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利用碳強度及可持續(xù)性動態(tài)變化——以山東省平度市為例
本文關鍵詞:農地利用碳強度及可持續(xù)性動態(tài)變化——以山東省平度市為例 出處:《生態(tài)學報》2017年09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以中國東部山東省平度市為案例區(qū),通過識別重要的農地利用碳排放源和構建碳排放測算體系,包括農用化學物質投入間接碳排放、耗能碳排放、氮肥施用后導致的土壤直接N_2O釋放、秸稈燃燒碳排放和牲畜養(yǎng)殖CH_4和N_2O排放,測算了1995—2013年農地利用的碳排放量;結合農產品產值分析了農地利用碳強度變化特征,結合農作物碳吸收分析了農地利用的碳可持續(xù)指數的變化規(guī)律。研究得出:(1)1995—2013年平度年均碳排放量的次序是:農資投入22.50萬t牲畜養(yǎng)殖17.41萬t秸稈燃燒6.62萬t,其中秸稈燃燒碳排放呈逐年增加態(tài)勢,而農資投入和畜牧養(yǎng)殖均呈逐年減少趨勢。(2)平度農地利用碳強度變化結果表明,農產品產值增加速度超過農地利用碳排放速度,單位產值碳排放已從1995年的1.24 t/元降至2013年的0.35 t/元。(3)碳可持續(xù)性指數變化特征表明,平度農地利用過程中碳吸收大于碳排放,且碳可持續(xù)性指數以年均7.12%速率增長,故平度農作物生產期的碳吸收能夠完全消納農地利用過程中所產生碳排放。該研究不僅為中小尺度以及我國東部區(qū)域的農地利用碳排放及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科學依據,而且有益于推進我國農業(yè)的碳減排,并為國際全球環(huán)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中LUCC、碳循環(huán)等重大問題的研究提供基本素材。
[Abstract]:Taking Pingdu City in eastern Shandong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 the paper establishes a carbon emission measurement system by identifying important sources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al land, including indirect carbon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Soil direct N2O emissions, straw burning carbon emissions and CH_4 and N2O emissions from livestock farming were measured after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the carbon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al land use from 1995 to 2013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output valu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intensity in farmland utilization were analyzed. The variation of carbon sustainability index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is analyzed by combining with crop carbon absorption. The order of carbon emissions per year from 1995 to 2013 was: 225,000 tons of agricultural materials were put into livestock and 174,100 tons of straw burned 66,200 tons. The carbon emission from straw combustion increased year by year, while the input of agricultural materials and livestock farming decreased year by year. The output valu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creased faster than the rate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al land use. Carbon emission per unit output value has decreased from 1.24 t / yuan in 1995 to 0.35 t / yuan in 2013. Carbon absorption is larger than carbon emission during the use of Pingdu farmland, and the carbon sustainability index increases at an average annual rate of 7.12%. Therefore, the carbon absorption of Pingdu crops during the production period can completely absorb the carbon emissions from farmland utilization. This study not only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emiss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the middle and small scale, but also for the eastern region of China. According to. It is beneficial to promote carbon abatement in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provide basic material for the study of LUCC-carbon cycle in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factor plan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陸地表層格局與模擬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大學;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東西部土地集約利用變化及其生態(tài)風險的對比研究”[41371531(2014-2017)]
【分類號】:S181
【正文快照】: 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LUCC)、全球碳循環(huán)是國際全球環(huán)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下的重大環(huán)境問題。在國家和社會的資助下,我國已在LUCC、碳循環(huán)等多個領域做了諸多有益探討[1]。如劉紀遠等對中國LUCC有很深入的研究,通過土地覆蓋動態(tài)度模型、區(qū)域分析模型和隨機過程模型等進行變化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舜;逯非;王效科;;中國氮磷鉀肥制造溫室氣體排放系數的估算[J];生態(tài)學報;2015年19期
