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高僧傳:神圣性的建構
本文關鍵詞:藏傳佛教高僧傳:神圣性的建構 出處:《西北民族研究》2016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藏傳佛教高僧傳雖分為若干類,但最有影響和最有學術價值的是共通類傳記,是當今藏學研究之寶貴資料。高僧傳經(jīng)歷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15世紀以后進入了繁盛時期。寫作高僧傳之資料依據(jù)中,最為重要的是基礎素材(sa bon),傳記內容之詳略亦取決于此,而sa bon的存在與否,又取決于高僧生前之社會地位。高僧傳有較為統(tǒng)一的編寫體例,并形成了模式化的寫作。立傳之主旨在于樹立佛教修道者之楷模,道德之化身,佛教的價值觀自然貫穿于傳記的寫作之中,并以此評判歷史事件和人物。
[Abstract]:Tibetan Buddhist monks are divided into several categories, but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academic value is common kind of biography, is one of the valuable materials for Tibetan studies. The biography of the high monks experienced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entered the prosperous period after fifteenth Century. The most important basis is the SA bon. The details of biography also depend on it. And the existence of SA Bon depends on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high priest. The high monk has a more unified style of writing, and has formed a pattern of writing. The main purpose is to establish a model of biographies of Buddhist ascetics, moral embodiment of Buddhist values of nature throughout the biography writing, and judging the historical events and characters.
【作者單位】: 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西北民族大學海外民族文獻研究所;
【基金】:2014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藏文歷史著作總目提要”(14YJZD037)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B946.6
【正文快照】: “高僧傳”是藏族傳統(tǒng)歷史著作之一種,其數(shù)量在藏文史著中是最多的。近年來,隨著藏文古籍整理工作的大規(guī)模開展,以及古籍文獻數(shù)字化進程的加快,原來深藏于寺院或民間的各類文獻不斷問世,對藏文文獻的整體面貌有了全新的認識。同樣,對藏文傳記類著作現(xiàn)在有可能作整體性的考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志飛;;《宋高僧傳》成書考[J];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2年S5期
2 楊志飛;;20世紀以來《宋高僧傳》研究綜述[J];五臺山研究;2012年02期
3 王顯勇;;《續(xù)高僧傳》詞語考釋[J];名作欣賞;2013年09期
4 王振國;略析《宋高僧傳》、《景德傳燈錄》關于部分禪宗人物傳記之誤失——兼論高僧法如在禪史上的地位[J];敦煌學輯刊;2002年01期
5 帥志嵩;;淺談《續(xù)高僧傳》在漢語史研究中的價值[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6 封強軍;;歷代僧傳典籍之廬山高僧述要[J];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7 倪亮;王水根;;高僧菩提路上的女性因緣——以四大《高僧傳》為例[J];宜春學院學報;2014年01期
8 湯用彤;;《高僧傳初集》按語選錄[J];文獻;1980年02期
9 金建鋒;;論釋贊寧《宋高僧傳》的史料價值[J];史學史研究;2010年01期
10 ;陳寅恪讀高僧傳批語輯錄[J];中國文化;1990年01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南京大學文學院 劉學軍;探尋東亞僧傳研究新進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金建鋒;釋贊寧《宋高僧傳》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宋良和;贊寧及其《宋高僧傳》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2 陳柳冬雪;《高僧傳》與《續(xù)高僧傳》神異故事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34281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342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