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化視野下的太原基督教青年會研究
本文關鍵詞:比較文化視野下的太原基督教青年會研究
【摘要】: 本文從比較文化的角度入手,主要運用比較文學學科中的相關理論與方法,探討作為外來文化的基督教青年會的本源及其傳入中國的動機,并分析基督教青年會傳入中國后產(chǎn)生了怎樣的變化,以及產(chǎn)生這種變化的深層社會與文化原因。為了更加清晰地認識這一文化交流現(xiàn)象,本文以太原基督教青年會的具體情況為例展開論述。 第一部分為引言,梳理了有關基督教青年會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本文的研究是從比較文化的角度著手的。 第二部分主要介紹基督教青年會在歐美的發(fā)軔與發(fā)展,以及它所堅持的核心理念,由此指出基督教青年會是一植根于西方的以基督教為內(nèi)核的組織機構。隨著美國海外傳教運動的興起,基督教青年會傳入中國,并實行自治與自養(yǎng)的策略。這為基督教青年會在中國的變異埋下了伏筆。 第三部分以太原基督教青年會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活動為例,通過梳理大量有關太原基督教青年會的史料,從中歸納總結(jié)出太原基督教青年會在當?shù)厣鐣幕蟊尘坝绊懴滤鞯恼{(diào)試,以及經(jīng)過這些調(diào)試后太原基督教青年會產(chǎn)生了怎樣的變異。 第四部分運用比較文學學科中的“期待視野”理論,分析太原基督教青年會產(chǎn)生變異的深層社會與文化原因。文中指出,太原基督教青年會的管理者和支持者都是中國人,他們在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現(xiàn)實需要的雙重影響下,必然會作出相應的反應,使太原基督教青年會按他們所期許的方向發(fā)展。這是中西社會文化的差異性造成的必然結(jié)果。 第五部分為結(jié)語,指出太原基督教青年會是中西文化交流與互動的產(chǎn)物。相對于單純的文化移植來說,,文化交流與互動往往能夠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青年會 太原青年會 蛻變 誤讀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B977
【目錄】: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0
- 引言10-13
- 第一章 青年會的本源及在中國的落戶生根13-22
- 1.1 青年會的歷史沿革與核心理念13-16
- 1.1.1 青年會的歷史沿革13-14
- 1.1.2 青年會的核心理念14-16
- 1.2 美國海外傳教運動與中國青年會的創(chuàng)建16-18
- 1.3 青年會傳入中國后的運作方式18-22
- 1.3.1 青年會在中國的民主化組織制度18-19
- 1.3.2 青年會在中國的自治與自養(yǎng)政策19-22
- 第二章 時代變動下太原青年會的調(diào)適與蛻變22-33
- 2.1 太原青年會四育活動重心的轉(zhuǎn)移和內(nèi)容的更新23-25
- 2.2 太原青年會活動內(nèi)容的社會和范圍的擴大化25-29
- 2.2.1 關注社會問題,革除社會弊病27-28
- 2.2.2 擴大活動對象,從城市走向農(nóng)村28-29
- 2.3 太原青年會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革命立場與愛國舉動29-33
- 2.3.1 為抗日做好宣傳30-31
- 2.3.2 為軍人提供服務31-33
- 第三章 "期待視野"下太原的接受者對青年會的"誤讀"33-38
- 3.1 太原青年會中籍干事自身的"誤讀"33-34
- 3.2 太原青年會外界支持者的"誤讀"34-38
- 3.2.1 閻錫山對青年會的過濾35-36
- 3.2.2 普通民眾對青年會的篩選36-38
- 結(jié)語38-39
- 參考文獻39-42
- 發(fā)表文章42-44
- 致謝44-46
- 個人簡況及聯(lián)系方式46-5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連捷;;張學良與奉天基督教青年會[J];蘭臺世界;2010年07期
2 嚴錫禹;;主啊,你是我的救主——吳耀宗先生研究之一[J];金陵神學志;2008年02期
3 沈德溶;房贏;蔡姝;;悼念羅冠宗同工[J];天風;2011年04期
4 王榮偉;;雛鷹展翅——記上海基督教青年會農(nóng)民工子弟健康教育啟動儀式[J];天風;2007年13期
5 李陵;長沙基督教青年會前期活動述評[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6 陳名實;;基督教青年會與中國近代體育事業(yè)[J];中國宗教;2008年07期
7 李曦沐;一則以喜,一則以慮——六十年前的八一五[J];縱橫;2005年08期
8 裴紅衛(wèi);;國家宗教局正式履行基督教青年會、女青年會全國協(xié)會業(yè)務主管單位職責[J];中國宗教;2009年11期
9 馮文慈;祝賀張肖虎教授從事音樂工作55周年懷舊[J];中國音樂;1988年03期
