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燃煤電廠煙氣二氧化碳吸脫附實驗及熱質(zhì)傳遞性能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6-06 16:51
【摘要】:我國是以化石燃料為重要能源的國家,CO2排放總量居世界各國之首,主要排放源是燃煤電廠,燃煤電廠排放煙氣中所含的CO2,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因素。因此分離煙氣混合氣體中的CO2,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混合氣體的分離方法包括吸收法、吸附法、膜分離法等,其中吸附法以設備簡單、無腐蝕和能耗低等優(yōu)勢,成為人們在工程實際中研究應用的焦點。然而,若采用吸附法捕獲煙氣中CO2,由于燃煤電廠中煙氣具有較高流速和溫度,且所含的CO2濃度較低,致使吸附法捕獲煙氣中CO2的研究,存在諸多的技術難點,目前尚無法獲得工程應用。 本文首先分析了含CO2的燃煤電廠煙氣的特性,通過搭建的實驗系統(tǒng),以N2和CO2混合氣體模擬煙氣,選取活性炭、沸石分子篩、聚丙烯腈基活性碳纖維和粘膠基活性碳纖維四種常用吸附劑,,針對不同溫度和不同流量工況,分別測定了吸附器出口N2和CO2的濃度,通過繪制穿透曲線,計算CO2的吸附量,得出這四種吸附劑對N2的吸附穿透時間都很短,而對CO2的穿透時間屬粘膠基活性碳纖維最長,為360s,說明粘膠基活性碳纖維對吸附煙氣中的CO2,具有較好的可選擇性。并且粘膠基活性碳纖維的再生熱穩(wěn)定性最好,吸附量穩(wěn)定在2.33mol/kg。 測試了粘膠基活性碳纖維的動力學性能,包括測試粘膠基活性碳纖維對CO2的吸脫附性能以及導電性能、通電脫附性能,擬合得出活性碳纖維的吸脫附等溫線方程,通電實驗結果表明:在相同裝填質(zhì)量下,活性碳纖維的電流與電壓基本呈線性關系,電阻為定值。 基于熱力學和吸附動力學建立CO2吸附捕獲的數(shù)學模型,首先對方程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然后采用有限差分法對方程組進行求解,利用實驗測試數(shù)據(jù)的對比驗證,證明了模型的可靠性。并進一步分析了換熱系數(shù)、傳質(zhì)系數(shù)對吸附過程的影響,得出換熱系數(shù)對出口濃度影響較大;而隨著傳質(zhì)系數(shù)的增大,煙氣中CO2組分的出口濃度,先減小后增大;降低吸附器所處的環(huán)境溫度,能夠提高吸附速度和飽和吸附量。 在分析了粘膠基活性碳纖維脫附傳質(zhì)和傳熱特性基礎上,研究建立了脫附過程的數(shù)學模型,模擬計算了變壓脫附時脫附量和脫附率變化,得出在降壓脫附條件下,脫附率僅為78%,且脫附過程受脫附熱效應的影響較大;模擬了不同環(huán)境溫度下脫附過程脫附率的差異,得出脫附過程在較高的環(huán)境溫度下能夠提高脫附速度和脫附終了時的脫附率。 為提高吸附捕獲CO2的吸脫附率,提出了技術改進方案,包括:吸附器外設置套管和通電加熱吸附劑的改進措施;根據(jù)改進措施設計了套管式吸附器和通電式吸附器,并建立了各自的計算模型,進行了典型工況計算,得出結論:套管式吸附器吸附過程中通入冷水,能夠降低40s的吸附時間,并提高0.08mol/kg的吸附量;套管式吸附器脫附時通熱水,能降低90s的脫附時間,并將脫附率從0.78提高到0.81;通電式吸附器通入低壓電雖使脫附時間延長180s,但會使脫附率從78%上升到84%;變電變溫變壓聯(lián)合工藝脫附時間僅為310s,而脫附率高達92.4%。 最后本文在綜合上述研究內(nèi)容基礎上,設計雙塔變壓變電變溫聯(lián)合捕獲CO2的系統(tǒng),建立連續(xù)捕獲過程的動態(tài)數(shù)學模型,模擬計算了吸附器內(nèi)吸附劑上吸附的CO2量隨時間的變化。通過捕獲時間、捕獲率、能量消耗等性能指標研究CO2捕獲過程吸附分離的動態(tài)性能,發(fā)現(xiàn)新系統(tǒng)在少量增加水泵能耗和通電能耗的基礎上,能夠提高20.62%的捕獲量,降低35.63%的捕獲時間,并將捕獲率由0.65上升到了0.88。 通過本文的研究,證明了變壓吸附變電變溫脫附在燃煤電廠煙氣中CO2的捕獲方面應用的可行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將為捕獲燃煤電廠煙氣中CO2系統(tǒng)的應用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持。
【學位授予單位】: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X77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松柳;王欣;許綠絲;曾漢才;;ACF床動態(tài)吸附及脫附性能試驗研究[J];電力環(huán)境保護;2007年03期

2 魏璽群,陳健;變壓吸附氣體分離技術的應用和發(fā)展[J];低溫與特氣;2002年03期

3 張輝;劉應書;劉文海;孟宇;鄭新港;吳全;陳偉杰;高志成;冼定邦;張良;;煙氣中低濃度二氧化碳吸附捕集中試試驗研究[J];低溫與特氣;2009年01期

4 費維揚,艾寧,陳健;溫室氣體CO_2的捕集和分離——分離技術面臨的挑戰(zhàn)與機遇[J];化工進展;2005年01期

5 王斐;邵曉紅;汪文川;薛銳生;沈增民;;CH_4和CO_2在活性炭微球內(nèi)擴散系數(shù)的測定[J];化工學報;2006年08期

6 張惠芬;建設項目環(huán)境影響經(jīng)濟評價探討[J];環(huán)境保護;2005年02期

7 周澤興;火電廠排放CO_2的分離回收和固定技術的研究開發(fā)現(xiàn)狀[J];環(huán)境科學進展;1993年01期

8 周理,李明,周亞平;Measurement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adsorption of supercritical methane on superactivated carbon[J];Science in China(Series B);2000年02期

9 周理,周亞平;關于氫在活性炭上高壓吸附特性的實驗研究[J];中國科學(B輯 化學);1996年05期

10 王乃粒;;捕獲燃煤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J];世界科學;2008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振;燃煤電廠煙道氣中二氧化碳吸附捕集過程的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年

2 卜憲標;車用天然氣吸附儲存及熱效應模擬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69997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9997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244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