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道三教比較研究若干問題的思考
本文選題:儒佛 + 三教 ; 參考:《哲學研究》2013年01期
【摘要】:正儒佛道三教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三大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三教研究的深入展開,對三教的比較研究也逐漸成為熱點。如何在超越歷史的局限中開拓創(chuàng)新,如何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動中歷史地、動態(tài)地看待三教關系,并更好地認識三教的特點以及三教的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如何從三教異
[Abstract]:The three religion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and Taoism are the three major componen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ideology and cultur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the three religions,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hree religions has gradually become a hot spot. How to explore and innovate beyond the limitations of history, how to vie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religions dynamically and historically in the interaction of multi-cultures, and how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religions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religions, and how to follow the differences of the three religion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religions?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哲學系;
【基金】:“十一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儒佛道三教關系與中國宗教的發(fā)展及精神”(編號07BZJ005)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B22;B94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孫亦平;論道教仙學兩次理論轉型的哲學基礎[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2 洪修平;論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學的異同與互補[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3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孔令梅;;道教承負說淺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2 劉宏;;宋明理學家對《大學》主旨定位之差異[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3 王國良;戴震對理學的解構與中國哲學的近代轉向[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4 武道房;對戴震批評朱熹理欲觀的再認識[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5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學說觀“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蘊[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6 曾維加;;道教生命哲學的內在構造及現(xiàn)代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7 呂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學的現(xiàn)代審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8 蔡德貴;;韓國大儒李退溪的性情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9 王國良;;朱熹理學的傳播與徽州和諧社會的建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10 王云云;;北宋禮學的轉向——以濮議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姚文造;;論徽州學者的《春秋》學研究[A];安徽省徽學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徽州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陳躍紅;;天理與人欲——試說欲望規(guī)訓的文化差異[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化解危機的文化之道——東方智慧”中文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吳懷棋;;太極文化與和諧思維[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4 陳德安;;道家道教的宇宙生成論教育與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方彥壽;;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講學特點考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張維坤;;淺談中國古代的誦讀教學[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張維坤;;“諷誦”在我國古代長期廣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王陽安;;宋元蒙學識讀寫教學理論與實踐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劉永明;;敦煌占卜與道教初探——以P.2859《五兆要訣略》、《逆利占》為核心[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10 陶世龍;李鄂榮;;地質思想在古代中國之萌芽[A];地質學史論叢(4)[C];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保傳;社會與學術:黃宗羲與明清學術思想史的轉型[D];西北大學;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趙慶燦;新理學與中國哲學的現(xiàn)代轉型[D];南開大學;2010年
6 卞國鳳;近代以來中國鄉(xiāng)村社會民間互助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郭勝坡;二十世紀易學本體論的兩條基本路向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代亮;曾國藩詩文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尹佳濤;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政治思考[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巍;宋代童蒙階段的行為規(guī)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郭敬宇;中國道教社會思想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雷丹;中國佛教與道教人生哲學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于艷;《“隨物賦形”—談蘇軾文藝美學之“水之道”》[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冷寧;淺談中小學作文教學中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譚瑞梅;曾國藩道德修養(yǎng)思想探析[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8 范艷清;《史記》與魏晉南北朝文學[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9 彭艷芳;杜甫兩湖詩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10 付潔;道教與中國古代白話小說中的三怪系列[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08781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2087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