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磁共振代謝組學方法研究重金屬鉛對蚯蚓的毒性
本文關鍵詞:基于核磁共振代謝組學方法研究重金屬鉛對蚯蚓的毒性
【摘要】:鉛由于不易降解的特性導致其持久性的存在于土壤中。鉛會進入土壤生物體內,通過食物鏈的傳遞,最終富集在人體內,造成造血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等損傷。蚯蚓占據(jù)著土壤動物生物量的絕大部分,在生態(tài)毒理實驗中被認為是監(jiān)測土壤污染的絕佳的模式動物。本研究首次將核磁共振代謝組學方法結合傳統(tǒng)毒理學方法研究鉛對蚯蚓的毒性作用,在小分子代謝物水平上揭示了鉛的毒性作用模式。論文根據(jù)OECD指南,研究了在濾紙鉛暴露和人工土壤鉛暴露下蚯蚓不同的代謝反應。在濾紙接觸實驗中,將蚯蚓鉛暴露48小時后,進行原子吸收分析、組織病理學檢查、生化指標檢測以及核磁共振1H譜測試。結果顯示鉛在蚯蚓體內明顯富集,導致嚴重的組織損傷,引起了機體的抗氧化防御以及導致了神經(jīng)毒性。對核磁共振1H譜數(shù)據(jù)進行正交信號校正偏最小二乘判別分析(OSC-PLS-DA),揭示了體內代謝物的變化,涉及到氧化應激、能量代謝和氨基酸代謝紊亂以及神經(jīng)遞質和滲透壓失衡。在蚯蚓人工土壤鉛暴露2天和14天后,分別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生化指標檢測以及核磁共振1H譜測試。結果表明即使在很低的濃度下暴露2天,蚯蚓就表現(xiàn)出各種反應,而暴露14天后表現(xiàn)出適應性。OSC-PLS-DA揭示了體內代謝物的變化,涉及到氧化應激、滲透壓失衡、氨基酸代謝以及能量代謝。實驗結果表明,通過濾紙接觸鉛暴露蚯蚓體內的代謝反應比土壤鉛暴露更為明顯。本研究證實1HNMR代謝組學技術在評價環(huán)境污染和重金屬的毒性作用模式方面具有巨大潛力。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X171.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智文;馬向輝;陳洵;趙學明;陳濤;;微生物代謝組學的研究方法與進展[J];化學進展;2010年01期
2 董玲玲;柴逸峰;曹穎瑛;朱臻宇;;微生物代謝組學的前處理及分析技術[J];微生物學通報;2009年12期
3 王磊;薄濤;蒙昔;;正在蓬勃興起的“代謝組學”研究技術與方法[J];生命的化學;2014年01期
4 唐惠儒;王玉蘭;;代謝組學:一個迅速發(fā)展的新興學科(英文)[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06年05期
5 徐慶;田科雄;;營養(yǎng)代謝組學的應用探討[J];飼料博覽;2010年03期
6 邊玲;代謝組學簡介[J];食品與藥品;2005年04期
7 孫向明;杜娟;南莉莉;;代謝組學中代謝指紋分析技術進展[J];食品與藥品;2008年09期
8 楊軍,宋碩林,Jose Castro Perez,Robert S.Plumb,許國旺;代謝組學及其應用[J];生物工程學報;2005年01期
9 曹蓓;阿基業(yè);王廣基;鄭天;劉林生;李夢婕;石建;王新文;趙春艷;;代謝組學在臨床研究中的應用及進展[J];生命科學;2010年08期
10 朱勇飛,張?zhí)鞂?代謝組學在毒理學研究中的應用[J];國外醫(yī)學(衛(wèi)生學分冊);2005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代謝組學:方法與應用》目次[A];營養(yǎng)健康新觀察(第四十一期):營養(yǎng)代謝組學專題[C];2012年
2 薛佳;胡揚;陳奇;韓雪;;代謝組學的研究方法及其在藥學中的應用[A];2009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九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09年
3 薛佳;胡揚;陳奇;韓雪;;代謝組學的研究方法及其在藥學中的應用[A];2010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十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10年
4 周永明;任榮政;;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代謝組學與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A];第八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血液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5 孫長顥;;營養(yǎng)代謝組學[A];營養(yǎng)健康新觀察(第四十一期):營養(yǎng)代謝組學專題[C];2012年
6 曹蓓;阿基業(yè);王廣基;;代謝組學在臨床研究中的應用及進展[A];第九屆全國藥物和化學異物代謝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郁勝強;;代謝組學及在腎臟病研究中的應用[A];中華醫(y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2010學術年會專題講座匯編[C];2010年
