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上半葉浙江道教史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2-12 21:34
本文關鍵詞:20世紀上半葉浙江道教史研究
【摘要】:浙江自古以來就是道教活動非常集中的地區(qū),高道層出不窮,勝跡星羅棋布,在中國道教史上有著當仁不讓的顯著地位。直到現(xiàn)在,浙江省仍保存有眾多的道教歷史遺跡,這些都使得浙江當之無愧地成為一個道教大省。但是有關浙江道教的研究起步較晚,成果不多,很不系統(tǒng)、深入。尤其是民國時期的浙江道教研究幾乎空白,基于此,本文將以20世紀上半葉(1900年-1950年)為時間依據(jù),采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依據(jù)道教宮觀文化的歷史史實,對浙江道教在這段時期的發(fā)展史簡況做梳理性探討。 論文共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相關研究動態(tài)和研究現(xiàn)狀。第二部分:民國政府的“神祠存廢令”對浙江道教的影響。清末民初之際,清廷政府掀起了一股“廟產(chǎn)興學”的思潮,經(jīng)北洋政府,至南京國民政府,間或舉揚,始終未歇。1928年,“廟產(chǎn)興學”被國民政府發(fā)展為“神祠存廢令”,在這場神祠存廢運動中,浙江道教受到了重大打擊。第三部分:20世紀上半葉浙江道教史況概述。主要從道教宮觀的設置,道士數(shù)量,道教會的設立、會員手冊、規(guī)章制度等道教發(fā)展概況,來探究浙江省11個城市分區(qū)的道教史。第四部分:民國時期浙江道教信仰與民間習俗的關系。以杭州市為例,來探討道教信仰與民間習俗之間由者本質(zhì)上的一致以及在思想淵源上的同根而形成的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關系。第五部分:20世紀上半葉浙江道教的特點及其歷史意義。這一時期浙江道教主要有三個特點:首先,所處社會環(huán)境極其復雜。其次,民間發(fā)展,對政治高度依賴。再次,出現(xiàn)了專門的道教組織。具有四個方面的歷史意義:一是對道教文化傳承的過渡。二是豐富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三是對其他文化領域的輻射。四是對社會公益活動的貢獻。第六部分:結(jié)語?偨Y(jié)這段時期浙江道教的發(fā)展歷程并對這個過程做出評價,回顧道教歷史的同時也展望其美好的未來。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B95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成有;略論廟產(chǎn)興學及其對道教的影響——從1928年的一段地方志資料統(tǒng)計說起[J];中國道教;2004年01期
2 陳金龍;;從廟產(chǎn)興學風波看民國時期的政教關系——以1927至1937年為中心的考察[J];廣東社會科學;2006年01期
3 孔令宏;;中國道教史背景下的浙江區(qū)域道教研究[J];國際學術(shù)動態(tài);2006年02期
4 李學昌;董建波;;20世紀上半葉杭縣迎神賽會衰落因素淺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5 孔令宏;;浙江道教史發(fā)凡[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6 孔令宏;;浙東學派與道家、道教的關系初探——兼談“浙學”[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7 嚴昌洪;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風俗調(diào)查與改良活動述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8 單金發(fā);;流傳在杭城民間的南宋文化[J];杭州通訊(生活品質(zhì)版);2009年04期
9 吳林羽;清末廟產(chǎn)興學及其社會反應[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10 邵勇;;清末廟產(chǎn)興學運動與毀學民變[J];青海社會科學;2006年03期
,本文編號:128407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284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