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禪宗心性論
本文關鍵詞:論禪宗心性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禪宗心性論是印度佛教心性論和中國早期佛教心性論結合而凝成的一滴甜美的甘露。禪宗的心性論是以心傳心的宗教,禪宗心性論提倡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以自己的本心去參驗、體驗、超驗現(xiàn)實世界。禪宗心性論是用心靈去直接感受“永恒即在瞬間”的妙悟,使人在普通感性的現(xiàn)象中把握永恒的本體,即佛我同一、物己兩忘、宇宙與心靈合為一體的美麗、奇妙、神秘的精神境界。 目前,不少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這就使心理治療的重要性在社會中日益凸顯出來。心理治療是心理醫(yī)師對心理有疾病的患者進行心理和行為問題矯治的治療過程。它根據(jù)常規(guī)的一般心理障礙與特殊的心理障礙的關系以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而且隨著心理治療的發(fā)展,它與禪宗心性論的關系也日趨密切,共同消除人們的煩惱、抑郁、精神分裂等心理問題。 從跨文化因素的比較研究來看,禪宗心性論的思想與現(xiàn)代健康理念是相通的,通過對現(xiàn)代精神分析療法、認知療法、人本主義療法、森田療法等心理治療的思想因素分析,禪與心理治療都是減輕來訪者的困擾、精神創(chuàng)傷,改善其精神面貌,禪側重于本體的、靈魂的拯救,心理治療側重于對象的、軀體的治療,兩者的糅合共同促進身心健康的全面治療。 禪宗心性論追求著一種超脫的心靈境界,蘊含著豐富的心理治療元素,對精神的重視和關懷如同心理治療一樣,共同探索著心靈的解放。從心理治療的角度研究禪宗心性論具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禪宗心性論 心理治療 心理障礙
【學位授予單位】: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B948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1 禪宗心性論的概析10-17
- 1.1 禪宗心性論的淵源10-11
- 1.2 禪宗心性論的形成11-12
- 1.3 禪宗心性論思想的內涵和特征12-17
- 1.3.1 “心即真如"的本體論12-13
- 1.3.2 "即心即佛"的佛性論13-14
- 1.3.3 "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的開悟論14-15
- 1.3.4 "自性自度自在解脫"的自性論15-17
- 2 心理治療的概述及其與禪宗心性論的淵源17-23
- 2.1 傳統(tǒng)文化與心理治療17-18
- 2.2 心理治療的內涵與特征18-20
- 2.3 心理治療的發(fā)展趨勢及其與禪宗心性論的淵源20-23
- 3 禪宗心性論的心理治療視角分析23-37
- 3.1 禪坐與靜默療法23-25
- 3.2 禪悟與精神分析25-28
- 3.2.1 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25-27
- 3.2.2 兩者之間的評價27-28
- 3.3 明心見性與認知療法28-30
- 3.4 平常心是道與人本主義療法30-34
- 3.4.1 平常心與馬斯洛的滿足論31-33
- 3.4.2 佛性平等與羅杰斯的“以人為中心”33-34
- 3.5 順應自然與森田療法34-37
- 4 當代心理治療對禪宗心性論的啟發(fā)37-40
- 4.1 心理治療的理論基礎與自性清凈的佛性論37-38
- 4.2 心理治療的目的與禪宗心性論的開悟觀38-40
- 結語40-42
- 參考文獻42-44
- 致謝44-45
- 個人簡歷4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沈壯海,,何志強;首屆禪宗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文史哲;1995年02期
2 邱巧;;從禪宗“妙悟”發(fā)展軌跡看“意境”說[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3 李楊;馮曉燕;;論禪宗思想對秦觀的影響[J];青年文學家;2010年12期
4 陳明;;禪宗的意義世界——從文化學角度對中國化佛教的解釋[J];學術月刊;1990年09期
5 姜澄清;禪宗思想陶醞出的顛狂精神[J];青少年書法;2002年20期
6 蔡秀敏;崔長國;;高山仰止 行云如水——領略中國古代禪詩的詩學境界[J];安康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7 仇睿;;晨鐘 暮鐘 夜半鐘——談中國古典詩歌中的“鐘聲”意象[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7期
8 陳尤;;中國畫的道風禪味[J];文教資料;2009年13期
9 靳瑩;;禪宗思想對中國書法的影響[J];絲綢之路;2009年16期
10 王銀;;廢名詩歌中禪學詩心[J];青年文學家;2010年1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施春華;;略論中國禪宗與西方現(xiàn)代心理治療的整合[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C];2010年
2 肖靜;;論寒山子詩的禪宗思想及佛教的無常觀[A];中國·蘇州——首屆寒山寺文化論壇論文集(2007)[C];2007年
