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廢棄物的綜合處理與利用研究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latest statistics, the construction area of our country has exceeded 650 million square meters every year, and the result is that the construction waste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At present, the amount of construction waste in our country accounts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amount of urban garbage every year, which has become a difficult problem to deal with properly. At present, most of the construction waste is transported to the countryside or countryside without any treatment. This treatment method not only occupies a large amount of cultivated land and construction funds, but also causes problems such as dust and dus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portation and stacking, and exacerbat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auses more and more unbearable pressure o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simple abandonment of construction waste is not in line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resources, it is a great waste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this paper, recycled aggregate block,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pavement brick and recycled aggregate mortar are made by using construction waste as aggregate and cement and fly ash as cementitious material. A series of orthogonal tests were carried out on its strength, water absorption, frost resistance, slump and other related proper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ngth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is higher than 15MPa, the flexural strength is higher than 5MPa, the frost resistance is higher than 50D, the mass loss rate is less than 5, and the strength loss rate is less than 25. Compared with the new aggregate concrete, there is a certain gap in the related properties, but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composite construction is adopted. The production cost of recycled aggregate of construction waste is analyzed syntheticall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 of every cubic meter saves 44 yuan than the fresh mix concrete.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recovery, treat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onstruction waste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such as economi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o on.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建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X799.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劍波;吳勇生;;再生骨料的強化研究[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10年11期
2 ;兩項混凝土用再生骨料標準8月實施[J];墻材革新與建筑節(jié)能;2011年03期
3 張潞;;不同強化條件下的再生骨料強化探討[J];煤炭技術;2012年01期
4 曹征模;曹鵬飛;王繼春;;再生骨料的性能分析及強化方法初探[J];四川建筑;2012年02期
5 陳瑩,嚴捍東,林建華,王瓊;再生骨料基本性質及對混凝土性能影響的研究[J];再生資源研究;2003年06期
6 陳剛,蘇磊,陳揚;國外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的應用情況及在國內市場的應用前景分析[J];中國環(huán)保產(chǎn)業(yè);2005年07期
7 王智威;;高品質再生骨料的生產(chǎn)工藝[J];混凝土;2006年09期
8 孫寶建;;村鎮(zhèn)建筑垃圾制備再生骨料的工藝初探[J];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9 王社良;景龍平;張博;楊迎;;磚含量對再生骨料性能影響的試驗研究[J];混凝土;2011年02期
10 李瀅;代大虎;;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基本特性研究[J];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秋義;朱亞光;高嵩;;機械強化對再生骨料性能的影響[A];第三屆全國再生混凝土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2 趙立群;陳寧;錢耀麗;宣金琦;;再生骨料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中應用研究[A];“第四屆全國特種混凝土技術”學術交流會暨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混凝土質量專業(yè)委員會2013年年會論文集[C];2013年
3 陳美祝;林俊濤;吳少鵬;張濤;;再生骨料吸水率的研究[A];房建材料與綠色建筑[C];2009年
4 崔素萍;王亞麗;涂玉波;劉紅;;再生骨料改性及機理研究[A];房建材料與綠色建筑[C];2009年
5 陳美祝;林俊濤;吳少鵬;張濤;;再生骨料吸水率的研究[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2)[C];2009年
6 趙霄龍;李秋義;張秀芳;何更新;;混凝土再生骨料相關標準研究及編制[A];高強與高性能混凝土及其應用——第七屆全國高強與高性能混凝土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7 吳道堯;徐亦冬;;再生骨料的生產(chǎn)與質量標準初探[A];首屆全國再生混凝土研究與應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8 李秋義;全洪珠;楊向寧;朱亞光;;再生骨料強化技術及其質量評定方法的研究[A];首屆全國再生混凝土研究與應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9 崔寧;李傳平;劉元則;;磚混類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應用前景[A];2011年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10 朱亞光;李秋義;高嵩;;硅烷浸漬對再生骨料及再生骨料混凝土吸水性能的影響[A];第三屆全國再生混凝土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董金傍 本報記者 莊鄭悅;廢棄陶瓷的透水功效[N];中國建材報;2012年
2 蔣冬青;混凝土骨料資源的開發(fā)[N];中國建材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郭遠臣;再生骨料/水泥復合材料干縮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2 石建光;再生骨料對混凝土性能影響的試驗研究和計算分析[D];上海大學;2011年
3 郝彤;再生骨料混凝土多孔磚及其砌體受力性能研究[D];鄭州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建暉;再生骨料在水泥穩(wěn)定基層中研究與應用[D];中南大學;2009年
2 吳春楊;再生骨料免振搗混凝土制備及應用技術研究[D];江蘇科技大學;2015年
3 張韋倩;道路橋梁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生命周期節(jié)能減排效果評估體系和案例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4 李東洋;再生骨料裹漿處理技術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5年
5 王復星;建筑垃圾再生骨料表面改性及其對砂漿性能影響的研究[D];濟南大學;2015年
6 李俊哲;再生骨料砼芯—復合水泥土樁承載力性能研究[D];延邊大學;2016年
7 李根;高品質再生骨料制備技術和水泥石粉體活化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6年
8 朱金春;再生骨料透水性混凝土的研究與制備[D];揚州大學;2016年
9 季旭嶸;廢棄舊混凝土再生骨料關鍵技術和應用[D];蘇州科技大學;2016年
10 邊晨;再生骨料及廢棄纖維的分布模型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17135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171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