8 李福山;白嵐;;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新領域—代謝組學[A];廣東省肝臟病學會微創(chuàng)專業(yè)委員會學術會議暨消化道腫瘤靶向治療新技術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7年
9 李小利;郭瑞臣;王本杰;;代謝組學在藥物研究開發(fā)中的應用[A];2006年山東省醫(yī)院藥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6年
10 陳敏;楊成梓;陳紅;;代謝組學在中藥領域中的應用概況[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藥炮制分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陳勇、通訊員 王占軍、蔡怡春;國際“代謝組學之父”牽手武漢[N];湖北日報;2006年
2 鄭見;用代謝組學“語言”詮釋中醫(yī)藥內涵[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2年
3 記者 李雪林 實習生 楊磊;“代謝組學”助中藥走向世界[N];文匯報;2006年
4 李雪林 楊磊;“代謝組學”助中醫(yī)藥走向世界[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5 于麗珊;代謝組學與中醫(yī)藥研究受關注[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6 李雪林 楊磊;“代謝組學”助中醫(yī)藥走向世界[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7 本報實習記者 王華鋒;合作可喜 前景可期[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8 周東浩;營衛(wèi)與代謝組學[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9 記者 劉云濤;上海:代謝組學“聯(lián)姻”中藥研究結碩果[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10 胡德榮;改變人體內菌群治病成為可能[N];健康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谷艷;色譜質譜聯(lián)用技術的代謝組學方法用于疾病及藥物作用機制的研究[D];沈陽藥科大學;2012年
2 何翠翠;基于生物核磁共振與液質聯(lián)用的代謝組學及藥代動力學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3 陳山喬;基于代謝組學的水產品物流相關技術研究[D];上海海洋大學;2016年
4 姚薇;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代謝組學變化特點及治療前后的對照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6年
5 陳建軍;“聯(lián)合代謝組學”篩選抑郁癥性別差異性診斷標志物[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6年
6 黎莉;疾病及藥物干預的代謝組學方法及應用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0年
7 夏建飛;基于液質聯(lián)用技術的代謝組學新方法的研究與應用[D];華東理工大學;2010年
8 袁大林;代謝組學與中藥研究中復雜體系的解析方法及應用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9 梁曉萍;基于液質聯(lián)用的代謝組學在中藥復方療效和安全性評價中的應用[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10 張小麗;基于多種分析技術的代謝組學方法研究與應用[D];蘭州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艷慧;家蠶蛹期營養(yǎng)分配關鍵代謝物的鑒定[D];西南大學;2015年
2 許衛(wèi)萍;色譜—質譜聯(lián)用分析微生物代謝網(wǎng)絡[D];大連工業(yè)大學;2011年
3 李梅映;基于代謝組學技術的BDE-47早期暴露對小鼠影響的研究[D];南京大學;2014年
4 王寧麗;基于細胞代謝組學的抗氧化活性評價方法的建立及應用[D];蘭州大學;2016年
5 陳婷;基于核磁共振代謝組學方法研究重金屬鉛對蚯蚓的毒性[D];南京理工大學;2016年
6 賈銀浩;男子中長跑運動員一次800米跑后尿液代謝組學特征及電針調控的代謝通路探討[D];上海體育學院;2016年
7 徐樂;核磁共振代謝組學數(shù)據(jù)處理新方法及應用[D];廈門大學;2009年
8 曹宇;代謝組學數(shù)據(jù)挖掘關鍵問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9 姚紅娟;冠心病代謝組學數(shù)據(jù)的處理與分析[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10 胡蘭;代謝組學在相關婦科腫瘤中的發(fā)展及應用[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24161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241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