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宗教論文 >

中國儒釋道之間的融合是世界奇跡

發(fā)布時間:2018-05-27 22:41

  本文選題:儒釋道 + 終極關懷; 參考:《人民論壇》2013年36期


【摘要】:在走向終極關懷的路上,儒釋道都主張內求,儒家的反求諸已,佛教的見性成佛,道家的修真身、抱樸守一,都是這個道理
[Abstract]:On the way to ultimate concern,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ll advocated internal seeking, and Confucianism's reverse pursuit, Buddhism's becoming a Buddha, Taoist real body, and keeping the simplicity and keeping the same, this is the reason.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
【分類號】:B222;B948;B95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葉小文;任法融;傳印;杜維明;;儒釋道三家的當代對話——“中華之道儒釋道巔峰論壇”紀實[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2 袁作興;儒釋道與真善美理想境界的追求[J];懷化學院學報;1993年03期

3 羅昆,李煌明;論儒家至樂與釋老至樂的同異[J];思想戰(zhàn)線;2005年06期

4 丁冠之;歷史與哲學的交融——讀《儒釋道與魏晉玄學形成》[J];孔子研究;2004年06期

5 張榮華;《論語別裁》對儒釋道的剪裁[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3期

6 曹三尚;兩漢儒釋道關系之淺析[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7 陳建新;;儒釋道與基督教天人關系思想比較研究[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6年10期

8 王文欽;媽祖崇拜與儒釋道的融合[J];孔子研究;1997年01期

9 胡發(fā)貴;南京召開儒釋道與民族精神研討會[J];哲學動態(tài);1993年02期

10 邸永君;關于儒釋道相互關系的思考[J];中國宗教;200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戩坤;;從《道德經》看儒釋道學說的同一性[A];中國鹿邑老子學會——海峽兩岸李氏懇親會論文集[C];2003年

2 丁立群;;論人類學實踐哲學——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性質[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上)[C];2005年

3 魏東;;實齋學術思想的實學取向與現(xiàn)代價值[A];浙東學術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丁立群;;技術實踐論:另一種實踐哲學傳統(tǒng)——弗蘭西斯·培根的實踐哲學[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何乃川;林振禮;;朱熹“逃禪歸儒”的思想轉變[A];朱熹與閩學淵源——“延平四賢”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6 譚培文;;馬克思主義人學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A];人學論叢:第九屆全國人學研討會論文集(2007)[C];2007年

7 艾福成;龐立生;;馬克思的社會本體論思想與以人為本的發(fā)展觀[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8 王國良;;朱嘉哲學的合理價值與新安理學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A];安徽省徽學學會第二屆理事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9 衣俊卿;;人之存在與哲學本體論范式——兼論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意蘊[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4)[C];2004年

10 田文軍;;哲學理性與宗教關懷——馮友蘭“鬼”“神”觀淺析[A];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第四屆馮友蘭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邸永君;儒釋道相互關系之思考[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2 邸永君;儒釋道:共撐傳統(tǒng)精神大廈[N];中國民族報;2003年

3 書評人 以禮;解析儒釋道的基本人生觀[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4 閔仕君;馮契先生終極關懷再認識[N];社會科學報;2001年

5 吳光輝 廈門大學外文學院;日本京都學派的四個特性[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6 獨立演講人:李澤厚;儒學四期與轉換性創(chuàng)造[N];經濟觀察報;2005年

7 李翔海;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與東亞價值[N];中華讀書報;2006年

8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 高瑞泉;提供大智慧[N];文匯報;2001年

9 杜維明;儒學創(chuàng)新的哲學反思[N];長江日報;2005年

10 周山 朱義祿 李海生 翁紹軍 方松華 夏金華;相爭與相融:中國學術思潮史的主動脈[N];社會科學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趙繼紅;論馬克思哲學的人文關懷向度[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2 張士清;論終極關懷[D];吉林大學;2005年

3 丁立群;實踐哲學人類學論綱[D];黑龍江大學;2001年

4 王平;目的論視域下的康德歷史哲學[D];復旦大學;2004年

5 王曉薇;宋代《中庸》學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6 曾林;論科技時代人類生存的困境[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賈臘江;論科學與人文的交融[D];西北大學;2005年

2 王煥菊;論萊布尼茨對經驗論與唯理論的融合[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暴瀾;論梁啟超對中西哲學的比較與融合[D];黑龍江大學;2008年

4 呂理;薩特“他者”理論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8年

5 劉放;薛侃思想研究[D];汕頭大學;2005年

6 盛小金;蒂里希的終極關懷觀[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薛嘉政;探尋哲學信仰的本體論基礎[D];新疆大學;2004年

8 邢妍;論馬克思價值觀之終極關懷的生成邏輯[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9 王春莉;莊子之“靜”及與儒釋之“靜”的關聯(lián)[D];遼寧大學;2012年

10 孫晶晶;蒂里希宗教哲學中的理性與信仰[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

本文編號:194412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94412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d13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