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相(ākāra)”的“品類”義與世親三性論的定位*
發(fā)布時間:2021-06-30 21:20
"行相(ākāra)"一詞在梵文文獻中一般有較穩(wěn)定的兩種用法:其一,指事物的"形狀(或相貌)";其二,指抽象意義上的"品類(方式)"。在世親《阿毗達磨俱舍論》中"行相"被定義為諸心、心所認取對象的一種方式。這些定義與唯識派,特別是世親的著作,對"行相"一詞的使用相容。在《三十頌》中,執(zhí)受是阿賴耶識的"行相";它就是我等及法等分別的習氣,但由于潛藏細微,所以其"行相"不可知。在識轉(zhuǎn)變中,六識的"行相"顯現(xiàn)為種種品類的"我""法"實體的"形象"。在《三性頌》中,"行相"及其同義詞"形象(ākrti)"被使用在幻象的比喻中。分別(能遍計)作用,也就是依他起性,被比作魔術(shù)師變出的"大象形象";所分別(所遍計)的事物,也就是遍計所執(zhí)性,被比作大象實體。當分別作用發(fā)生時,認識就顯現(xiàn)出種種品類的實體"形象"以及主-客二元性;這個過程就是遍計所執(zhí)!稊z大乘論》將這個過程稱為"由[行]相使依他起成所遍計";并且進一步將有關(guān)"行相"的過程解釋為緣名取相、生起世俗言說、增益實在對象等步驟。可見,"行相"的意義統(tǒng)攝了分別、所分別兩面;換言之,世親的三性論是視依他起性與遍計所執(zhí)性為一體。
【文章來源】:佛學研究. 2020,(01)CSSCI
【文章頁數(shù)】:13 頁
【文章目錄】:
一、引言
二、“行相(ākāra)”的“品類”義
三、由“行相”使“依他起”成“所遍計”
四結(jié)語
本文編號:3258519
【文章來源】:佛學研究. 2020,(01)CSSCI
【文章頁數(shù)】:13 頁
【文章目錄】:
一、引言
二、“行相(ākāra)”的“品類”義
三、由“行相”使“依他起”成“所遍計”
四結(jié)語
本文編號:325851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3258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