10 余子俠;;陶行知與基督教青年會——兼析基督教青年會與近代中國新型知識階層[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左芙蓉;;北京基督教青年會的社會服務活動概述[A];當代北京研究(2010年第2期)[C];2009年
2 趙曉陽;;余日章與中國基督教青年會的早期本土化[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2年卷[C];2002年
3 趙曉陽;;抗戰(zhàn)時期中國基督教青年會本土化探索——青年會軍人服務部個案研究[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3年卷[C];2003年
4 侯杰;林緒武;;基督教與近代華北社會文化變遷——以保定地區(qū)為例[A];宗教與民族(第叁輯)[C];2004年
5 曹圣潔;;以史為鑒 辦好中國教會——在“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閉幕式上的發(fā)言[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羅冠宗;;傳教運動與政治[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季劍虹;;誠實面對歷史 努力開拓未來——“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研討會開幕詞[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沈德溶;;差會、傳教士及傳教運動[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趙曉陽;;青年協(xié)會書局與中國基督教文字事業(yè)[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4年卷[C];2004年
10 ;序[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楊明 通訊員 李文亮 賴國輝;廣州基督教青年會成立100周年[N];廣州日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王云峰;沈陽第一個中共黨支部在這里誕生[N];遼寧日報;2011年
3 張世輝;基督教青年會與近代天津體育學術研討會舉辦[N];中國民族報;2007年
4 劉平;天津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成立110周年[N];天津日報;2005年
5 記者 陳鐫娟 通訊員 鐘曉波;市基督教青年會女青年會換屆[N];廈門日報;2010年
6 羅偉虹;吳耀宗:從唯愛到抗戰(zhàn)[N];中國民族報;2005年
7 谷一波 王虹;省政協(xié)民宗委部分委員赴香港考察[N];各界導報;2007年
8 薛原;追尋“百年夢想”[N];人民日報;2008年
9 本報記者 張敏;“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在滬召開[N];人民政協(xié)報;2006年
10 周利成;名將輩出 稱最多多[N];天津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袁tR(Sylvia Y.Yuan);中國之后何處去?[D];復旦大學;2012年
2 楊華照;香港體育演進、現(xiàn)狀及其未來發(fā)展走向[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zhí)m;比較文化視野下的太原基督教青年會研究[D];山西大學;2010年
2 馬莉;近代東北地區(qū)基督教青年會研究[D];遼寧大學;2012年
3 何德智;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會所的組織管理模式[D];北京體育大學;2012年
4 魯明川;民間組織與社會治理[D];浙江大學;2007年
5 劉莉;賀川豐彥與二十世紀中國基督教思潮[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6 張艷霞;近代體育在山東的傳播[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7 陶波;追求互濟與和平[D];復旦大學;2011年
8 徐燕;中國基督教學生運動初探(1922-1937年)[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9 周瑞瑞;《新社會》的“新社會”之夢[D];復旦大學;2011年
10 羅寧;近代中國社會政治背景下體育的曲線發(fā)展研究(1880-1937)[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72957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729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