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存土家族梯瑪儀式口傳科儀文本分析
本文關鍵詞:現(xiàn)存土家族梯瑪儀式口傳科儀文本分析
【摘要】:土家族的傳統(tǒng)信仰與儀式由梯瑪主持,與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巫師不同的是,梯瑪在主持儀式時并沒有相關儀式內(nèi)容的科儀文本,而僅憑不同梯瑪?shù)挠洃泚磉M行。在梯瑪?shù)膸熗街g,也均使用口傳的方式完成傳承。幸而,通過梯瑪研究者的整理,留下了為數(shù)不多的梯瑪科儀內(nèi)容的口傳文本。這些口傳文本由于不同梯瑪壇門和個體對儀式的理解和儀式內(nèi)容的不同,在內(nèi)容上存在著差異。在內(nèi)容各不相同的背后,可以發(fā)現(xiàn)在文本所記錄的儀式結構和神yG體系方面同樣卻有著關聯(lián)性和一致性,為完整考察土家族民間信仰體系的整體面貌提供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探尋其分布和傳播的規(guī)律。
【作者單位】: 吉首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
【關鍵詞】: 土家族 民間信仰 梯瑪 口傳科儀文本
【基金】:筆者所主持2009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基層社會變遷中少數(shù)民族神職人員身份轉(zhuǎn)換研究:以土家族梯瑪為例”成果之一,課題代號09CZJ009 筆者所主持2011年湖南省優(yōu)勢特色重點學科科研課題“梯瑪儀式中的時間與空間觀念表達”成果,課題代號HNYTZ1203
【分類號】:B933
【正文快照】: 土家族地區(qū)流傳最廣的民間信仰是以梯瑪所主持的以“土王菩薩”為核心的儀式與信仰體系。土家族沒有文字,而梯瑪?shù)膬x式也沒有固定的科儀文本,不同的梯瑪掌壇師都會根據(jù)自身的情況和儀式的需要進行各自的創(chuàng)造。相對于“客老司”(漢人巫師)和“苗老司”(苗族巫師),被稱為“土老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彭榮德;梯瑪與梯瑪歌[J];鄂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彭曲;;土家族民間舞蹈生存態(tài)勢研究——土家族民間遺存舞蹈形象調(diào)查與研究之一[J];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11期
2 劉嶸;;土家族梯瑪巫祀儀式音樂研究(上)——以家祭儀式“還土王愿”為例[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陳宇京;狂歡的靈歌[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2 向華;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調(diào)結構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焦娜;土家族“八寶銅鈴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2 龍慶;與湘西題材影視劇相應的文學作品中的方言俚語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3 谷穗;酉水土家族“解錢”儀式及其音樂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肖仕云;“文學儀式”理論視域中的土家族《擺手歌》[D];云南大學;2013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海珍;;從文化人類學視角解讀渝東南土家族民間歌舞行為[J];中國音樂;2009年03期
2 郭嵐;;雷翔、劉倫文、譚志滿的《梯瑪?shù)氖澜?土家族民間宗教活態(tài)儀式“玩菩薩”實錄》出版[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3 李云華;信仰體現(xiàn)民族性格——土家族民間信仰漫談[J];中國宗教;2005年04期
4 張建國;土家族民族歌樂《梯瑪神歌》初考[J];中國音樂教育;2001年04期
5 商亮;;梯瑪語——一個民族的傳說[J];黃河之聲;2007年17期
6 向煦之;土家地區(qū)《還天王愿神象畫》結構及功能試析——兼談土家族儺壇祭祀的基本特征[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4期
7 丁世忠,蔣玉斌;論土家族民間文化信仰的特征[J];宜賓學院學報;2003年06期
8 曾慶全;論土家族文學歷史源流[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1期
9 戴楚洲;張家界市土家族的民間文學[J];懷化師專學報;2000年06期
10 雷翔;;梯瑪神系淺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2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余豐;;連城四堡的宗族社會與民間信仰[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2 連心豪;;閩南民間信仰是維系海外“三胞”的精神紐帶橋梁[A];譜牒研究與五緣文化[C];2008年
3 周建新;周t ;;從客家民間信仰看粵閩贛山區(qū)開發(fā)和客家族群的發(fā)展[A];中國生物學史暨農(nóng)學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3年
4 石奕龍;;閩臺民間信仰的道德力量[A];海峽兩岸道德發(fā)展論[C];2008年
5 連心豪;;閩臺民間信仰及其旅游[A];三生萬物——老子思想論文集[C];2003年
6 麻健敏;;試論福建畬族民間信仰的特征及其文化內(nèi)涵[A];畬族文化研究(上冊)[C];2003年
7 范麗珠;;中國民間信仰對全球化時代文明共生的價值[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文集 (下)[C];2004年
8 劉瑋琳;;廊橋信仰文化的社會功能——以壽寧廊橋為研究對象[A];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何振良;;試析晉江民間信仰的人文特征[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陳巍巍;;閩臺民間信仰中神圣性的構建——以保生大帝信仰為例[A];譜牒研究與五緣文化[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振偉;福建民間信仰:以“神緣”促“人緣”[N];中國民族報;2009年
2 麗水職業(yè)技術學院 張祝平;我國民間信仰的當下狀態(tài)與趨向[N];中國民族報;2009年
3 曾傳輝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的民間信仰是不是宗教?[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4 華東師范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李向平;從“民間信仰”到“社會信仰”[N];中國民族報;2011年
5 趙匡為;正確對待現(xiàn)階段的民間信仰[N];中國民族報;2004年
6 金澤;民間信仰的性質(zhì)及特點[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7 譚亞男 曹賽娟;積極探索民間信仰管理思路[N];湘聲報;2008年
8 朱亞圣;市區(qū)柳府王爺廟被正式列為民間信仰場所[N];閩南日報;2010年
9 麗水職業(yè)技術學院 張祝平;我國民間信仰的生態(tài)內(nèi)質(zhì)及現(xiàn)代意蘊[N];中國民族報;2010年
10 忻州市旅游局;民間信仰新天地——五爺廟[N];忻州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新民;民間信仰與民眾生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李秋香;文化認同與文化控制:秦漢民間信仰研究[D];河南大學;2010年
3 安靜;布朗族民間信仰的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4 莊恒愷;多維視野中的福建祠神信仰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年
5 劉倫文;母語存留區(qū)土家族社會與文化[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6 宋仕平;土家族傳統(tǒng)制度文化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7 韓瑜;唐代小說與唐代民間信仰[D];浙江大學;2009年
8 齊柏平;鄂西土家族喪葬儀式音樂的文化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3年
9 陳心林;南部方言區(qū)土家族族群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10 李然;當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動與族際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姣美;明清以來的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D];湘潭大學;2010年
2 申夢博;民間信仰與村落生活[D];吉林大學;2011年
3 曹珊珊;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D];山東大學;2010年
4 譚光月;清代重慶民間信仰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5 周安安;重建祖先與神靈[D];中山大學;2010年
6 楊會萍;明清時期河西地區(qū)的道教與民間信仰[D];蘭州大學;2011年
7 臺文澤;信仰、儀式與象征[D];蘭州大學;2011年
8 徐博;清代、民國山西清源狐突信仰調(diào)查研究[D];山西大學;2010年
9 雷釗;璧山神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10 王健;民間信仰視野下的國家與社會[D];蘇州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73867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738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