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CANON工藝處理低氨氮廢水的新模式
本文選題:厭氧氨氧化 + 全程自養(yǎng)脫氮工藝(CANON); 參考:《環(huán)境科學》2017年03期
【摘要】:利用上流式污泥床反應器,以出水復氧回流的方式快速啟動CANON工藝,并研究了啟動及運行過程特征.結果表明,以出水復氧進行回流的方式可以快速啟動并穩(wěn)定運行CANON工藝;在污泥體積分數(shù)為25%,進水NH_4~+-N為157 mg·L~(-1),HRT為2 h的條件下,經(jīng)過50 d的穩(wěn)定運行,總氮去除速率NRR從1.31 kg·(m~3·d)~(-1)逐漸升高到1.47 kg·(m~3·d)~(-1).復氧回流的方式有效地控制了反應器內溶解氧的量,使得DO0.01 mg·L~(-1),對系統(tǒng)中的NOB起到了良好的抑制效果,同時也為An AOB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通過控制回流量的大小可以精確地控制NO_2~-的產生速率,使得與NO_2~-消耗速率達到一個良好的平衡狀態(tài),避免了NO_2~-的積累及其硝化反應的發(fā)生.因此,復氧回流CANON工藝在運行的穩(wěn)定性方面表現(xiàn)出了很大的優(yōu)勢,為CANON工藝處理低氨氮廢水提供了一個新模式.
[Abstract]:Using upflow sludge bed reactor, the canon process was quickly started by reoxygenation of efflu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art-up and operation proces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non process can be started quickly and run stably by reoxygenation of effluent, when the sludge volume fraction is 25 and the influent NH4- N is 157mg / L ~ (-1) HRT is 2 h, after 50 days of stable operation. The total nitrogen removal rate (NRR) increased from 1.31 kg / d ~ (-1) to 1.47 kg / d ~ (-1). The reoxygenation method effectively controlled the amount of dissolved oxygen in the reactor, which made DO0.01 mg / L of doxorubicin (DO0.01 mg / L) play a good role in the inhibition of NOB in the system, and also provided a good growth environment for an AOB. By controlling the amount of reflux, we can accurately control the production rate of no _ 2 ~ (-), and make the consumption rate of no _ 2 ~ + reach a good equilibrium state, thus avoiding the accumulation of no _ 2 ~ (-) and the occurrence of nitrification reaction. Therefore, the reoxygenation reflux CANON process has a great advantage in the stability of operation, which provides a new model for the treatment of low ammonia nitrogen wastewater by the reoxygenation reflux CANON process.
【作者單位】: 蘇州科技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蘇州科技大學環(huán)境生物技術研究所;
【基金】: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2016YFC040110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478284,51408387) 江蘇省特色優(yōu)勢學科二期立項項目 江蘇省水處理技術與材料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項目 蘇州科技學院科研基金項目青年項目(341410031);蘇州科技學院人才引進科研項目(331411202)
【分類號】:X703.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昊;周康根;;氨氮廢水的幾種處理技術[J];工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06年11期
2 袁克城;馬清軍;蘇鳳林;;處理氨氮廢水的技術研究[J];化學工程師;2009年03期
3 ;開磷劍化回收氨氮廢水增效益[J];貴州化工;2011年03期
4 張亮;閆永勝;;工業(yè)氨氮廢水的處理[J];農業(yè)與技術;2012年07期
5 許國慶;;回收氨氮廢水用常用水處理技術的原理和應用[J];科技資訊;2012年26期
6 李建平;化肥廠氨氮廢水的治理[J];化工環(huán)保;1995年06期
7 鐘理,譚春偉,胡孫林,劉軍,徐光明,陳微明,廖平;氨氮廢水降解技術進展[J];化工科技;2002年02期
8 應德煌;氨氮廢水治理方案的選擇[J];福建化工;2003年02期
9 李雯;氨氮廢水的深度水解[J];化工環(huán)保;2004年03期
10 劉國文;王繼徽;;含氟含氨氮廢水的治理[J];硬質合金;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周健;胡曉靜;安會琴;黃唯平;;分子篩處理氨氮廢水的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2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2 林海波;徐紅;楊喜波;張恒彬;;在流動式電解槽中氨氮廢水的間接電氧化[A];中國化學會第七屆水處理化學大會暨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3 王方;;回收無機氨氮廢水用集成膜技術的研究進展[A];第五屆全國水處理化學品行業(yè)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王方;;回收無機氨氮廢水用集成膜技術的研究進展[A];2008中國水處理技術研討會暨第28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喬向利;劉哲;劉志偉;曾穎林;張振家;;光引發(fā)制備包埋菌對處理低濃度氨氮廢水的影響[A];中國化工學會2009年年會暨第三屆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yè)節(jié)能節(jié)水減排技術論壇會議論文集(下)[C];2009年
6 許延輝;馬瑩;胡衛(wèi)紅;徐海平;喬軍;;沉淀法處理稀土生產過程中氨氮廢水的研究[A];中國稀土學會第一屆青年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辛銘;氨氮廢水減排技術鎖定四產業(yè)[N];中國化工報;2008年
2 記者 王孝弟;水煤漿技術攻克氨氮廢水難題[N];中國化工報;2009年
3 吉明亮 李根榮 李期輝 趙曉;600多萬元處理費怎樣省下?[N];中國環(huán)境報;2009年
4 楊文;讓難處理的焦化為水變凈[N];中國冶金報;2006年
5 記者 李大慶;我國氨氮廢水首次實現(xiàn)資源化處理[N];科技日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束洪福;氨氮廢水資源化技術治污增效雙贏[N];科技日報;2012年
7 記者 姜小毛;氣水分離膜處理技術獲國家推廣[N];中國化工報;2011年
8 王春梅 張永奇 黃小衛(wèi) 龍志奇;稀土冶煉廢水要從源頭治理[N];中國冶金報;2012年
9 蔡忠仁;我國ADC發(fā)泡劑行業(yè)污染嚴重[N];中國化工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鄭昭;有效防治ADC發(fā)泡劑造成的污染[N];福建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鐘金松;從化鉭鈮冶煉廠廢水處理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端峰;殼牌爐粉煤灰合成沸石及其脫氮應用研究[D];鄭州大學;2015年
2 楊晶;改性TiO_2光催化降解氨氮廢水的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5年
3 高興旺;改性錫銻氧化物電極的制備及其在處理高鹽氨氮廢水中的應用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6年
4 劉國文;鉭鈮冶煉含氟含氨氮廢水的治理[D];湖南大學;2007年
5 宋建昕;鉭鈮生產氨氮廢水的處理與工程初步設計[D];湘潭大學;2008年
6 吳奇;承德沸石處理氨氮廢水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06年
7 訾培建;微波技術處理氨氮廢水的實驗研究[D];湘潭大學;2012年
8 姚燕;微波—活性炭處理氨氮廢水的研究[D];湘潭大學;2011年
9 彭佳樂;新型銅基離子交換樹脂處理氨氮廢水的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10 李健昌;沸石去除中低濃度工業(yè)氨氮廢水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00532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005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