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79年的道安僧團與中國化佛教
發(fā)布時間:2017-04-20 02:07
本文關鍵詞:公元379年的道安僧團與中國化佛教,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綜觀公元1世紀~5世紀的中國佛教史,近400年的漸染和熏習,各種形式的佛教中國化已近完成,佛教作為一種異質文化已經不可避免地全面進入到中國各階層的生活中,中外兩種文化的同化必然要走向一個更高級的階段:即中國化佛教的出現(xiàn)。如果將印度傳入的佛教比喻成一粒種子,在中國化佛教出現(xiàn)以前,這粒種子經外族四處攜帶,輾轉交付到中國人手中,它們先后穿著神祠、方術或玄學的外衣,被當作外來的禮物接受并保存起來。在中國僧人并未真正擁有弘法和學術自覺,知識分子尚未真正將玄佛的關系厘定清楚,政權機構尚未將佛教作為一種切實的政治治理理論與手段,民眾尚未將佛教信仰接納為一種正常的、甚至略顯高尚的生活方式,這粒種子就沒有被真正播植于中國深層的土壤中,并且生根發(fā)芽,繼而枝繁葉茂,終至開花結果。直到中國化佛教的出現(xiàn),對初傳期佛教所呈現(xiàn)出的朦朧不清、暖昧混沌的狀況進行逐一清算,才使佛教切實從異化同,登堂入室,名正言順地成為中國本土文化的一分子。當我們將展現(xiàn)這一發(fā)展趨勢的各類或明或暗的線索匯聚在一起時,佛教史上并不耀眼的一年—公元379年很自然出現(xiàn)在面前,與其緊密相連的是中國中部地區(qū)的戰(zhàn)略重鎮(zhèn)襄陽,以及被譽為“中國化佛教第一人”的道安法師及其僧團。在當時發(fā)生的各類事件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在公元379年,佛教如何因為種種因緣際會,被中國的僧人、君主、官僚、名士及民眾深植于中國文化的土壤中,并有意識地栽培和養(yǎng)育,至使此后的佛教在中國擁有了與以往十分不同的面貌、性質、地位和作用。論文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導言。 第二部分:道安僧團的特立獨行。此部分主要以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史為基本材料,綜合魏晉南北朝斷代史狀況,描述和展示出道安僧團在公元379年前后通過實施的“依伺國主”、“分張徒眾”、“培養(yǎng)僧才”三項策略,為中國化佛教的出現(xiàn)準備了天時、地利、人和三大條件。 第三部分:道安僧團在襄陽的佛教學術活動。此部分以公元365年至379年間,4道安僧團在襄陽時間的佛教學術活動為主要研究對象,描述了道安僧團對中國佛教學術經典進行收集、整理、編目、注疏,以及對當時南北佛教學術思想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融匯和發(fā)展等系列工作的開展,為此后中國化佛教教義體系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和開創(chuàng)性的作用。 第四部分:道安僧團征服南北信眾。此部分主要以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人物傳記和歷史人物傳記為主要線索,試圖展現(xiàn)出公元379年前后,在道安僧團的影響下,中國社會各階層對初具規(guī)模的中國化佛教顯現(xiàn)出來的接納與歡迎的態(tài)度。 第五部分:結語。
【關鍵詞】:道安僧團 依伺國主 分張徒眾 般若義學 名士風度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B948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8
- 文獻綜述8-10
- 第1章 導言10-12
- 第2章 道安僧團的特立獨行12-26
- 2.1 依伺國主12-15
- 2.2 分張徒眾15-19
- 2.3 得天下僧才19-26
- 第3章 道安僧團在襄陽的佛教學術活動26-38
- 3.1 編定經錄26-28
- 3.2 撰寫注疏28-30
- 3.3 混合形態(tài)的般若思想30-38
- 第4章 道安僧團征服南北信眾38-48
- 4.1 名士的崇奉38-42
- 4.2 王室的信仰42-45
- 4.3 簡易的大眾修行法門45-48
- 結語48-50
- 參考文獻50-54
- 后記54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馬喜瑞;襄陽與唐代詩歌[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公元379年的道安僧團與中國化佛教,,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1764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317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