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宗教社會性的三重維度——從迪爾凱姆的立場談起
本文選題:圖騰制度 + 社會性; 參考:《理論月刊》2013年02期
【摘要】:宗教是一種社會性存在已經成為當前宗教學研究中的基本共識,但在上個世紀初還僅僅是少數(shù)人才具有的洞見,而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和宗教哲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Emile Durkhelm,1858-1917)正是推動這種洞見成為共識的關鍵人物。迪爾凱姆以圖騰制度的研究為基礎改變了早期宗教理解中對個人心理維度的強調,提出宗教本質上是一種獨立自存的社會事實,宗教具有一種基本形式和宗教具有象征意義等三種理解維度。這些新的理解向度拓展了宗教學研究的空間,也使得宗教社會性的認知在此后成為宗教學界的基本共識。
[Abstract]:Religion is a kind of social existence, which has become the basic consensus in the current religious studies, bu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ast century it was only a few people's insight, while the famous French sociologist and religious philosopher Emile. Dilkem Emile Durkhelml (1858-1917) was the key to the consensus on this insight. Based on the study of totem system, Dilkem changed the emphasis on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dimension in the early religious understanding, and proposed that religion is essentially an independent and self-existing social fact. Religion has a basic form and religion has symbolic meaning. These new understanding dimensions expand the space of religious studies and make the cognition of religious sociality become the basic consensus of religious circles.
【作者單位】: 山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
【基金】: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12YJC720038) 山東師范大學博士(后)科研基金
【分類號】:B9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叢杭青;戚陳炯;;集體意向性:個體主義與整體主義之爭[J];哲學研究;2007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月如;;人類學視野下的宗教研究路徑探討[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2期
2 鄭國;;近代革命運動與破除迷信——以徐州城隍廟為主的考察[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3 陳永剛;;古代會盟中的儀式是構建和諧社會秩序的有效方式——以唐蕃間會盟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4 馬海軍;;淺談中等職業(yè)院校實施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8期
5 陳君;;審美人類學視野下的文化展演——以浙東楚門鐵梗游行為個案[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6 陳斌;;“抬汪公”活動與屯堡社區(qū)穩(wěn)定性思考——以安順市吉昌屯為個案[J];安順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7 周靜;劉國紅;;涂爾干人性論思想探析[J];保定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8 陳明;;生化:主宰與義理的根源與基礎——儒教天論之脈絡與意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9 陸自榮,楊鳳娥;“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體制的人格基礎[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10 王秀臣;;祭祀禮儀的象征系統(tǒng)及其文學意義[J];北方論叢;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大可;;女性與福建民間信仰——文獻記載與田野調查相結合的研究[A];中國社會學會2007年會“社會建設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蔣美華;李瑾瑾;;女性宗教認同研究——以鄭州市為例[A];中國社會學會2007年會“社會建設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戚陳炯;;集體意向理論中的循環(huán)定義問題[A];首屆、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獲獎文集[C];2009年
4 何林;;多樣的“天堂”之路——茶臘村三個不同宗教信徒的葬禮[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5 譚曉霞;;現(xiàn)代背景下的八寶鎮(zhèn)巫術現(xiàn)狀淺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6 朱存明;;論漢畫像中天地觀念的民俗性[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阿拉坦寶力格;;祭祀游藝的人類學研究——以蒙古族祭敖包為例[A];中國·內蒙古第三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周傳斌;;門宦教權體制的結構與運營[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9 堅贊才旦;岳小國;;論三巖藏族的壁葬及其社會控制[A];任乃強與康藏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9年
10 王健;;民間信仰與明清江南的經濟、社會空間:以蘇松為中心[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青年學者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鵬;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zhèn)漢族移民文化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2 李言統(tǒng);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谷穎;滿族薩滿神話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5 方敏;宗教歸信與社會資本[D];南開大學;2010年
6 淡樂蓉;藏族“賠命價”習慣法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7 劉雯;番瑤音樂文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吳練達;制度、行為與經濟發(fā)展[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9 李雁;新時期文學中的烏托邦精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偉;索倫鄂溫克宗教信仰:儀式、象征與解釋[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敬宇;中國道教社會思想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張姣美;明清以來的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D];湘潭大學;2010年
3 韋惠文;麼文化視野下的壯族民間生育禮俗[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馬小平;人類學視野下生態(tài)移民的文化變遷[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5 白潔;歲時節(jié)日中“旺火”習俗的調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6 李崴嵬;淺析國內基督教網站的宗教性影響[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趙曉鵬;論信仰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中的意義[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陳玉環(huán);威廉·戈爾丁的《蠅王》的原型解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湯星亮;莎士比亞《李爾王》中的權力問題探微[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羅衛(wèi)杰;開封市基督教音樂現(xiàn)狀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99511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995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