3 高建立;;從心性論看朱熹對佛學思想的吸收與融會[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顧春;;陸九淵教育哲學之心性論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蔡方鹿;;張載經(jīng)學的理學與氣學特色[A];中國寶雞張載關學與東亞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張雪松;;管窺人間佛教的多元化理解——從對印順導師《中國禪宗史》重新解讀談起[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潘立勇;;本體工夫論與陽明心學美學[A];中國哲學史學會2004年年會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當代價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徐洪興;;唐宋間儒學的轉型及其提供的思考[A];《與孔子對話——新世紀全球文明中的儒學》——上海文廟第二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林安梧;;從“心性修養(yǎng)”到“公民道德”——從“新儒學”到“后新儒學”的哲學反思[A];海峽兩岸道德發(fā)展論[C];2008年
10 權相佑;;朱熹文化價值理念的本體論[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三輯)[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澤鑫 江計昌;禪宗:農(nóng)耕文化與海洋文明的結晶[N];中國旅游報;2010年
2 孔周;胡適和禪宗史研究[N];中華讀書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熊建;當禪宗遇上動漫[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4 郭光明 江計昌;廣東新興:以“禪宗”為核心促文化強縣建設[N];中國旅游報;2010年
5 張至昊;心意自得任逍遙[N];人民政協(xié)報;2006年
6 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 許蘇民;我們如何求“是”[N];光明日報;2008年
7 陳靜(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為漢代哲學重新定位[N];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
8 楊國榮 陳峗;獨到的解讀[N];中華讀書報;2001年
9 郭沂;儒學返本開新新運動即將展開[N];社會科學報;2008年
10 ;唐宋間中國思想轉型及其提供的思考[N];解放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遂;佛教禪宗與唐代詩風之發(fā)展演變[D];河北大學;2005年
2 王巧生;二程弟子心性論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3 趙振強;《心經(jīng)》四宗注疏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年
4 張樹青;《大乘起信論》與兩宋理學心性論比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晚林;徐復觀藝術詮釋體系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6 張國洪;吳澄的象數(shù)義理之學[D];山東大學;2006年
7 李娟;孟莊心性論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8 肖海燕;宋代莊學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9 張艷艷;先秦儒道身體觀及其美學意義[D];復旦大學;2005年
10 羅安憲;道家心性論[D];中國人民大學;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慧;論禪宗心性論[D];鄭州大學;2011年
2 劉倩;禪宗美學思想超越價值研究[D];新疆大學;2011年
3 榮梅;禪宗“自然觀”的理論內涵與美學意蘊[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4 許娟;默即言說:由禪宗“默”的言談技藝看其非秩序化的日常語言邏輯[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5 連潔;淺析禪宗對園林意境營造的影響[D];南昌大學;2012年
6 馮天春;禪宗生命觀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文超;唐宋時期禪宗生命教育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8 劉創(chuàng)明;《達摩流浪者》與禪宗[D];暨南大學;2010年
9 劉晶;禪宗與宋詩話“語言意識”的形成[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10 張金國;羅教與禪宗的修行觀比較[D];山西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論禪宗心性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4868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348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