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文化建構的婦女形象
本文選題:宗教文化 + 婦女形象。 參考:《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摘要】:婦女形象由文化建構。在宗教世界里,它更是由宗教文化建構。通觀世界各大宗教建構的婦女形象發(fā)現,最初宗教文化建構的是肯定的婦女形象,那時的婦女積極向上,富有創(chuàng)造性,那時的宗教并不歧視婦女;當父權的先知宗教贏得勝利后,宗教才開始歧視婦女,這時宗教文化建構了否定的婦女形象,這時的婦女表現為從屬的、墮落的形象?梢,宗教最初并不歧視婦女,父權宗教建立后,才開始將婦女打入被歧視的深淵。要實現兩性平等,有待父權宗教文化的退位,有待兩性和諧宗教文化的建立。
[Abstract]:The image of women is constructed by culture. In the religious world, it is constructed by religious culture. Looking at the images of women constructed by the world's major religions, it is found that the initial religious culture constructed the positive image of women, at that time the women were positive and creative, then the religion did not discriminate against women; When the patriarchal Prophet religion won the victory, religion began to discriminate against women. At this time, the religious culture constructed the negative image of women, and the women displayed subordinate and depraved images. Thus, religion does not discriminate against women at first.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patriarchal religion, it began to push women into the abyss of discrimin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gender equality, the abdication of patriarchal religious cultur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harmonious religious culture of both sexes are needed.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武漢大學婦女與性別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
【基金】:武漢大學“985工程”建設項目(2012年度專項資金:507-273655)
【分類號】:B91;C913.68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陶祝婉;論《聊齋志異》中的悍婦與妒婦形象——從女權主義視角的觀照[J];蒲松齡研究;2003年04期
2 冀運魯;;女神與女巫:《聊齋志異》女性審美的二重分裂[J];蒲松齡研究;2006年03期
3 李璐;被解構的男性主體——《苔絲》中安吉爾形象的女性主義解讀[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4 趙婧;;“雌雄同體”:杜拉斯一生的詮釋[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5 徐天戍;;當代美國女權主義文學批評概觀[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6 耿慶偉;;女性強己意識的呼喚——丁玲延安時期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試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7期
7 周安平;;解構婚姻的性別基礎[J];北大法律評論;2004年00期
8 邱佳嶺;似喜實悲 辛酸難告——對《馴悍記》的再解讀[J];保定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1期
9 張權生;;“凝視”的快感——論阿爾莫多瓦電影的反女性主義[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10 李曉光;;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發(fā)展:社會性別視角的分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齊昕;宗教復興背景下的新俄羅斯小說[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付明端;從傷痛到彌合[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傅美蓉;從反再現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傅建安;20世紀中國文學都市“巫女”形象論[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軍;想象性書寫與邊緣性閱讀[D];吉林大學;2011年
6 吳芳;西方男性學者視角下的女性主義[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冷舜安;當代中國性別和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張冀;左翼小說革命敘事經驗的后世影響(1942-1966)[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9 穆重懷;新俄羅斯電影(1991-2008)的時代轉型[D];遼寧大學;2011年
10 孫慧玲;中國古代貞節(jié)觀新考辨[D];黑龍江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揚;福斯特小說的女性主義解讀[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張丹;《古蘭經》女子教育思想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徐群英;論九十年代女性私人化寫作[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趙娜;女性主義國家安全觀評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琳琳;黎巴嫩女作家哈南·謝赫小說《澤赫拉的故事》的女性主義解讀[D];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10年
6 谷青;當代西方女性主義設計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7 曾艷;論老舍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男權意識[D];南昌大學;2010年
8 劉巍;誰在邊緣地[D];南昌大學;2010年
