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提摩太的傳教活動和跨文化傳播策略
本文關鍵詞:李提摩太的傳教活動和跨文化傳播策略,,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跨文化傳播是伴隨人類成長的一種歷史文化現(xiàn)象,其研究的核心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如何搭建溝通的橋梁,從而成功地進行交流和傳播。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全球化日益成為時代的基本特征之一,傳播、交流、沖突和理解這些核心問題也日益凸顯,跨文化交流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現(xiàn)實,它不僅是文化發(fā)展的內在動力,也是國家軟實力傳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對跨文化傳播的研究也變得日益重要。 1845年,李提摩太出生于英國,14歲接受洗禮成為浸禮會信徒。1869年,他懷著傳播福音的信念來到中國,進行了長達四十五年的傳教活動。李提摩太憑借著自己虔誠的信仰、強健的體魄、寬容、博愛而又執(zhí)著的性格,采用傳教方式本土化、把傳教與世俗事務相結合等巧妙策略,將基督教教義連同西方先進文明一并傳遞給中國人,贏得了一些中國政府官員、知識分子以及廣大民眾的信賴和敬仰,并且成為晚清中國著名的學者、宣傳家、政客,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這在近代西方來華人士中是絕無僅有的。李提摩太為中西文化的溝通做出了巨大貢獻,其成功的跨文化傳播策略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目前有關李提摩太的研究較少,從其傳教活動來研究跨文化傳播策略的文章更是被眾多學者忽略,本文主要分析了李提摩太一系列有效的跨文化傳播策略,并由此為全球時代下中國的跨文化傳播策略提供了一些建議。雖然西方傳教士來華的目的是宗教征服,但是他們同時也傳播西學、興辦報刊,對近代中國社會的積極影響不可忽視,并不能簡單地將其歸為“文化侵略”。跨文化傳播是一把雙刃劍,對于跨文化傳播帶來的異域文化,要用其長避其短。 20世紀50年代,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提出“跨文化傳播”后,以跨文化傳播能力為研究核心的跨文化傳播學相繼出現(xiàn),并得到持續(xù)發(fā)展。圍繞跨文化傳播能力出現(xiàn)了三種跨文化傳播模式,即跨文化傳播的行為模式、跨文化傳播的認知模式以及跨文化傳播的理解模式。對這三種模式的理解有助于分析李提摩太的傳教活動作為一種跨文化傳播現(xiàn)象取得成功的原因。從跨文化傳播的行為模式來看,李提摩太的成功在于他有較高的學識修養(yǎng),有較強的交流能力、應變能力、互動能力和語言表達力、協(xié)調能力以及駕馭能力。從跨文化傳播的認知模式來看,李提摩太的成功在于可以克服焦慮、偏見、恐懼、死板、孤獨等心理障礙,通過廣泛地參與他文化的傳播活動來獲得跨文化傳播的能力,融入所接觸的文化。從跨文化傳播的理解模式來看,李提摩太的成功在于他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以積極的態(tài)度消除誤會、建構意義、營造融洽氛圍的能力。 西方傳教士的傳教活動是一種跨文化傳播現(xiàn)象,李提摩太的傳教策略就可以被看成是跨文化傳播策略,可歸納為四大方面:第一是傳教方式的本土化,包括使自身與基督教中國化、讓中國人向中國人傳教以及爭取傳教活動的合法化;第二是“尋找人上人”,開展文字布道;第三是將傳播福音與興辦世俗事物相結合,包括醫(yī)學布道、賑濟災民、傳播西學、創(chuàng)辦山西大學、顧問洋務、鼓吹變法;第四是不與其他宗教為敵,經過與其他宗教的接觸和了解找到基督教優(yōu)勝與不足之處,從而幫助他更好地進行傳教工作。 全球化作為當代跨文化傳播的背景,既是一種客觀事實,又是當今世界發(fā)展的一種趨勢,帶來了文化沖突和跨文化傳播的“不對稱”性,但我們不可能拒絕全球化,如果 一個國家不注重傳承本國文化,對外傳播本國文化,只是一味地接受并吸收外來文化,造成本國文化論陷也是極為可能的。所以我們應該尋找一些合適的跨文化傳播策略,既充分利用全球化的資源優(yōu)勢,又不失掉民族文化的特質,在多元文化的世界展現(xiàn)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從李提摩太的傳教活動中我們得到的啟發(fā)是: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培植與復興,完善孔子學院在海外的教學,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傳播媒體。
【關鍵詞】:李提摩太 傳教活動 跨文化傳播策略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B978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緒論10-15
- 1.1 選題的意義與背景10-11
- 1.2 文獻綜述11-13
- 1.2.1 關于李提摩太的研究現(xiàn)狀11-12
- 1.2.2 跨文化傳播方面的研究現(xiàn)狀12-13
- 1.3 本課題主要研究內容及創(chuàng)新點13-15
- 1.3.1 本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13
- 1.3.2 課題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13-15
- 第2章 李提摩太來華時的社會背景15-20
- 2.1 晚清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15-17
- 2.2 李提摩太簡介及其來華時基督教傳播的阻礙和機遇17-20
- 2.2.1 李提摩太簡介17-18
- 2.2.2 李提摩太來華時,基督教傳播的阻力18
- 2.2.3 李提摩太來華時,基督教傳播的機遇18-20
- 第3章 跨文化傳播概說20-23
- 3.1 跨文化傳播不等同于"文化侵略"20
- 3.2 跨文化傳播的三種模式20-23
- 第4章 李提摩太在傳教活動中的跨文化傳播技巧與策略23-36
- 4.1 李提摩太跨文化傳播成功的自身因素23-26
- 4.1.1 虔誠的信仰23
- 4.1.2 強健的體魄23-24
- 4.1.3 寬容、博愛而又執(zhí)著的性格24-26
- 4.2 傳教方式本土化26-28
- 4.2.1 使自身與基督教中國化26
- 4.2.2 讓中國人向中國人傳教26-27
- 4.2.3 爭取傳教活動合法化27-28
- 4.3 "尋找最最上等的人",開展文字布道28-29
- 4.4 傳播福音與興辦世俗事務相結合29-34
- 4.4.1 醫(yī)學布道、賑濟災民瓦解偏見與障礙29-31
- 4.4.2 傳播西學31-32
- 4.4.3 創(chuàng)辦山西大學32-33
- 4.4.4 顧問洋務,鼓吹變法33-34
- 4.5 不與其他宗教為敵34-36
- 第5章 李提摩太的傳教活動對中國當代跨文化傳播策略的啟發(fā)36-44
- 5.1 當代中國跨文化傳播的背景36-39
- 5.1.1 全球化36-37
- 5.1.2 當代中國文化傳播面臨文化斷層37-39
- 5.2 中國當代李提摩太式的跨文化傳播策略39-44
- 5.2.1 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培植與復興39-40
- 5.2.2 完善孔子學院在海外的教學40-42
- 5.2.3 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范的傳播體系42-44
