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述《六祖壇經(jīng)》的佛性論及其歷史意義
本文關(guān)鍵詞: 慧能 《六祖壇經(jīng)》 佛性論 歷史意義 出處:《湖南社會科學(xué)》2015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六祖壇經(jīng)》是在中國佛教史上唯一被稱作"經(jīng)"的著作,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深遠(yuǎn)影響。其核心思想即眾生本有之心性即是佛性,眾生之佛性平等皆無差別,所以人人皆可以成佛。六祖指出的眾生本有之心性即是佛性,是一次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佛教革新和思想解放,將本來被視為神秘、高深和只有極少數(shù)人才能擁有的佛性普及到千千萬萬眾生,使一切具有向佛之心者都有獲得佛性的機會。正因為佛性被視為積極向上的一種信念和力量,因此而成為鼓舞眾生、促進(jìn)社會和諧的正能量。六祖指出眾生之佛性平等皆無差別,是對早期佛教眾生平等思想的進(jìn)一步深化。其佛性論強調(diào)心、性、佛、人生之間沒有任何差別等思想,對中國禪宗的發(fā)展起到了十分深遠(yuǎn)的歷史影響,并對生活在今天的人們?nèi)匀痪哂兄匾膯⑹疽饬x。
[Abstract]:< > is China liuzu Tanjing in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only called "classics" works, ha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status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Its core idea is the nature of sentient beings is Buddha, Buddha are all equal difference, so everyone can become a Buddha. He pointed out that all students have the the mind is the Buddha, is a great significance of Buddhist reform and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would have been regarded as a mystery, profound and very few people can have the Buddha nature spread to thousands on thousands of sentient beings, everything has to have won the heart of the Buddha Buddha of the Buddha was because of chance. As a matter of faith and strength of positive, therefore encouraging sentient beings, positive energy to promote social harmony.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Buddha nature of the people had no equal difference, is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the early Buddhist thought of equality. The Buddhist theory emphasizes the heart of buddha,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life and other thoughts, which has a profound historical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Zen in China, and still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people living today.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xué)公共管理學(xué)院;
【分類號】:B948
【相似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衛(wèi)群;佛性觀念的形成和主要發(fā)展線索[J];中華文化論壇;2002年02期
2 彭氏子;古典文學(xué)中的佛性[J];佛教文化;2005年01期
3 張晶;;佛性論之于南北朝的美學(xué)觀念[J];中國文化研究;2006年04期
4 汪韶軍;;無情有無佛性——論佛性論在南禪思想中的地位變化[J];宗教學(xué)研究;2013年02期
5 方立天;佛性述評[J];求索;1984年03期
6 賴永海;佛性學(xué)說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J];哲學(xué)研究;1987年07期
7 賴永海;佛性與人性——論儒佛之異同暨相互影響[J];哲學(xué)研究;1989年11期
8 胡遂;佛性 童心 性靈──禪宗與詩話理論關(guān)系探討之一[J];求索;1994年01期
9 胡遂;論李贄“童心說”“私心說”與禪宗佛性論之異同[J];船山學(xué)刊;1999年02期
10 周貴華;中國佛教佛性觀[J];佛學(xué)研究;1999年00期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條
1 夏金華;隋唐佛學(xué)三大核心理論的爭辯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9條
1 韓煥忠;佛性論與儒家人性論重建[D];曲阜師范大學(xué);2000年
2 王文進(jìn);存在的澄明與佛性之悟[D];湖南師范大學(xué);2008年
3 趙志剛;竺道生佛性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xué);2010年
4 胡麗娜;牛頭禪佛性論思想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xué);2010年
5 陳家歡;百丈懷海禪師研究[D];南京大學(xué);2012年
6 馮永昌;北朝地論師“當(dāng)!、“現(xiàn)!彼枷胙芯縖D];西南大學(xué);2009年
7 張徑真;佛教的生態(tài)環(huán)保思想與實踐及其現(xiàn)代價值初探[D];陜西師范大學(xué);2008年
8 王文超;唐宋時期禪宗生命教育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12年
9 牛文績;禪宗語境中的海德格爾思想[D];蘭州大學(xué);2011年
,本文編號:153527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535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