9 陳銘佳;《紅樓夢》中的性政治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10 鞏凡;美國女權運動的第二次浪潮(20世紀60-80年代)[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包國慶;;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當代大學課程——關于中國高校開設公共通識課“宗教文化”的若干思考[J];現代大學教育;2006年01期
2 高令印;;《福建宗教文化》評介[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6期
3 陳煒;楊曼華;;宗教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積極作用[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4 翟媛媛;;宗教文化對現代人精神生活的價值與意義[J];科技信息;2009年30期
5 朱宇杰;王生才;;和諧花香溢獅城——中國-新加坡2009宗教文化展成功舉行[J];中國宗教;2010年01期
6 鄧宏烈;;國內外羌族宗教文化研究評述[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7 鄭琢;;攜手共建美好世界——中國道教協(xié)會組團參加“中國-新加坡2009宗教文化展”[J];中國道教;2010年01期
8 馬偉華;;文化人類學視野下的宗教文化及其研究的視角與焦點[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0年06期
9 鄧克賢;;廠石禪師在漩塘[J];風景名勝;2000年06期
10 湯恩佳;;儒教與各大宗教的對話[J];學術界;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杝品全;;_炈繕絑階嫻臈Hup姫晪[A];兩岸學者論媽祖(第二集)[C];1998年
2 鄭夢星;;略述世界天神信仰的宗教文化種種[A];閩臺玉皇文化研究[C];1996年
3 奈良行博;潘宏立;;道教在日本[A];閩臺清水祖師文化研究文集[C];1999年
4 王亞欣;;臺灣宗教文化與旅游互動研究——以佛教為例[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雷亮;張樹興;;關于宗教文化對環(huán)境資源保護法律制度作用的研究[A];林業(yè)、森林與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法制建設研究——2004年中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三冊)[C];2004年
6 楊彥春;;宗教文化與心理治療的相關問題[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馬照南;;泉州宗教文化相容共存之品格與現代價值[A];閩南文化研究——第二屆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3年
8 巨克毅;;宗教沖突與世界和平——美國9·11事件后宗教與暴力關系之省思[A];宗教與民族(第貳輯)[C];2003年
9 干朝端;;應對入世犯罪與無神論宣傳的謙抑原則[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三屆會員代表會議——暨第十一屆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C];2002年
10 牟鐘鑒;;基督教與中國宗教文化生態(tài)問題的思考[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4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柳斌杰;中國歷史文化的奇葩[N];中國旅游報;2007年
2 閔敏忠 閩站;展現絢麗多彩和生動活潑的宗教文化[N];人民政協(xié)報;2004年
3 見習記者 俞艷婷;整合宗教文化資源 發(fā)展南湖旅游經濟[N];嘉興日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張廣艷邋實習生 丁睿智;中國宗教文化的多元通和模式[N];中國民族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姜野;宋勇會見國家宗教局齊曉飛一行[N];朝陽日報;2007年
6 本報記者 吳艷;保護先人留下的宗教文化記憶[N];中國民族報;2006年
7 ;臨夏的宗教文化傳統(tǒng)值得研究[N];民族日報;2010年
8 記者 徐墉;挖掘優(yōu)秀宗教文化 豐富歷史文化內涵[N];杭州日報;2011年
9 牟鐘鑒;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宗教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N];中國民族報;2004年
10 李瑞英;要高度重視奧運會期間的宗教文化[N];光明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海波;清代凈土宗著述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2 王蓉;保羅·尼特的宗教多元論與宗教對話思想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3 楊學林;宗教文化生態(tài)中的政府責任[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楊文斌;一心與圓教[D];蘇州大學;2008年
5 歐順軍;倫理視域下的佛教平等觀[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6 岑孝清;李道純中和哲學思想及其丹道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7 霍克功;李西月內丹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8 陳艷玲;唐代城市居民的宗教生活:以佛教為中心[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白建靈;從宗教的認同性和別異性探討甘寧青地區(qū)民族社會的歷史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10 丁克家;當代甘寧青城市化進程中的伊斯蘭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梅;南詔宗教文化的多元性與開放性[D];云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白關峰;宗教與社會整合[D];蘭州大學;2009年
3 徐睿;涼山畢摩教和彝族女性——宗教對性別角色的塑造[D];四川大學;2004年
4 張一思;當代基督教傳播對農村文化生活影響的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9年
5 劉江寧;和諧視閾中宗教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1年
6 馬偉;多元融通的新疆回族宗教文化特征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2年
7 龔民;大理高興村宗教文化調查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8 阿爭;經幡與十字架共舞—巴東宗教文化生態(tài)研究[D];西南民族大學;2012年
9 彭無情;新疆古代宗教文化與民族演變關系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4年
10 姜燕;新疆回族的民俗文化與宗教文化[D];新疆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84521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845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