- 結語44-45
- 參考文獻45-47
- 后記47-48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單4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呂媛媛;;關于跨文化廣告?zhèn)鞑サ呐u[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年07期
2 秦屹;楊志偉;;跨越而非超越——好萊塢中國題材動畫片跨文化傳播的二度編碼解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3 姜寶娜;;解析《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的跨文化傳播[J];東南傳播;2011年06期
4 尚亞寧;;跨文化傳播視野下影視翻譯對譯者的要求[J];電影文學;2011年15期
5 張昊;徐健;;全球化語境下中華文化的跨文化傳播策略[J];新聞世界;2011年08期
6 徐翠;;從跨文化傳播看戲曲對外國題材的移植[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7 歐陽暉;;中美軍隊形象影像建構之比較[J];電影評介;2011年14期
8 劉_g;;對藝術跨文化傳播功能的探究[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年07期
9 王銀芹;湯丹;;文化勢能對跨文化傳播的影響[J];新聞前哨;2011年08期
10 陳桃;;電影《功夫熊貓》的跨文化傳播分析——從“編碼/解碼”角度分析好萊塢電影中他者文化的運用[J];西安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國偉;;淺析中醫(yī)跨文化傳播[A];第十次全國中醫(yī)藥傳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學術交流會暨第二屆全國中醫(yī)藥博士生優(yōu)秀論文頒獎會議論文集[C];2011年
2 賀心穎;;北京奧運會跨文化傳播問題及策略研究[A];奧運后首都國際化進程的新趨勢與新挑戰(zhàn)——2008城市國際化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鐘克勛;;論加強康巴地區(qū)跨文化傳播的現(xiàn)實意義[A];中國少數民族地區(qū)信息傳播與社會發(fā)展論叢(2009年刊)[C];2010年
4 黃兆媛;;申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跨文化傳播的價值分析與研究[A];第五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會議、第二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8年
5 莊曉東;;文化傳播研究在當代中國的意義[A];民族文化與全球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麻爭旗;;翻譯二度編碼論——對媒介跨文化傳播的理論與實踐之思考[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7 高衛(wèi)華;;新聞傳播與文化傳播的學科關系分析[A];新時期中國新聞學學科建設30年[C];2008年
8 倪建平;;中國在中亞的國家形象塑造:文化傳播的視角[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9 王珊珊;;世界語與跨文化傳播[A];2008學術前沿論壇·科學發(fā)展:社會秩序與價值建構——紀念改革開放30年論文集(下卷)[C];2008年
10 崔波;;地方性知識: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新視角[A];全國科學技術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2008年聯(lián)合年會清華大學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廓 姜飛 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人文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在博弈中規(guī)劃跨文化傳播地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褚國飛;發(fā)展跨文化傳播學 提升中國的國際傳播力與競爭力[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陳國明 美國羅德島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跨文化傳播:從術語到學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 金玉柱;中國武術跨文化傳播需做到問題視域融合[N];中國體育報;2010年
5 賈文山 美國加州Chapman University傳播學系終身教授 仁可 譯;當代美國跨文化傳播研究理論評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6 孫玉祥;最早向中國介紹馬克思 主義的人:李提摩太[N];北京日報;2003年
7 袁艷;中外學者研討跨文化傳播[N];光明日報;2004年
8 勇則;清末“鬼子大人”李提摩太[N];中國檔案報;2004年
9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單波;跨文化傳播與東西方文化的溝通、理解[N];社會科學報;2004年
10 楊虎 周婧;“鬼子大人”——李提摩太[N];中華新聞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琰;意義的浮橋與彼岸的想象[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馮智強;中國智慧的跨文化傳播[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花家明;當代中國廣告批評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4 王英鵬;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翻譯功能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5 湯筠冰;跨文化傳播與申奧片的國家形象建構[D];復旦大學;2008年
6 吳鈞;論中國譯介之魂[D];山東大學;2008年
7 郭林;主觀寫意與客觀寫實:中美電視產品文化語境差異比較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8 張雯;中國文論在美國[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9 劉伯高;政府公共輿論管理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10 楊席珍;資本主義擴張路徑下的殖民傳播[D];浙江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恪_
本文編號:31249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312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