表面附著的有機物量,從而有效地控制了膜污染。
【學位授予單位】: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X703
【圖文】:
膜材料應具有較低的膜污染趨勢和濃差極化效應。透壓差低于理論值,從而降低水的回收率。膜污染也增加了運行成本并且縮短了膜的使用壽命。此外強度、化學穩(wěn)定性好等特點。術的研究初期,人們采用商品化的 RO 膜對 FO 工支撐層是由嵌入式致密多孔的網(wǎng)狀結構組成,增化現(xiàn)象比較嚴重,實驗結果獲得的水通量較低[59相轉(zhuǎn)化法制備了醋酸纖維素膜(CA)應用于 FO量和機械強度。1990 年,美國的 HTI 公司(Hydra制備了商品化的三醋酸纖維膜(CTA)專門用于 性層(Active Layer, AL)和嵌入式聚酯網(wǎng)面的支成,且厚度不到 50 μm[62],如圖 1-2 所示為 CTA 。這種膜結構與 RO 膜結構不同,使膜的水通量得于 CTA 膜 FO 膜技術的研究,并被廣泛用于各種 膜易被生物降解,pH 和溫度的耐受范圍較低,且

第 1 章 緒 論形成有利于微生物的附著。其次,原料液中的細菌在范德華引力和氫鍵等相互的作用下,可逆地附著于膜表面。與此同時大分子的有機物在在膜表面沉積促進細菌在膜表面的繁殖和生物膜的形成。隨后,細菌和污染物不斷地在膜表面沉積,從而在膜表面形成由細菌、蛋白質(zhì)、多糖等組成的生物膜[105]。然而,在實際的污水處理過程中,膜表面形成的污染層是由不同類型的污染和多種污染物共同組成,并不會單獨存在。污染物-膜和污染物-污染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影響膜污染形成以及污染層演變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飛;許柯;任洪強;耿金菊;丁麗麗;;XDLVO理論解析有機物和鈣離子對納濾膜生物污染的影響[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5年12期
2 潘淑芳;鐘鷺斌;苑志華;祝敏平;鄭煜銘;;正滲透膜材料及其應用技術研究進展[J];水處理技術;2015年11期
3 薛念濤;潘濤;;正滲透濃差極化與膜污染特征的研究進展[J];膜科學與技術;2015年05期
4 楊唐;程麗華;談興;畢學軍;;曝氣對正滲透膜分離性能及膜污染的影響[J];水處理技術;2015年09期
5 楊瑞林;張新歡;董秉直;夏圣驥;;以天然水為原料液的正滲透過程中CTA膜表面污染物脫附研究[J];膜科學與技術;2015年03期
6 沈愛宗;李苑雅;;口服滲透泵制劑的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5年02期
7 程世營;張捍民;楊鳳林;;墊片法對正滲透過程中濃差極化的改善研究[J];膜科學與技術;2015年01期
8 李鵬飛;謝朝新;周寧玉;陳璐斌;劉帥;;混凝預處理及膜面流速控制對微濾膜污染的影響研究[J];環(huán)境科技;2015年01期
9 李潔;王軍;白羽;侯得印;欒兆坤;;溫度對正滲透工藝性能的影響[J];環(huán)境工程學報;2014年10期
10 張高旗;劉海寧;張凱松;;正滲透處理生活污水過程中的膜污染研究[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3年1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劉彩虹;聚酰胺復合膜功能層抗污染調(diào)控機制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8年
2 張新玉;正滲透膜的強親水改性及其用于抗乳化油污染性能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8年
3 劉鵬霄;城市污水處理廠中痕量抗生素的歸趨及其減排技術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丁俐安;正滲透厭氧膜生物反應器處理酸性染料廢水及其脫色機理的試驗研究[D];東華大學;2017年
2 袁博;正滲透膜—生物反應器膜污染機理的解析研究[D];江南大學;2015年
3 白洋;海水作為汲取液的正滲透濃縮污水效能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
280670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06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