2 姚冠榮;劉桂英;謝花林;;中國耕地利用投入要素集約度的時空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14年11期
3 田云;張俊飚;;中國省級區(qū)域農業(yè)碳排放公平性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3年11期
4 田云;張俊飚;;中國農業(yè)生產凈碳效應分異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13年08期
5 韓岳峰;張龍;;中國農業(yè)碳排放變化因素分解研究——基于能源消耗與貿易角度的LMDI分解法[J];當代經濟研究;2013年04期
6 韓召迎;孟亞利;徐嬌;吳悠;周治國;;區(qū)域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碳足跡時空差異分析——以江蘇省為案例[J];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2年05期
7 黃祖輝;米松華;;農業(yè)碳足跡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1年11期
8 李波;張俊飚;李海鵬;;中國農業(yè)碳排放時空特征及影響因素分解[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1年08期
9 孫亞萍;;青島市農作物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現(xiàn)狀及對策[J];農業(yè)環(huán)境與發(fā)展;2011年03期
10 劉麗華;蔣靜艷;宗良綱;;農業(yè)殘留物燃燒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環(huán)境科學;2011年05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玉軍;基于RS與GIS的平度市土地利用時空變化分析[D];山東大學;2008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增福;唐華俊;劉欣;;要素積累、人力資本與農業(yè)環(huán)境效率間門檻效應研究——低碳約束下面板門檻模型檢驗[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4期
2 蔡潔;夏顯力;;陜西省生態(tài)農業(yè)績效評價與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3期
3 凌立文;張大斌;;廣東省工業(yè)“三廢”EKC曲線檢驗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Kaya恒等式與LMDI分解法[J];生態(tài)經濟;2017年06期
4 吳賢榮;張俊飚;;中國省域農業(yè)碳排放:增長主導效應與減排退耦效應[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7年05期
5 陸文聰;劉聰;;化肥污染對糧食作物生產的環(huán)境懲罰效應[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7年05期
6 田云;張俊飚;;中國農業(yè)碳排放、低碳農業(yè)生產率及其協(xié)調性研究[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2017年05期
7 陳儒;鄧悅;姜志德;;農業(yè)生產項目的綜合碳效應分析與核算研究——基于陜西安塞的農戶調查數據[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3期
8 Yu Liu;Can Wang;Minpeng Chen;;Carbon flow analysis of China's agro-ecosystem from 1980 to 2013:A perspective from substance flow analysi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7年05期
9 吳賢榮;張俊飚;程文能;;中國種植業(yè)低碳生產效率及碳減排成本研究[J];環(huán)境經濟研究;2017年01期
10 于元赫;李子君;;山東省耕地利用集約度時空變化及政策啟示[J];中國土地科學;2017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劉小波;犍為縣土地利用/覆被及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價值變化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2 呂祥;基于RS、GIS的縣域生態(tài)功能分析及區(qū)劃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3 吳喜慧;基于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的楊凌區(qū)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成勝;黃琳;呂f^;段敏;;基于能值理論的中國耕地利用集約度時空變化分析[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4年08期
2 花曉波;閻建忠;王琦;張葉生;;大渡河上游河谷與半山區(qū)耕地利用集約度及影響因素的對比分析[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3年20期
3 鄒金浪;楊子生;;中國耕地利用投入的時空差異[J];自然資源學報;2013年07期
4 鄭立群;;中國各省區(qū)碳減排責任分攤——基于公平與效率權衡模型的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3年05期
5 盧俊宇;黃賢金;戴靚;陳志剛;李月;;基于時空尺度的中國省級區(qū)域能源消費碳排放公平性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12年12期
6 田云;張俊飚;李波;;中國農業(yè)碳排放研究:測算、時空比較及脫鉤效應[J];資源科學;2012年11期
7 閔繼勝;胡浩;;中國農業(yè)生產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測算[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2年07期
8 謝花林;鄒金浪;彭小琳;;基于能值的鄱陽湖生態(tài)經濟區(qū)耕地利用集約度時空差異分析[J];地理學報;2012年07期
9 袁曉梅;王斌;;生命周期評價在硫鐵礦摻燒亞鐵渣制硫酸中的應用研究[J];綠色科技;2012年06期
10 楊鈞;;中國農業(yè)碳排放的地區(qū)差異和影響因素分析[J];河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2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李其e,
本文編號:136671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366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