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jīng)濟增長對碳排放量的非線性效應研究
本文關鍵詞:中國經(jīng)濟增長對碳排放量的非線性效應研究 出處:《華東經(jīng)濟管理》2017年0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經(jīng)濟增長 碳排放量 非線性效應
【摘要】:文章使用非線性STR模型,分析2000-2015年間中國經(jīng)濟增長對碳排放的影響過程及結果。研究表明:Granger因果檢驗顯示,人均GDP對人均碳排放量的變動存在單向影響關系;碳排放具有極強的慣性和累積性,上一期碳排放量和上一期經(jīng)濟增長對當期碳排放量都有顯著正向影響;碳排放量增長具有典型的非線性效應,并出現(xiàn)了階段性特征。其中,2000-2003年為線性特征,2004-2012年存在非線性效應,2013-2015年存在線性特征。這種線性與非線性之間的轉換關系基本反映了中國近十五年來產(chǎn)業(yè)結構和投資結構的變化態(tài)勢,F(xiàn)階段需從能源供給結構、生產(chǎn)端和消費端進行綜合能源結構的調整,通過構建各地區(qū)合理的碳排放約束性目標,實現(xiàn)碳排放與地區(qū)經(jīng)濟均衡發(fā)展的綜合效應。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nonlinear STR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process and results of the impact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on carbon emissions from 2000 to 2015. Per capita GDP has a unidirectional effect on the change of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 Carbon emissions have strong inertia and accumulation, the last period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previous period of economic growth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current carbon emissions; The increase of carbon emissions has typical nonlinear effect and has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 among which, 2000-2003 is the linear characteristic and 2004-2012 has the nonlinear effect. There is a linear characteristic in 2013-2015. The conversion between linearity and nonlinearity basically reflects the changing trend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vestment structure in China in the past 15 years.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 energy supply structure needs to be chang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supply structure. . The comprehensive energy structure is adjusted at the end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carbon emission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s realized by constructing reasonable binding target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various regions.
【作者單位】: 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經(jīng)貿(mào)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3&ZD156)
【分類號】:F124.1;X22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中國經(jīng)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伴隨著碳排放量的迅速增加。根據(jù)王喜等(2016)測算,1990-2010年間,以不變價格計算,我國GDP實際增長了6.32倍,對碳排放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199.1%[1]。究其原因,以工業(yè)為主的產(chǎn)業(yè)結構和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推動區(qū)域人均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寬;王毅純;宿文康;蘇暢;劉小龍;;設立商品碳排放量評估機構的研究[J];今日科技;2010年05期
2 于海琴;;餐桌上的“骯臟”秘密[J];資源與人居環(huán)境;2009年01期
3 ;各國動態(tài)[J];高科技與產(chǎn)業(yè)化;2009年10期
4 良可;;未來兩年美國碳排放量有增無減[J];國土資源情報;2010年02期
5 陳立泰;張軍委;萬麗娟;;重慶市碳排放量測度及影響因素分析:1998~2008[J];探索;2010年03期
6 岳超;王少鵬;朱江玲;方精云;;2050年中國碳排放量的情景預測——碳排放與社會發(fā)展Ⅳ[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4期
7 解天榮;王靜;;交通運輸業(yè)碳排放量比較研究[J];綜合運輸;2011年08期
8 劉樹芬;馬前濤;孫俊;;云南省碳排放的估算與評價[J];科協(xié)論壇(下半月);2012年01期
9 苗紅萍;;俄羅斯碳排放量與經(jīng)濟增長的關系淺析[J];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2012年06期
10 胡彩梅;韋福雷;王攀;劉黎明;;黑龍江省能源消費碳排放量情景預測[J];資源開發(fā)與市場;2012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劉曉;王錚;;中美碳排放量趨勢研究[A];地理學核心問題與主線——中國地理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慶典論文摘要集[C];2011年
2 夏銀鳳;蒼大強;宋陽升;金永龍;王寶軍;;鋼鐵廠碳排放量預測模型的開發(fā)與驗證[A];第七屆全國能源與熱工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編譯 侯麗;中美相約壓縮碳排放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2 本報記者 汪洋;扭曲的碳排放量[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9年
3 早報記者 俞凱;人均碳排放量靜安區(qū)居首位[N];東方早報;2011年
4 記者 簡非 實習記者 徐燕燕;碳排放量激增創(chuàng)歷史新高[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1年
5 特派記者 甘霖 李舒瑜 任琦;把碳排放量印上水費電費單[N];深圳特區(qū)報;2013年
6 首席記者 姜澎;今年全球碳排放量創(chuàng)新高[N];文匯報;2013年
7 本報記者 薛明邋賈大雷;計算你的“碳排放量”了嗎?[N];哈爾濱日報;2007年
8 記者 樊麗萍;上海碳排放量增速有所放緩[N];文匯報;2009年
9 記者 趙志國;第三方碳排放量審核制助力綠色世博[N];中華建筑報;2010年
10 小杭;中國將爭取實現(xiàn)碳排放量的零增長[N];大眾科技報;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東方;考慮公益廣告情況下低碳產(chǎn)品定價及其對環(huán)境的影響[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2 李彤;哈爾濱市建設用地對城市碳排放量影響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3 王明浩;中國碳排放量的影響因素研究及預測[D];重慶理工大學;2016年
4 朱莉娜;成都市碳排放量及排放特征分析[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5 孫玲;城市碳排放量的影響因素研究[D];浙江財經(jīng)學院;2013年
6 張鵬;山西省碳排放量以及影響因素研究[D];山西財經(jīng)大學;2013年
7 王蕾;我國制造業(yè)產(chǎn)業(yè)結構對碳排放量的影響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年
8 顏曉卉;城市碳排放量與氣溫變化關聯(lián)分析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4年
9 張美玲;青島市碳排放量及排放特征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14年
10 薛云霞;碳排放量的影響因素分析及預測[D];武漢輕工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35770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357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