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現(xiàn)代社會的科學與宗教
本文關(guān)鍵詞:后現(xiàn)代社會的科學與宗教 出處:《自然辯證法研究》2016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后現(xiàn)代主義 文化相對主義 地方性知識 知識合法性
【摘要】:所有的知識都是敘事知識,也都是地方性知識。后現(xiàn)代主義可以定義為"對宏大敘事的消解",因此,在后現(xiàn)代的世界里,知識的合法性成為一個問題。地方性知識由于強調(diào)知識的生成與辯護都具有地方性特征,因而最終也無法超越文化相對主義的怪圈。從理論立場上說,本文認為一種"溫和的相對主義"立場是可取的,它既充分尊重每個民族的文化的多元性與特殊性,又強調(diào)各個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在參與、分享的過程中達到相互的理解與認同。
[Abstract]:All knowledge is narrative knowledge, but also local knowledge. Post-modernism can be defined as "the elimination of grand narration", therefore, in the post-modern world. The legitimacy of knowledge has become a problem. Because of the emphasis on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generation and defense, local knowledge is unable to transcend the strange circle of cultural relativism in the end. This paper holds that a "moderate relativism" position is desirable, which not only fully respects the divers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each nationality's culture, but also emphasizes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mutual exchange of each nationality's culture. Share the process to achiev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ty.
【作者單位】: 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科學與宗教關(guān)系研究(10BZJ028)
【分類號】:B913
【正文快照】: 一、后現(xiàn)代主義關(guān)于知識的合法性問題1.利奧塔:后現(xiàn)代社會的知識狀況被稱為“后現(xiàn)代主義之父”的法國哲學家利奧塔的代表作《后現(xiàn)代狀態(tài)》的副標題是“關(guān)于知識的報告”。利奧塔在該書的“引言”中開宗明義地宣稱:此書的研究對象是最發(fā)達社會中的知識狀態(tài),我決定用“后現(xiàn)代”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尚意;吳莉萍;;地域文化、地方性知識對區(qū)域發(fā)展的影響[J];地理教育;2007年05期
2 葉舒憲;“地方性知識”[J];讀書;2001年05期
3 夏文利;;地方性知識標準化過程的探究——瓊·藤村關(guān)于癌癥科學標準化過程的解讀[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9年01期
4 鄧歡;;論“地方性知識”對后殖民主義的啟示[J];麗水學院學報;2012年06期
5 蒙本曼;;“非科學”的地方性知識及其價值[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6 肖冬平;;當代少數(shù)民族地方性知識的傳播與習得途徑研究[J];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學刊;2013年01期
7 謝敏;;知識——共識——認同:跨文化交流中的藝術(shù)價值[J];藝術(shù)教育;2014年03期
8 吳彤;;兩種“地方性知識”——兼評吉爾茲和勞斯的觀點[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年11期
9 何其敏;;尊重“土地”的文化選擇[J];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06期
10 蔡仲;田靜;;科學、后殖民主義與全球化[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地方性知識學校傳承的現(xiàn)實困境與理論反思[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黃麗萍;;彈性結(jié)構(gòu):地方性知識嵌入與基層民主治理形態(tài)——一個本土化的基層民主治理發(fā)展研究[A];浙江省社會學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黃麗萍;;浙江基層民主的本土化累積及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換——以吉爾茲“地方性知識”理論為視角[A];2011年浙江省社會學學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夏文利;;地方性知識標準化過程的探究——瓊·藤村關(guān)于癌癥科學標準化過程的解讀[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科學技術(shù)哲學)[C];2008年
5 吳彤;;地方性知識:概念、意蘊和少數(shù)民族哲學研究[A];科學發(fā)展觀與民族地區(qū)建設(shè)實踐研究[C];2008年
6 路圣嬰;;地方性知識的傳播可能[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7 夏文利;;地方性知識標準化過程的探究——瓊·藤村關(guān)于癌癥科學標準化過程的解讀[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8 蔡仲;;科學、后殖民主義與全球化[A];2012年全國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shè)暨科學技術(shù)學兩委聯(lián)合年會論文集[C];2012年
9 王良范;;現(xiàn)代性語境中地方性文化復(fù)興與自我認同——以黔東南苗族文化的變遷為例[A];西部發(fā)展的理論與實踐[C];2004年
10 吳彤;;從科學哲學的視野看地方性知識研究的重要意義——以蒙古族自然知識為例[A];中國少數(shù)民族和諧思想研究[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寧 楊春凌;發(fā)掘利用地方性知識推動生態(tài)建設(shè)[N];貴州日報;2007年
2 翟源靜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知識簇”身份:在地方性與普遍性之間轉(zhuǎn)變[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教授 劉華杰;漫話博物學[N];大眾科技報;2011年
4 本報評論員 楊于澤;為考上清華學生塑像的“地方性知識”[N];長江日報;2013年
5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嚴新明 南京大學歷史系 劉金源;地方性知識:區(qū)域軟實力的內(nèi)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6 彭興庭;警惕“地方性共識”侵犯婦女權(quán)益[N];中國改革報;2008年
7 趙峰;法律是一種地方性知識[N];中國教育報;2008年
8 王兆t,
本文編號:136918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369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