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_《蘭州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論宗教的教育性,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蘭州大學》 2007年
法治與德治的關系
張文國
【摘要】: 自從江澤民同志繼“依法治國”后提出“以德治國”的號召以來,對法治和德治的內涵到底應該如何理解?法治與德治應該是怎樣的關系?便成了思想理論熱點問題。一般認為,法治與德治作為治國手段,是相輔相承、相得益彰的關系。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既要重視法治建設,又要重視道德建設,使二者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社會關系,使社會健康有序地向前發(fā)展。但是,也有一些人認為,法治與德治同為治國手段,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并沒有主次之分,沒有輕重之別。甚至提出了“法治與德治,皆可為本”的并重論觀點。持并重論觀點的人認為,法律與道德在社會功能上的互補性是法治與德治同等并重的根本依據,而我國的傳統(tǒng)德治國情也決定了法治與德治同為治國之本的必要性。 第一章主要分析并重論的理論缺陷,并通過闡述傳統(tǒng)德治思想文化特征,社會歷史作用,論證了傳統(tǒng)德治作為我國古代和近代的最重要治國理念是根本不成功的。 第二章,主要通過探討現代德治的涵義及其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法治及其優(yōu)勢,論述了現代德治之所以未能達到理想的社會效果,其原因決不是道德建設的松懈,而是在道德建設的背后,已有的道德信仰發(fā)生動搖,或者道德信仰的嚴重缺失。本章用大量篇幅論述了當代法治理論的最新成果,用以說明只有法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民主、自由、平等及人權這些人類社會的終極價值的有效實現,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法治才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第三章,從法律與道德的關系中,論述了在治國層面上,法律的作用遠遠大于道德的作用,法治才是治國之本。同時也說明并重論觀點不僅忽視了法律與道德的巨大差異性,而且也混淆了法律與道德之間同法治與德治之間,這兩組不同性質的關系之間的區(qū)別之處。 第四章,主要從當前國情,特別是從分析腐敗的成因等方面闡述了市場秩序混亂,社會信用喪失,道德下滑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從而證明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堅持法治為本,,德治為輔的必然性。 第五章,在肯定法治是德治的支撐點,德治是法治的輔助手段的同時,針對目前法治建設和德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簡要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即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依法治國”。在大力推進法治建設的同時,輔之以道德教育的社會作用,為法治建設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在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的同時,大力加強法治教育,加大普法力度;必須堅決摒棄法治與德治皆可為本,同等并重的觀點,必須根據我國的現實國情,正確處理好法治與德治的關系,使二者實現科學的完美的結合,共同發(fā)揮其治理國家和調控社會的作用。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D90-05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龔學增;世界宗教現狀及發(fā)展趨勢[J];中國宗教;1998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陳元福;宗教對社會穩(wěn)定的雙重效應[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2 李海梅;陳昌文;;由東西方宗教觀差異分析道教衰退之根源[J];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03期
3 楊健吾;;論宗教的教育性[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4 劉庸,張弢;淺析世界宗教的發(fā)展趨勢[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5 王煥斌;;邪教泛起:現狀及原因探析[J];資料通訊;2001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朱霖;當代中國農民信仰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劉金鵬;論宗教民間組織的信仰特征及其演化[D];新疆師范大學;2012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殷志宏;堅持以德治國 弘揚社會主義道德[J];蘭州商學院學報;2001年S2期
2 徐惟誠;談談以德治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1年04期
3 羅國杰,夏偉東;論“以德治國”的歷史、理論與實踐[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1年06期
4 李秋華;論以德治國[J];理論月刊;2002年07期
5 鄧潔瓊;試析德治與法治的辯證關系[J];行政論壇;2002年06期
6 柳新元;論法治與德治的內在結合[J];襄樊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7 胡懷應;構建“法德合治”體系[J];黨政論壇;2004年02期
8 戴軍;“法治”與“德治”是辯證的統(tǒng)一體[J];武警工程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9 張偉;祝紅霞;曹丹;;論社會主義信念與法治——以大學生為樣本[J];法學與實踐;2006年01期
10 譚西振;試論依法治國方略實施中的“德治”[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S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唐德華;;不斷加強青少年的法治教育[A];熱愛祖國 振興中華[C];2007年
2 鄧偉志;;關于“以德立市”[A];城市管理世紀論壇2001會議學術文集[C];2001年
3 閆希倫;;“ 德治” 之徑[A];“鄧小平理論的豐富發(fā)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4 王春雷;;以德治國,德治為本[A];“鄧小平理論的豐富發(fā)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5 邵建達;;法治固所 德治興所[A];發(fā)展篇——上海科技系統(tǒng)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會論文選編第十輯[C];2004年
6 黎爾平;;人權教育:誰去教? 教什么? 如何教?——2007年海峽兩岸四地法治教育研討會述評[A];公民意識研究[C];2008年
7 鄧偉志;;“德治”的重心在哪里[A];法治與德治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8 蔡麗玲;;寫作道德與文化自覺[A];貴州省寫作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邵良棋;;淺談朱熹的“德治”思想[A];朱熹與閩學淵源——“延平四賢”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10 楊德虎;;以德治家——如何正確處理老年家庭矛盾的體會[A];陜西省“家庭·健康·和諧”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姿;[N];東方城鄉(xiāng)報;2009年
2 解根法;[N];中國教育報;2002年
3 鄒健 李文東;[N];江蘇法制報;2006年
4 若峰;[N];中國文化報;2001年
5 陳章亮;[N];發(fā)展導報;2001年
6 韓新華[陜·渭南市];[N];人民代表報;2001年
7 張武;[N];光明日報;2001年
8 記者 岳紅革;[N];檢察日報;2008年
9 夏友鋒;[N];江蘇經濟報;2009年
10 楊傳涌;[N];中國保險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彭湃;大學之治:道德領導的思維向度[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2 王賢卿;網絡傳播環(huán)境下的道德建設[D];復旦大學;2005年
3 朱丹丹;風險社會背景下科技道德的失范與重建[D];南京理工大學;2011年
4 胡銳軍;理想的訴求與沒落[D];吉林大學;2005年
5 何永軍;斷裂與延續(xù)—人民法院建設(1978~2005)[D];四川大學;2007年
6 孫余余;人的虛擬生存與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于語和;中國禮治與西方法治之比較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1年
8 楊帆;德治圖景下的中國傳統(tǒng)司法文化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9 許超;在理想與現實之間[D];吉林大學;2010年
10 賈凌昌;文化軟實力視野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研究[D];南昌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文國;法治與德治的關系[D];蘭州大學;2007年
2 普玉松;高校法治教育的不足及改進策略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9年
3 余世明;思想品德教科書中法治教育內容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2年
4 郝軍;大學生法治教育探析[D];西南財經大學;2012年
5 畢曉妮;大學生網絡法治教育對策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1年
6 周恬;中國體育道德失范的發(fā)展過程、成因及對策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7 楊宇;關于網絡“人肉搜索”道德失范問題研究[D];海南大學;2011年
8 孫遠標;關于農村初中生道德失范成因與對策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9 楊韻;體育道德失范問題的社會哲學解釋[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10 王宏;論德治[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關鍵詞:論宗教的教育性,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2993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29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