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法句經》的版本及其所屬部派
本文關鍵詞:論《法句經》的版本及其所屬部派
【摘要】:《法句經》以其內容樸實,利便諷誦,成為世界最聞名的佛典之一,但流通至廣的是巴利語本。其實,《法句經》的古漢譯本有4種,屬不同派別和形式的誦本,除可資對勘、校讀之用外,亦有助于追溯佛典和佛說的原始形態(tài),極具研究價值。作為漢譯《法句經》研究系列之首篇,交代了各種《法句經》語本、年代及其部派屬性,奠定了日后研究的基礎。
【作者單位】: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基金】:香港研究資助局資助(項目編號:CityU 149109)
【分類號】:B948
【正文快照】: 《法句經》是最早期的經典之一,采用偈頌年代及其部派所屬,作為日后研究的基礎。形式,內容平實質樸,很能顯示佛教的原始面《法句經》中“法句”一詞,巴利語作貌,不少學者以為它較《阿含經》古老。呂o侱hammapada,梵語作Dharmapada。Dhamma或(1896-1989)曾評價這經:“佛在世時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姚衛(wèi)群;佛教的“涅i謾憊勰頪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2 鐘仕倫;;“人是精神物”與晉宋之際自然審美觀的形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3 張強;;佛學研究中的“宗教”與“哲學”——以《肇論》為例[J];北方論叢;2010年03期
4 魏文婧;顏學金;;文與質不等于當今的直譯與意譯[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年09期
5 齊艷艷;;“金人”形象淺析[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10期
6 霍進鳳;;天臺湛然真如緣起論之評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7 王瑩;;佛教與中國文化淺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10年04期
8 龍顯昭;;巴蜀佛教的傳播、發(fā)展及其動因試析[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9 龔積剛;;常德唐宋時期禪宗志略[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10 張強;;哲學論辯的宗教歸宿——試析《肇論》的宗教性與哲學性[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閆愛賓;;錢弘O觥⒑捍芙逃氡嬗∷韃糩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一輯(2011年中國建筑史學學術年會論文集-蘭州理工大學學報第37卷)[C];2011年
2 李兆健;;慧然獨悟 昭然共明——禪學與中醫(yī)心理治療淺談[A];全國第十一屆中醫(yī)醫(yī)史文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陳楠楠;;朱士行——漢地第一位開創(chuàng)中西文化交流的僧人[A];中外關系史論叢第19輯——多元宗教文化視野下的中外關系史[C];2010年
4 郭美星;;試論“玄佛合流”的歷史進程及其當代意義[A];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第三輯)——第三屆“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陳文慶;;唐代福建佛教的幾點觀察——劉軻《福州東山圣泉法華院記》佚文釋證[A];第十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4年
6 楊渭生;;中韓佛教文化交流述略——以杭州三寺為例[A];韓國研究(第十輯)[C];2010年
7 楊渭生;;義通、諦觀與天臺宗——宋與高麗佛教文化交流之二[A];韓國研究(第六輯)[C];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羅驤;慧遠與東晉佛教的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2 呂偉;體用之間[D];南開大學;2010年
3 趙娜;北宋“文字禪”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4 師敏;圓仁的入唐求法及其對日本文化的影響[D];西北大學;2011年
5 稂荻;無盡的現(xiàn)象圓融[D];吉林大學;2011年
6 葛英穎;漢地佛教服飾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李谷喬;唐代高僧塔銘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馬海燕;為霖道霈禪師禪學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9 姜濤;后秦佛教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10 耿朝暉;釋慧皎《高僧傳》文學探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胡麗娜;牛頭禪佛性論思想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吉;契嵩孝親觀探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游云會;廬山慧遠佛學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4 魯海軍;志磐<佛祖統(tǒng)紀>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永斌;悟光法師密教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6 董曉迎;現(xiàn)代都市佛教入世模式及其面對的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7 孫改明;論熊十力與唯識學[D];吉林大學;2011年
8 楊曉東;建·境——禪宗思想影響下的當代建筑設計初探[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9 于林洋;慧遠佛學思想源流探討[D];西南大學;2011年
10 向慧;“四悉檀”思想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9條
1 李富華;《法句經》導讀[J];佛教文化;1996年03期
2 侯傳文;《法句經》與佛教偈頌詩[J];法音;1999年08期
3 ;《法句經》摘譯[J];佛教文化;2004年05期
4 君岡;菩提一葉[J];佛教文化;1994年01期
5 王麗娜;湛如;;《法句經》概貌考[J];文學與文化;2012年02期
6 屈大成;;論《法句經》的來源及其編集[J];五臺山研究;2013年03期
7 君岡;愚者(自)知愚,彼即是智人。愚人(自)謂智,實稱(真)愚夫。——《法句經》[J];佛教文化;1994年03期
8 巴蘭格達·波拉格那望薩;;和平、戰(zhàn)爭與佛教[J];法音;2006年05期
9 九嵩 ,君岡;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J];佛教文化;1992年03期
,本文編號:117433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174336.html